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年的你:那些霸凌别人的孩子,都在想什么?

社长的小号 社会学了没 2021-10-28



原创

作者:芋泥

转载请联系微信号isocialor

编辑:

清欢


社长说

少年或许还不懂,要选择成为怎样的大人;但大人必须懂,他们该培养出怎样的少年。



● ● 

少年的你:那些霸凌别人的孩子,都在想什么?


周冬雨和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无疑是近日最热的话题之一。影片聚焦校园欺凌,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



《少年的你》豆瓣短评最高赞的一条是这么说的:“经历过校园霸凌的人很难走出来,但可以在电影里好好哭一场。”



电影成为爆款,自然离不开导演的功力和两位主演可圈可点的演技,学社会学出身的导演曾国祥称,社会学专业教会他最重要的一课,就是要保持同理心。因此,《少年的你》中除了对被欺凌者世界的展示,也有欺凌者的心路历程。


除此之外,《少年的你》直接大胆将第二人称的“你”嵌入影片标题,也是意在唤醒所有观众对校园欺凌、对青春成长和对自我救赎的广泛思考。


不是每一位经历过校园欺凌的陈念,都如此幸运,在青春成长的路上能遇到一位愿意守护与陪伴的骑士小北。对许许多多曾经历或曾旁观过校园欺凌的人来说,可能终其一生,都还在寻找走出黑暗的光。



少年的你:眼泪是日常,希望是渺茫


《少年的你》中的两位主角,一位是被欺凌者,一位是在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来回切换。


校花胡小蝶长时间遭受校园霸凌,不堪忍受跳楼自杀。善良且成绩优异的乖乖女陈念,穿过人群用自己的校服盖住了胡小蝶的尸体,由此成为了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陈念被跟踪胁迫,被推下楼梯,被言语羞辱,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剪掉头发,脱掉衣服,拍了裸照。



她报警,欺凌者被停学,却并没有停止欺凌;她流泪,可哭完之后世界依然灰暗一片。警方、校方都承诺可以帮她,可最后帮到她的人,是信奉“挨打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一定会打回去”的小混混小北,还有给她希望、让她相信命运可以被知识改变的高考制度。


小北有少年意气,亦有江湖义气,从此成为她的骑士,上下学跟在她身后,面对欺凌陈念的人,他以暴制暴绝不手软。直到在一次他人对陈念失控的欺凌后,意外的悲剧发生,两个少年的命运被重新书写。

影片里,欺凌陈念的少年们,对“欺凌”是没有概念的。他们不知道人可以被活生生打死,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将会背负什么样的责任,更不用提在当下会预见到自己的欺凌行为可能会对被欺凌者产生数十余年的长久心理伤害。


实际上,“校园欺凌”有其明确定义,同时要注意与“校园暴力”进行区分。2012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对校园暴力和欺凌给出了界定,认为校园暴力包括生理暴力、心理暴力、性暴力和欺凌,由学生或教师员工实施;欺凌是暴力的一种形式,是出于欺凌者故意的、重复发生在同一个受害者身上的攻击性行为。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校园欺凌是发生在同学之间的一种失范行为,但不是犯罪。校园暴力是犯罪,是违法行为。二者有时会有一些交集,校园欺凌可能有时带有轻微违法性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网站2019年发布的《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欺凌》报告,身体欺凌、心理欺凌和性欺凌是校园欺凌中最常见的三种形式。从性别来看,校园欺凌对男生和女生均造成影响,身体欺凌在男生中更为普遍,网络和手机欺凌呈上升趋势。此外,在某些方面与众不同的学生,更容易遭到欺凌,而外表是遭到欺凌的最常见因素。


据推测,全球每年约有2.46亿青少年经历着不同形式的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


而究竟是什么,让如此多的少年,走上了欺凌之路呢?


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如何变大人


《少年的你》中,两位资历经验皆成熟的警官有过这么一段对话:


“没有人会愿意替另一个人扛上强奸罪和杀人罪。”

“你我不会,但他们会,他们还是少年。”


少年是什么呢?


乔治·奥威尔在《如此欢乐童年》中这样写道:“孩子的弱点在于他是以一张白纸开始的。他既不理解也不怀疑他所生活的社会。由于他的轻信,别人可以影响他,使他充满自卑感,使他害怕违反不可知的可怕的准则。”

少年是这世界上最美好却也最脆弱的存在,像身处危机四伏的莽林,一步行差踏错,一生满盘皆输。纵然社会、家庭和学校在尽最大程度保护他们顺利前行,可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此幸运,不落入泥沼陷阱,不迷失黑暗丛林。


迷途的少年是因为什么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种无畏的无知。他们缺乏社会经验,也不像成年人懂得自控,他们的作恶不计代价,他们的情绪不加掩饰,讨厌谁,就光明正大表现出来,光明正大地欺压他,嘲笑他,孤立他,打击他。



而这种无畏的无知,并非是在一朝一夕间形成的,早在少年的孩童阶段,就已经埋下了种子。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对许多参与校园欺凌的少年来说,在真正的道德观建立之前,若缺乏家庭、校园和社会的足够关注和正确引导,他们可能受到错误的道德权威代表人物的影响,极容易早在“自我中心阶段”就被绝对的自我中心意识带偏。


因此,校园欺凌者,许多时候,自身也是受害者。而欺凌者施恶的来源,可能正是家庭或社会环境的侵害。班杜拉的经典实验表明,攻击性行为是可以模仿而来的,因此,千万校园欺凌参与者的背后,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反思。


《少年的你》里,陈念说:“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如何变成大人。”


少年或许还不懂,要选择成为怎样的大人;但大人必须懂,他们该培养出怎样的少年。



渡日月,穿山水,尚在恨那谁

《少年的你》给了被校园欺凌的陈念一个还不错的结局,而在现实生活中,对许多青春期遭受过校园欺凌的人来说,是“渡日月,穿山水,尚在恨那谁。”


那些痛苦的回忆是绵延而长久的,纵然社会、家庭、学校在极力对被欺凌者给予许多保护和安抚,但并不是每一个被欺凌者,都能翻出阴沟,找到属于自己的星空。



校园欺凌的危害,远比旁观者想象得更为深远。2014年的《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刊登了一项新的研究,该研究发现,校园欺凌的负面影响可以一直持续到中年以后:经常受到欺凌的孩子在步入中年以后具有更大的抑郁、焦虑和自杀风险,在50岁时认知功能也会很差。


在电影中陈念有这样一段诘问:“谁能帮我?录我视频的人吗?站着看热闹的人吗?还是那些问为什么只有你被挑上,别人就没事的人?一般人眼里报复是正常的,像我们这样一直忍耐,一直忍耐只想熬过高考的人,我们这样是有错吗?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是这样的话,你放心把你孩子生出来吗?”



电影中给陈念最大帮助的,是勇敢的少年小北。那句“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承诺,感动了许多观众。这样的少年意气让人动容,但面对校园欺凌,零容忍的态度加切实有力的行动,才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而在解决的过程中,对欺凌者行为上的控制与对被欺凌者心灵上的救赎,缺一不可。


前者,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


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国际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行动的通知》,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治理校园欺凌的地方性法规;就在这个十月,未成年人保护法被提请审议大修,在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础上,拟增加校园欺凌防控措施、发现未成年人受侵害时强制报告制度等内容。



而后者,最需要的,是自我救赎。


《少年的你》中郑警官对陈念说:“长大就像跳水,闭上眼睛什么都不要想,就往河里跳,河里会有沙子石头,还有蚌壳,但我们都是这么长大的。”


以为咬牙挺过沙子石头摩擦在身上的剧痛,就会拥有蚌壳里的美丽珍珠,这是成年人世界里最大的谎言之一;相信会像电影中的陈念一样,遇到骑士带自己仰望星空,这也是成年人世界里最常见却也最不容易实现的愿望之一。


渴望重建被摧毁的废墟,重新拥有满山青翠,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的双手。


能救你出深渊的,始终是自己。


●  

1

 你可能会喜欢:

校园暴力中,长得胖丑就更容易受欺负吗?

校园霸凌频发,这群花臂壮汉当了10年孩子们的守护神

校园霸凌让我最初感到世界的恶意 | 霸凌离我们并不遥远。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