查看原文
其他

“做自己”成了最容易误导年轻人的谎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书单 Author 书单君



推荐

作者:melon

来源:书单(ID:BookSelection


编辑:海盗



社长说

     

  一切美好的事物,

 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




● ● 

“做自己”成了最容易误导年轻人的谎言


我见过最可悲的年轻人,是丧失了热情,还要假装生活。


记得Ted演讲上,作家大卫·布鲁克斯曾经提出一个扎心的观点:


“人们总说‘跟随你内心的热情’,可八成大学生压根没什么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做自己”成了最容易误导年轻人的谎言。


朴树在录节目时那句“岁数大了,要回家睡觉”刷了屏,全网都在羡慕这个46岁男人的率真,却忽视了他对事业的热忱,那股差点把王牌制作人张亚东逼疯的倔劲儿。


真正的“做自己”,从来不是单纯情绪的发泄,而是找到心之所向,为其用尽全力。


今天书单君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叫《变现》。名字乍一听有些俗,其实里面讲的全是如何重拾对工作的热情。


作者鲁帕·乌妮克里什楠,拥有近二十年的财富500强企业咨询经验。在这本书里,她剖析了梦想和现实之间为何会有鸿沟,以及如何一步步靠近的方法。原来找到真正热爱的工作,是有规律可循的。


01  你以为的自己,不是真的自己


在鲁帕看来,很多人都不了解真正的自己


书里有个例子,鲁帕一位咨询客户叫林赛,她作为金融巨头公司的高管,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女性。


但在咨询时,林赛却跟鲁帕说:自己对金融行业其实并不关心,为了本职工作,她放弃了自己喜欢的旅行和美食,现在奔四了,不希望一辈子都这么度过。


林赛想知道的是:难道我的技能和特长,就不能用在自己心爱的事物,比如环球旅行和美食上面吗?如果想要尝试,我该从哪里开始?



鲁帕给出的答案很有意思:从你自身开始


认清自我,是挖掘潜能的前提。对此,书里给了三步建议:


首先,需要了解别人是怎么看待你的。


但这里的“别人”,并不是指家人或者朋友,而是那些和你共过事,了解你行事风格的人,比如曾经或现在的上司、下属以及平级同事。


鲁帕建议,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要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情感驱动,列出明确的问题,而不是模棱两可的“我该怎么办”。


比如,一起做项目时,同事和你共事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他什么时候发现,你对公司的战略是有帮助的?你是怎么在公司树立自身专业度和影响力的?


来自同事的外部反馈信息,能帮你客观评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其次,需要弄清楚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


有个方法简单又快速,那就是写日记



就像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会在日记里记录自己的创作、恋爱和成长;而法国哲学家加缪不幸因车祸逝世后,人们在车体残骸里,发现了他的日记。


写日记,可以让你不断与自我对话、梳理方向,看到你心目中的自己。


最后,把外界的评价和你自己的评价比较一下,看差异在哪儿,为什么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会带来什么转机。


在林赛与上司、下属和平级同事的采访中,她听到了很多让自己惊讶的评价,甚至一度沮丧到想要放弃继续采访。


但鲁帕鼓励她说,尽管这个过程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了解自己,是必须学习的一部分。


之所以要通过别人的反馈,来评估自己,或许就像山本耀司说过的一番话: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只有放下自我设限,跟真实社会碰撞,收获折射回来的自我碎片,不断观察,才能逐渐发现,自己跟世界真正的连接。


不仅是山本耀司,跟他关系很好的怪老头,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也深谙其道。

在《北野武自述: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里,这个72岁的老头子,至今还在探索自己:


“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我自己。我想看看阿武会走到哪里,看看他还能做什么。


所以在找到热情前,不妨先摘掉自己给自己贴的标签,因为你以为的自己,很可能不是真实的你。


02  重新点燃内心的火


梦想,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有点理想化的词。


可违背内心的结果,往往是越来越拧巴。根据智联招聘《2019职场人年中盘点报告》数据显示,90.4%的职场人,在上半年都有过裸辞的念头。


上班没热情,工作混底薪,成了部分年轻人调侃自己的常态。想要摆脱“社畜”的状态,重拾热情,关键是找到心之所向。


就像很多被工作困住的年轻人一样,尽管金融工作收益巨大,但林赛内心真正向往的是旅游和美食。


但要如何才能找到自身的激情呢?鲁帕给出的建议是,回想过去,思考自己在年少时,最喜欢什么活动?曾经想象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实很多人的女神,J.K.罗琳也是直到32岁,才找到自己的哈利·波特。


罗琳在28岁时的人生还是一片漆黑:丧母,被前夫殴打,变成带着孩子的单亲妈妈。她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回忆道:


“短命的婚姻闪电般地破裂,我还失业了,成了一个艰难的单身母亲。那时候,我是我见过最失败的人。”


在最绝望的时刻,罗琳带着孩子,离开没暖气的家,跑去咖啡馆点最便宜的咖啡,很多时候甚至点不起咖啡,一边取暖,一边沉浸在自己的创作里。


第一部作品耗时五年,在随后联系出版商的过程中,她被拒绝了12次,直到第13次才被采纳,这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炮而红,让她成了全球著名女作家。


之所以要回归内心,找你最喜欢做的事,是为了寻找“心流”状态。


鲁帕本人,在年少时曾经是一名射击运动员。她回忆道,在世界级比赛中,自己需要在大约1小时15分钟的时间里,瞄准靶心射出60枪。


这个过程中,如果你打中10环后过于兴奋的话,心跳就会加速,下一发很可能弄砸。如果你打得很糟糕,过于沮丧,下一发又无法专注。


但鲁帕体会过,一旦在比赛时进入“心流”状态,几乎不需要有意识做任何事,行为和结果都是自动发生的。


回想一下你最常进入“心流”时都是在做什么事,那可能就是你内心的志向。


鲁帕给的第二个建议是,转换自己的思维,也就是改变你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


像是捕猎前不断注视猎物的黑豹,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发掘机会。



比如去电影院看电影时,可以问自己无数个问题:


这里发生了什么?看到新的广告了吗?人们是否在用不同的方式打发世界和花钱?周围的语言是否在转变?年轻人在干什么?


与此同时,进行大量深度阅读和建设性社交,这会帮你打开视界。


在书单君看来,有趣的人也像一本书,在一到两个小时的交谈中,能够探索对方认知这个世界的“思维”模型。


读的书越多,经历的人越多,就越容易理解不同的思维模式,更有助于打开“思维转换”的开关。


尼采曾经说过:“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真正的专业,是需要花心思和功夫去打磨的长期过程,急不了一时。


但敢于迈出第一步,决定了你的态度,从未开始或者刚开始就放弃,注定只能离梦想越来越远。


03  让梦想落地


找到自我,也找到心之所向,那如何才能搭建两者的桥梁呢?


就像书中的例子,林赛在决定离开金融领域,投身美食领域后,第一件做的事,就是为自己和梦想塑造尽可能多的模型,然后进行试验。


她打算做一个旅行美食分享网站,跟全世界的人探讨旅行和美食。但在全方面评估后,林赛发现比较靠谱的,只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成为旅游或者美食行业的工作人员;


第二种途径,是专门开发一款与旅行或美食相关的应用,然后卖给行业内的巨头公司;


第三种途径,是设计自己的网站,以境外旅行为特色来吸引大众。


在试探的过程中,她在反复测试自己想法的可行性,比如跟业内人沟通后,发现旅游行业正在缩减开支,行情一片混乱,所以她很快就放弃了第一种途径。


最后,林赛找到了一位合伙人帮忙融资,设计了一款能提供特别文化和美食体验的应用软件,与此同时,还保留着自己在银行的本职工作。


比起盲目的裸辞,她先是利用业余时间,把喜欢的事变成副业,一边成为斜杠女性,一边悄悄地往梦想趋近。


同时,在尝试新领域的过程中,外界客观的反馈,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来源。


就像鲁帕的丈夫斯瑞,本来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担任首席数字官,由于经费问题,他被裁员了。


但在发布离职消息时,斯瑞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


他在脸上公布了自己从大都会离职的事宜,同时还邀请了所有朋友,跟他一起行走5到7英里,并且邀请朋友在网上分享,他们对于自己接下来该干什么的看法。


随后,斯瑞收到了来自1300多人的回馈,而脸书的好友,还把他推荐给了更有影响力的人,与朋友在公园的行走,反而变成与重要媒体同行进行头脑风暴的机会。


斯瑞的这次行为,有媒体评价道:“大都会驱逐了一位高管,而他用脸书向世界展示了如何正确地处理失业。”


很快,在失业1个月后,斯瑞被任命为纽约市首席数字官。主动虚心请教,反而给斯瑞带来了新的职业机遇。


发现了吗,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勇敢地实践才能提供真实的反馈。


对此,有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提出过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比起自怨自艾,顶级优秀的人,更愿意把时间用来复盘,直到找到进步的机会。


就像鲁帕从射击里学到的,是尽可能地从上一次射击中学习,做好下一次准备,评估目前所面对的情况,然后坚持下去。


最难的不是拥有梦想,而是你为了实现梦想,愿意吃多少苦。我之前看到过这么一段话:


“大多数人对吃苦的含义理解得太浅了。穷根本不是吃苦,穷就是穷,不是吃苦。吃苦不是受穷的能力。


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为了一件事聚焦的能力,以及为了长时间聚焦做一件事的过程中,所放弃的娱乐生活、所放弃的无效社交、所放弃的无意义的消费生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忍受的孤独和不被理解。本质是一种自控能力、自制能力和坚持能力,以及深度思考。


很大程度上,靠自己成功的富人,往往比穷人能吃苦,否则他就不能靠自己白手起家。你会发现他富了以后做事情还是比你勤奋、还是比你能忍受孤独、还是比你更有理想。这才是吃苦。


归根结底,意识到对工作丧失热情,并不可怕。


真正可怕的是,明明碌碌无为,却说平凡可贵



●  

1

 你可能会喜欢:

放假了,一个真相:没人爱看你的自拍

中国首部00后纪录片刷新90后三观:新一代终于不再争着赚钱买房结婚了

“结婚时,你要了多少彩礼?”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