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晚,长沙一名23岁女子在货拉拉搬家车上跳窗身亡。2月21日,事件在网络曝光后,就立马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质疑搬家司机的可疑行动,不满于货拉拉平台的安全措施和跟进态度,但更多的还是对一名年轻女孩早早离世的惋惜与心痛。毕竟,这样的悲剧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每一次女性安全事件的爆出,都会深深刺痛我们的神经,增加我们的不安与害怕。截至目前,货拉拉涉事司机已被刑拘,警方还在对案件进行调查,我们尚不知道女孩跳窗的真正原因。但是事件的不少疑点、网上对可能性的猜测都勾起了我们对于女性安全的担心。一个人在家时,即使已经锁好门了,还是担心万一有人偷溜进来要怎么办;晚上单独打车时,也会把车牌号发给朋友,甚至和朋友全程打电话,以防万一;
所以,在这类突发事件后,我们更是会怀疑这个世界对于女性的友好程度。加拿大研究人员做过这样一个研究,他们对12300位18岁以上、平均年龄为42.37岁的女性做过一次调研。研究主要了解了女性的受害经历、害怕与警觉程度,结果发现:- 晚上一个人在家附近走时,有61.0%的女性会担心;
- 有车的女性在一个人使用室内停车场时,有81.3%的女性会担心;
- 有车的女性中,63.5%的女性会随时注意把车门锁好,61.6%的女性上车之前会检查车后座是否有人。
也就是说,女性对于周围的环境往往充斥着不安全感,连日常生活都要随时保持警惕。而且,如果女性曾经有过被害经历,她们还会更容易对潜在的犯罪感到恐惧。研究发现,在16岁后遇到的受害经历(性骚扰电话、被尾随等)较多的女性,她们一个人使用室内停车场时,感到恐惧的可能性增加了7.0%;独自在家感到恐惧的可能性增加了7.6%。而近期有受害经历的女性,还会产生更多的害怕与不安。那些在过去1年里受害的女性,夜晚独自使用交通工具时,感到害怕的可能性增加了37%。出于对社会安全的不信任以及过去的受害经历,许多女性对潜在的犯罪可能常常保持着警觉。研究发现,不论种族、社会经济地位、时间和地点如何,女性在大多数犯罪上,都会比男性更害怕。美国的研究人员也进行过这样的调查,该研究覆盖1921名18岁以上的大学生,其中61%为女性。3.7%的人会在白天感到恐惧,其中32.8%的人为男性。56.6%的人会在晚上感到恐惧,其中13.5%的人为男性。然而实际上,在不少国家与地区,男性遭遇的犯罪事件并不比女性少。我国公安部数据显示,在刑事犯罪的受害人中,男性占比要大大高于女性。根据美国司法部2014-2018的数据,男性受害者与女性受害者数量较为相近。(其中罪行包括:强奸、性骚扰、抢劫、严重人身侵犯等。)2014年,在台湾,女性被害者数量比较高的犯罪为强奸、一般妨害风化(猥亵、传播淫秽色情等)和抢夺。而在故意杀人、重伤害和一般恐吓取财这几类犯罪中,男性受害的比例远高于女性。所以从以上数据来看,整体而言,男性受害情况与女性的安全现状一样严峻。首先,女性对家暴和性犯罪感到更恐惧是与风险相符的,因为她们确实比男性更容易在这2个方面被害。但是研究发现,女性在大多数犯罪类型上,都比男性更害怕。这被称作犯罪恐惧悖论(fear of crime paradox)。面对犯罪时,由于生理上的客观原因,女性确实比男性更难保护自己。如今是一个性别分化的世界,男性应该勇敢坚强,女性则被期待表现出温柔细腻。这种性别角色会影响女性对自己受害时的想象方式,以及她们作为女性能够保护自己的可能性。研究发现,女性会认为自己难以保护自己,这种想象又会反过来扩大女性的恐惧。另外,女性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倾向于表现害怕,当然也会更开放地讨论和承认自己的恐惧。但是男性则相反,出于社会对男性气质的期待,他们会更少谈论和报告自己的不安。女性的受害恐惧更高,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性犯罪」恐惧的泛化。
瑞典的研究人员曾对2726名大学生做过调查,了解他们对于所有犯罪的整体担心情况、以及对性犯罪的担心。
结果发现,当刨去过去受害经历的影响、对性犯罪的担心时,女性对于受害的担心反而比男性更低。
而相比男性,女性遭受的性犯罪问题又严峻太多。
所以,女性的受害恐惧更高,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女性对性犯罪的恐惧,以及它对其他犯罪类型恐惧的泛化。
除了研究人员提到的这3种解释外,媒体的报道偏好也可能影响女性对于犯罪的恐惧。当负性新闻出现,媒体的广泛报道能引起大众对于事件的关注,舆论的力量经常能加速问题的解决,对社会起到正面作用。但有时,媒体对负性事件的选择性传播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错误的印象。在西方,有一个词叫“失踪白种女人综合征”(Missing White Woman Syndrome,MWWS)。它是说,部分新闻对于人口失踪的案例报道中,会聚焦于年轻、中上层白人女性的失踪案例,更少关注男性、有色女性或社会阶层较低的女性,因为这会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关注。而在国内,有些媒体可能会倾向于报道年轻貌美的女性受害者。这种选择性的新闻传播,也许会让我们觉得“出事的只有年轻女性”,从而增加了女性的害怕与不安。但整体而言,新闻媒体的曝光与跟进是能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速度的。网上有很多声音在推测女孩受害的可能性。
其中一种是,女孩在发现货拉拉司机多次偏航后,与司机产生争执。司机向女孩解释时语气不太好导致女孩内心产生恐慌,从而想要跳窗逃离。
尚且不说这是否与事实相符,做出这样臆测的人,已经把女孩跳车身亡的责任归结在了女孩自己身上——“都是因为她过度恐慌才导致自己死亡”。
可是,女性对受害的敏感恐慌真的是她们自己的责任吗?
这难道不是因为平台的安全漏洞、这个社会对于女性柔弱角色的塑造、性犯罪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等等原因共同作用的吗?
作为事发平台,面临严重舆论压力的货拉拉今天才终于道歉,并向全社会公布整改措施,可这已经是事发后的第18天。
但是,在这之前货拉拉已经有不少“性骚扰、上门报复”等投诉,直到出了生命事故,才选择整改,这是平台在安全问题上的疏忽。
安全,是人生存的最底层需求,也是我们的第一需求,人身安全的威胁牵扯着的是人最根本的生存焦虑,我们不能指责一个女孩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要发问的是:是什么引发了她们的恐惧?
希望有一天,女生一个人走夜路不用担惊受怕;去公共厕所/试衣间不用担心被偷拍;也不再害怕会在拥挤的地铁里碰到咸猪手......
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看见心理(ID:kanjianxinli1 ):改变,从看见开始。这里是看见心理,提供专业心理内容与服务,由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创立。作者:苏小菲。
[1]Scott H. Stranger Danger: Explaining Women's Fear of Crime[J]. Western criminology review, 2003, 4(3).[2]Fox K A, Nobles M R, Piquero A R. Gender, crime victimization and fear of crime[J]. Security Journal, 2009, 22(1): 24-39.[3]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 ——事实和数据(2019), 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4]Rachel E. Morgan, Ph.D., and Barbara A. Oudekerk, Ph.D., BJS Statisticians, Criminal Victimization, 2018[J].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5]犯罪被害概况(2014), 中华民国内政部警政署[6]Mellgren C, Ivert A K. Is women’s fear of crime fear of sexual assault? A test of the shadow of sexual assault hypothesis in a sample of Swedish university students[J]. Violence against women, 2019, 25(5): 511-527.[7]http://en.wikipedia.org/wiki/Missing_white_woman_syndrome
作者:苏小菲来源:看见心理(ID:kanjianxinli1)
编辑:留木
你可能还喜欢: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