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以为的“为他好”,其实只是控制欲作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冰千里 Author 冰千里





作者|冰千里
首发来源:冰千里(ID:zixunzhuli-666)


曾有位女士在我面前谈话会左顾右盼,一直在警惕什么,如同羚羊总不能安心吃草,它们竖着耳朵、弓着身子、环顾四周、随时处于逃跑状态,深信狮群就在不远处。
有次她电话响起,上面显示“老公”字样,她立马抓起手机冲出咨询室打开窗户,轻柔又发颤地说:“我在外面呢,一会儿就回去”,挂完电话她的脸涨得通红,肩膀也在微微颤抖,像犯错的孩子在等待惩罚。
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把椅子往她跟前靠了靠,我感到整个空气都弥漫着紧张,那只老虎随时都会闯进咨询室,连同我一起吃掉。

而另一位女士却也好似老虎般控制着她丈夫,小到对方出差住什么宾馆、吃什么、穿什么、喝什么水都要过问,并让老公随时视频汇报,她老公心惊胆战,生怕哪里做不到会被吞掉。
可怕的是,这些细思极恐的控制都被赋予了“爱”与“关心”的名义,譬如“这都是为你身体好”、“你病了我们怎么办”、“你怎么那么不在意自己”、“我在乎你才这样”、“别人才懒得理你呢”等等。
当控制者用自己构建起来的理论把自己放在了道德制高点上,被控制者就会在劫难逃,苦不堪言。

这样的控制被我称为“捆绑式控制”

捆绑者十分顽固,他们确信自己就是对的,对方就该按他说的去做,否则就是不爱自己不爱孩子的、就是顽冥不化的,甚至有人品问题的。
但他们却很少反思自己这套价值就是对的吗?就是通行的吗?
用自己的价值去捆绑他人、评判他人、控制他人,是最大的恶行之一。
对伴侣都如此掌控的人,对孩子则更甚,于是伴侣潜意识会希望他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那里,这样自己就会解脱,让孩子成为“替罪羊”。


控制者是孤独的。
因为对方永远都做不到他心里,永远都有缺点,永远都无法改变,自己就会永远抓狂、永远失望,永远孤独。
他们会说:“我就这命了,注定事事操心”,认为一旦不操心,局面就失控,他们必须随时掌控一切够得到的地方。
那些控制里藏着失去控制后的恐惧与孤独,他不能松手,一松手,空虚就会将其淹没。

被控制者更是孤独的。
他应对的策略只有三条路,第一,逃跑;第二,对抗;第三,顺从。
“对抗”往往会被更大的报复。会被贬的一无是处,还会被内疚折磨,某种原因,控制者总能击败你,是因为控制者太怕了,他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击败你。
“顺从”的结果是压抑。
最终你妥协了,任何事都顺着他,迎合他,为了息事宁人、为了避免冲突,你不得不低头,并像羚羊一样高度警惕,时刻准备被评判,其代价除了孤独,还有焦虑,你总觉得“活得很窝囊”,除非集中爆发几次大冲突,否则很少人能做到一直憋屈。
“逃避”可能是被控制者最大的福气了。就算牢房的犯人也会发展出逃避,哪怕在墙皮上划痕、在心中幻想。
“我已想出了无数种杀死他的方法”一位高中生这样说道,但作为他的父亲,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的控制是把双刃刀。
“逃避”就是闷热房间的新鲜空气,他们最擅长找借口离开。把精力放在没有生命的事情上是逃避最好的借口,工作首当其选,还有各类成瘾。

逃避者是最孤独的,因为心中的牢狱无处不在。



婚姻里的控制都是双向的,控制者同时也是被控制者,因为对方一不按他说的做,他也就被对方控制了。
对方变成了控制者,眼睁睁看着你抓狂、暴怒、歇斯底里。因此,对方若想“气死你”太简单了,他只需要违背你的意愿即可。此时,被控者成了隐形的控制者。有时,他仅仅是闭口不语就能掌控局面,手段简单有效。

我把这叫做“袖手旁观的控制者”

此类控制很“阴险”,看起来他处在“弱势群体”,是被控制者、受害者,所以,他优先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人们都说:“看他多老实”、“他从来不发脾气,不管伴侣多么激惹他”。
婚姻中,男性往往是“袖手旁观的控制者”。
这也许是为了应对妻子咄咄逼人发展出来的。若往更早期推,其原生家庭中往往有个更强势的养育者,或者彼此都很冷漠。
这样的控制不温不火、不痛不痒、不冷不热、不表态也不干涉,就这样温水煮青蛙般的把对方磨得体无完肤,还有口难辩,因为“他并没做什么呀”。
“不作为”是最为隐形的控制,对方的热情、攻击、愤怒都像是一个人的争斗,这是一场没有对手的战争,其孤独甚是可怜。

对此,斯科特.派克说道:
“夫妻双方要成就幸福美满的婚姻,也要敢于直面冲突和矛盾,彼此成为最好的批评者和建议者。冲突和批评如果恰当运用,就可以改进人际关系的进程,甚至改变所爱的人的一生”。


这就是我经常说的:“吵架是一种深度沟通”。
第一,吵架是正常的,是一种“激烈沟通”,但别“翻旧账”。
“翻旧账”是一种记恨。记恨需要表达,如上篇文章。。所言“需要双方反思决定自我改变并在平静状态下翻旧账”,而不是在情绪失控下翻旧账,那只会让战争升级,并伤害感情。起码意识要有这个觉知:“就事争论观点想法”才是“吵架式沟通”;
第二,“吵架”的意义在于吵架后的反思,而不是吵架的过程。
不要轻易打破这“反思”,要知道它来之不易,是用吵架换来的。一般,争吵过后几天或几周是你面对自己的时段,需要经历各种一个人的情感,比如委屈、愤怒、悲伤、愧疚以及对过往的回忆。
这过程我称为“与内在小孩对话”,当珍惜这孤独。
其结果往往是得出某种领悟:“我们的关系看来只能这样了,彼此一部分是不能满足的”、“我需要加倍努力完善自己而不是指望他”、“今后我要克制情绪”、“下次我要这样怼他”、“是否考虑离婚或分手”、“是否换一种方式在一起”。
这都是在重新梳理关系,梳理当下、过去,未来的走向和注意事项,以及你的资源(诸如其他朋友关系、亲情、工作、孩子等),这难道不是成长吗?这难道不是沟通的意义吗?
第三,若你是吵架者的亲人或朋友,处于好心会去劝慰并设法让他们和好如初,岂不知你这份好心会阻碍他们反思,中断难得的孤独。
也许“劝和不劝分”是祖辈的传统,但这并不恰当,若你真为他们着想,请给他们自我孤独的时间吧。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自闭”和“袖手旁观的控制”很像,也往往出现在男性身上。
在著名精神分析家霍尼看来,这是男人的“洞穴情结”(当然女性也有)。

她指出,这个洞穴就是男人的自我天地,它是男人精神世界的“隐蔽所”,也是男人退避与休憩的心灵圣殿。在这里,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打扰到他,他会把问题反复斟酌与权衡,从而尽早获得解决。即便也会给伴侣带来诸多痛苦,也在所不惜。
在印第安传统中,如果一名勇士感到沮丧,就会静悄悄地退入自己的洞穴,没有人会跟随他,其他人懂得压力之下的男人需要一些时间独处,来考虑令他烦恼的问题。为此他告诫自己的妻子:“如果你跟着进入洞穴,就会被洞里的火龙烧死。”
不过,当勇士考虑好了,就会自然走出洞穴。
可见,男性在进入自己“洞穴”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打扰他,更不要强行把他从关闭状态中拉出来,这反倒会激惹他的阴暗面,无疑是自找麻烦。

这种“洞穴情结”和“不作为的控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与他人无关,甚至妻子都意识不到他进入了“洞穴”。而后者妻子则会感到一种被冷落的怒火。
这种“洞穴情结”类似于温尼科特提到的“过渡空间”,是一个人通过想象的力量,创造性的改善自我。
我本人恰好如此,最痛苦的时候,我并不会向另外一个人求助,甚至连我体验师都不会知晓,我会进入自己的世界,一个人疗伤,不被打扰是对我最基本的尊重,很像“闭关”。



最后提一种“牺牲型控制”
这种控制是通过引发伴侣的“内疚感”进行的,对方总觉得自己亏欠于控制者。“牺牲型”控制多发生在亲子和伴侣之间。
那种感受很特别,你会真以为自己亏欠了他。
他总会弥散地透露他的“贡献”,若没有他你们将陷入危机,你和孩子们将无法保障。
牺牲控制会出现在“经济”上。
如果一位男士是家庭收入的主要贡献者,他很可能有种优越感,毕竟照看孩子做家务和赚钱比起来效果太不明显,只有真金白银才会给家庭提供明显的利益。这个世界钱买不到的东西太少了,包括爱情。
也出现在“社会地位”上。
拥有权力的人天生具有支配欲,因为鞍前马后的迎合会让他膨胀,有部分则会带入家庭成了炫耀的资本,时间久了伴侣就被控制,否则就面临被“解雇”风险,一旦违背内心就有愧疚。

一位女士道:“自从他退休,我才觉得有个家的样子”。
“牺牲型控制者”传递的是“我一切都是为了你、为了孩子、为了家”,这话很有欺骗性,家庭中分工不同不意味着谁比谁低一等。
事实上,在每个人的内心,都觉得自己付出的多,都觉得对方应该感激自己。


造成这种局面也是一种“潜意识合谋”
被操控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配得感”,不能坦然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好,总觉得应该付出些什么才配得这份“好”、这份“爱”。久而久之,就会刺激对方想要“邀功”的欲望。
如同施受虐关系,受虐的一方只有不断被暴力对待才会拥有道德话语权,他们才可以从对方的自我谴责和道歉中得到补偿。

斯科特.派克指出:
“他们(受虐者)遭受的耻辱与虐待越多,自感优越的心态就越强烈,也由此得到更多的情感“滋养”,他们不愿意受到善待,因为那样就失去了报复的前提,为了使报复的动机更为合理,他们必须要体验遭受伤害的感觉,使特殊的心理需求得以延续。”这份“报复”往往来自早年对养育者的恨,而不是爱。

自我牺牲即是一种控制,也是一种自我折磨、自我受虐。



作者简介:冰千里,国内知名心理咨询师,一个温暖又孤独的老男人,研究亲密关系、自我接纳,新书《解锁亲密关系》当当网热销中,公众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 

作者:冰千里

来源:冰千里(ID:bingqianli520)

编辑:朝晚


你可能还喜欢:

不做婚姻控制者,点个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