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死亡:论当众出丑,我就没输过
作者 | 岑雅琴
编辑 | 留木
豆瓣新兴的超人气小组「社会性死亡」
这个创立于今年三月份的小组,直到五月初的成员还只有10000+,而这半个月的时间就多了近9万具「尸体」,人数已突破10万。
所谓「社会性死亡」指的是:在公众面前出丑,已经丢脸到没脸见人,只想地上有条缝能钻进去的程度。常常用来表示一个人经历过极度尴尬的事件后无地自容的情形,类似另一个网络热词「公开处刑」。
但从小组讨论来看,显然「社会性死亡」是一件当事人觉得十分尴尬,但却能让旁观者获得快乐的事。
走进社会性死亡现场
1 学校
最近的网课已然成了大家的翻车现场,堪称「社会性死亡集中营」。
有人忘关麦,结果让全班聆(忍)听(受)了一场演唱会,或者被迫吃了黄色狗粮……
有人忘关摄像头,酣然大睡、蓬头垢面的同学已经算很体面了,毕竟有同学的「死亡状态」是这样的:
当然,在聊天过程中冒犯老师也非常熟练了:
也许有同学想让直播软件和输入法背锅,可事实证明网络并不是遮羞布。
譬如,当全班站起来默哀时,竟然有同学以为是逃生演习:
@�(吃瓜看戏):那天在上语文课,我打瞌睡,突然广播里传来防空警报声,我以为是火灾、地震那种逃生演习,正好坐在靠近门的位置,就直接打开教室门冲了出去,到走廊上发现空无一人……我好像醒悟过来,回教室发现同学都在震惊+憋笑……
再譬如,当众丢人这件事对有些同学来说就像是一种无法被模仿的天赋:
@爱吃鱼头的欣欣:某晚自习,放屁前我心血来潮想用别的声音盖住屁声,所以我打算用捶桌子的声音盖住有或无的屁声,但我对放屁时间的推测稍微早了一点。在我锤完桌子,大家都转过来安静地看着我的时候,我放了一个大响屁。当时我感觉我快死了。
2 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性死亡」的高发场地。
譬如,在房间里看一些「小朋友不该看」的东西,被突然闯入的父母看到,或者电脑在播放中,却连错了客厅的蓝牙音箱……这样的尴尬也见怪不怪了。
但若以为离开缺乏私密性的家便安全了,就太天真:
更可怕的还有家族聚集性的「社会性死亡」:
@西小口:清明节,全家人一起去外婆家吃饭,表嫂拿出手机给大家看侄子的萌照。重点来了,我当时被一群人挤着心里正不爽,好不容易挤到嫂子旁边了,手指轻轻地一滑,一张表哥表嫂的舌吻照突然出现(两人舌头交缠在一起的特写),当时全家都大叫,一哄而散,我80几岁中过风的外公离的最近,急忙颤颤巍巍的站起来,想跑又跑不动。
当然,平时夫妻情侣之间的小尴尬也难免。譬如,平时走清纯人设的女生看小h文、h片不小心被男友发现了:
3 社会
在职场,「社会性死亡」就不只是尴尬和搞笑了,事态可小也可大。
譬如,把公司群名改成各种稀奇古怪的名字、不小心把老板踢出了群聊等等,相信这些在心态上已经可以平稳应对了。甚至,新员工手滑把本该发在家族群的工装照发在了500人的公司大群里,并配上文案「夸我,我美吗」,直到五分钟后有一个同事好心在群里回复「好看,欢迎你加入XXX」,也是可以再抢救一下的。
真正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网络会议。譬如,有网友在一堆领导面前做汇报的时候,男朋友发的调情ghs(搞黄色)消息突然弹了出来,并且怎么都关不掉……
离开职场,在公共场合的社会性死亡也足以让人尴尬得脚趾抓地抠出一套三室一厅,甚至当大家渐渐忘了,你的脑海还会时常浮现那令人窒息的时刻:
但请注意,在公开丢人这件事上,成年人并没有资格嘲笑小学生。
@刘不缺:大学舍友和她男神去高级餐厅吃饭,提前一星期学各种西餐礼仪,买新衣服,烫头,吃饭回来一晚上没说话,怎么问都不说,我们以为她自闭了,后来才听她说是吃饭的时候为了表现优雅,于是在叫服务员的时候用了英文,招手一声:taxi !!!
为何我们会面对如此高的社会性死亡风险
作为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词,「社会性死亡」的诞生有着真实生动的现实根源。
1 技术与人不适配
科学技术让当代人拥有了丰富且必须的网络生活,但组成现代网络的技术和软件并非完美。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们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并熟练使用互联网络就在多大程度上面对着技术bug的风险。比如那些你依靠云端或网盘存储的信息,乍一看是保护了你的隐私,但任何技术环节出现的bug,都可以马上让你“死”的明明白白。正如法国新社会学派名家布鲁诺·拉图尔在《重组社会》中反复强调的那样:人和技术互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适配的情况,「物」本身也是行动者。技术的问题会让作为使用者的人陷入尴尬,增加社会性死亡的风险。
作为使用主体的我们和网络技术的关系并非总是契合,因而冲浪时难免会遇到防不胜防的危机。如视奸前任时手滑点了赞,取消对方还会收到提醒,最后只有尴尬到骂一句微博了。
2 社会文化的束缚
虽然已经2020年了,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话题仍然缺乏公开讨论的空间和坦然交流的气氛。
在社会性死亡小组搜索「ghs」(搞黄色),发现有一百多篇帖子
有时,即使明知人天然的欲望并不值得羞耻,但被别人发现了仍会感到尴尬不安。这正与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所说的「惯习」有关,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理性是有限的,因为人类的思维是受社会限制的,是由社会加以组织、加以构建的。
除了社会文化的束缚,另一重要原因是亲密关系中的界限感缺失。心理学家李雪曾说:「界线,可以说是中国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
界限感的缺乏首先体现在亲子关系中。不尊重孩子的隐私,不敲门就闯入房间,无法以平等的态度讨论诸如「性」这类话题,这些总令父母和孩子感到尴尬,在社会性死亡边缘挣扎。
界限感的缺乏还体现在夫妻情侣关系中。越是亲密的关系,越容易失去界限感,但越是亲密的关系,也恰恰越需要界限感。
正如王梓恒在其文章《家庭关系痛苦的根源: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中所言:「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让界限感清晰起来,才是我们从现在应该开始做的事情。」
3 “社会角色”的紧张和冲突
社会学将「角色」定义为一个人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
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譬如,一个在家上网课的女大学生,她每天同时需要协调乖巧懂事的女儿、品学兼优的学生、温柔可人的女友等不同角色。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期待,但也容易出现角色紧张、冲突甚至混乱,角色行为和规范错位。
当角色之间或者角色内部发生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时,角色冲突就发生了,这导致了很多社会性死亡。譬如,平时默默无闻的职场新人把本该发在闺蜜群并求夸赞的自拍错发到了500人的公司大群。
每一具「尸体」都是在用生命给我们上课
每一个经历了「社会性死亡」还写下遗言或出来诈尸的网友,相信一定不是为了成为我们的笑料,他们在用生命为我们提供实用的生活意见。是时候轮到我们从中学习经验了,关于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里维持体面的形象。希望以下的Tips 对大家有帮助:
1、警惕网络社交BUG
a.给重要的人发信息前复核一遍内容和对象
b.分组发朋友圈时,千万不要分错组
c.上网课、开视频会议注意麦、摄像头的情况
……
2、做好隐私保护
a.无痕浏览器用起来
b.私密文件要藏好
c.蓝牙不要连错
……
3、时刻不忘自己的角色身份
a.在家里做私密的事,请关门锁门
b.不要随便动别人东西,以防双方同时社会性死亡
c.注意衣衫整齐,近视的朋友还是戴好眼镜
e.避免和家人一起参加涉及成人话题的活动
……
欢迎和我们分享你的社会性死亡时刻,让大家在欢乐中学习更多的生存经验。
你可能会喜欢:
管他尴尬不尴尬!让社长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