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百度
4
@纽约时间
5
习近平
6
@诉说趣闻
7
bxss.me
8
1'
9
/\bxss.me
10
//bxss.me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百度
4
@纽约时间
5
习近平
6
@诉说趣闻
7
bxss.me
8
1'
9
/\bxss.me
10
//bxss.me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二湘:朱令去世一周年,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
李宜雪的良知卖了2万元,真正需要声援的是罗灿宏啊
中国紫砂博物馆出品!2025紫砂五福杯:五福云集,宜藏宜礼!
央视罕见表扬,美哭3亿人:璀璨中国史,正在走向全世界
亲密关系中,比“不爱了”更残酷的,是这3种相处模式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我真是个loser”
Original
社长的小号
社会学了没
2021-10-28
前段时间,我们发起了一个小调查:“过去的一年,你对自己满意吗?”
在参与调查的百位读者当中,
仅有一人
表达对自己还算满意。
在其余的回答当中,我们看到了大量来源于事业和学业的沮丧“失业、落榜、立下的目标都没有实现”,对于亲密关系的焦虑“一直单身、不敢表白、没有时间关心至亲、被人质疑”,对自己状态的反省“自己容易生气、多疑、懒惰、没有成长”,还有许多可能说不清缘由的失落:
“浑浑噩噩猛然发现,20已经变成了21。”
“2020本应该是全力以赴完成一个大任务的一年,结果饱受情绪困扰,烦躁、悲观、丧失目标,毫无自律性可言,每一步都一拖再拖。”
“1.年初长了十斤肉,一直瘦不下来,减肥失败。
2.感情纠结的不行,不知道怎么被别人爱。
3.毕业论文写不出来,延期毕业。
4.好多技能欠缺,又不知道从哪开始补。
5.看书少,没完成年度计划。”
我们在前二十年都努力成为最好的、最优秀的人,我们总在尝试立flag、自律、变好,但即使是这样,我还是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可能是我们对自己最残酷的绑架。
自我厌恶:“我不够好”、“我不值得”
在我们收到的调查结果当中,有超过65%的读者在回答中,用非常消极地词描述了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和感受,如:差劲、干啥啥不行、自卑、失败、一无是处等。
而这些不满,对他们的生活和情绪产生了许多的影响:
“没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只在一家电影院工作,见到大学老师不敢相认,怕丢脸。”
“无数次的减肥失败,无数次的否定自己,无数次的酗酒无法自制。”
“当我想要爱一个人,却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资格。”
甚至是陷入了令人心疼的深深的自责:
“永远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自己不崩溃,去做必须做的事。想要保研但是却力不从心。有的科目学不懂,疫情期间网课落下了太多东西。学生工作因为感觉到处处被掣肘所以半途而废。对不起爸爸妈妈,对不起好多人。打不起精神,只想一个听歌。考试周已经来了,没有复习,甚至连作业都没完成。身体状态不好,吃了一整年的药也还是那个样子。真的真的,对不起妈妈。”
我们总是在任何环境中都力争上游,成为表现最好、学习最好、业绩最好的人,但到头来发现,用尽全力也只是成为了一个脆弱的平凡人。如果说“平凡”本身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可能出在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变把“平凡”和“无能、平庸”画上了等号,从而对自己产生焦虑、羞耻甚至是厌恶。
心理学家Carl Paickhardt曾描述,在他多年的心理咨询经历中,他经常听到这样的表达:“我不知道我的人生怎么就这样了”。
自我厌恶(Self-loathing)是一种非常深刻的痛苦,更是一种极为消极的内在叙事方式。
当事情发生时,他们无法客观地分析,而是经常倾向于把失败归因和埋怨到自己的身上,批判自己:
“我就是什么都做不好”、“我真是个loser”、“我也太蠢了”、“我就是不会说话”、“我自生自灭好了”、“我活该这样”。
无边的情绪常常裹挟着他们,一定要证明自己,获得肯定才能获得片刻的满足,而过一段时间又会陷入到自我否定的循环当中。
这样的自我否定,通常可能会表现为:
1.消极叙事,把简单的问题放大,而且习惯性觉得是自己的错;
2.当做开心的事情的时候,总是隐隐觉得有负罪感,认为不应该享乐;
3.常立志,但无长志,需要一直证明自己才会快乐;
4.遇到挑战的时候心里总觉得自己不行,不敢随便承担责任或是许下承诺;
5.有一些特定的自卑之处,如发型、穿衣风格、身材、学历等等。
这些自我否定,让我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只能看见片面的、孤立的自身,无法形成对自己真正有效的评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法真正认识自己。
少有人能够像旁观者一样认识自己
在调查当中,我们同时还询问了大家“你觉得你是否真的了解自己?”,而超过70%的读者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很“矛盾”,仅有的认为自己了解自己的人,大多数也都只给出了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如:幼稚、犹豫不决、一般人、自视甚高、情绪化、患得患失等等。
其中的许多评价,令人看到了我们在看不清自己时所选择的矛盾表达:
“自卑又自傲,善良心肠软,犹豫又忧郁的人”
“我热爱身边的人和事,我愿意对身边美好的人和事温柔,我痛恨自己爱面子这一点,我痛恨自己不够自信,太过自负,太在意别人的目光。”
反而,最真实的评价,可能就是承认自己还不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1.没有明确地了解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另一半,想过什么的生活;
2.我是一个想要改变想要变优秀,但是没有很好地落实到执行力上的人。”
那么,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我们又如何能对自己产生真正地评价呢?
心理学中把认识自己的能力称为“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这种意愿和能力包括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别人眼中的我们是怎样的。
首先提出自我觉察概念的心理学家Duval和Wicklund曾说明:“当我们关注自己的时候,我们会把我们的行为表现和内心的价值和标准进行比较,我们就在潜意识当中成为了自己的主观评价者。”
哈佛商业评论曾发表过一篇关于自我觉察的文章,作者的团队用了四年的时间,面对接近5000人做了十个不同的深度调查,横跨各个年级、职业和社会阶层。他们发现,大概只有10-15%的人,真正能够充分地认识自己,而这些人通常能够有更好的职场机会和更幸福的亲密关系。
通过自我觉察的方式,我们需要形成有效的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来调节我们的身心状态。从对象上来说,心理学家将自我意识分为内在自我意识和外在自我意识两个种类,也就是内在自我意识和外在自我意识。
内在自我意识指的是,我们的价值观、志向、思想、行为和感受。
外在自我意识指的是,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以及如何看待他人的评价。
在这两个分类之下形成了四种不同的人格类型,而我们的自我意识分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是否了解自己,进而影响我们的工作、亲密关系和幸福感。
1.寻觅者(低内在,低外在):
不知道自己是谁,也无法接收或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2.内省者(低外在,高内在):
很清楚自己是怎么样的人,但是无法正面面对他人的评价和反馈,在亲密关系和事业当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3.讨好者(低内在,高外在):没
有自我评价,完全活在别人的眼光之中,通过习惯性地讨好他人来决定自己的选择。
4.觉察者(高内在,高外在):
清楚得了解自己的优劣势、成就和价值,同时清醒理智地对待他人的评价,达到真正的自我觉察。
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人不光能够理性地看待自己,同时能够理性地获得和投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了解自己、对自己产生有建设性的评价、不被消极情绪裹挟,从而更好地生活。
无效自省:小心内心的批判者
自我觉察的难度并不在于意识到我们需要观察自己,而在于评价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绊脚石”。
其中,最有可能影响我们自我觉察的准确性的,有两方面的因素:
第一,内心的价值标准过高或者过低,或者维度过于单一:
比如,总和网红、模特、演员比较身材和皮肤,觉得自己天生不好看后天还懒惰;
当你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的时候只拿分数高低进行比较,且只跟最高分对比;
当你初入职场的时候去听行业经验30年的大牛讲座,觉得自己什么都听不懂,非常自卑;
第二,无法客观地进行对比,总是夹杂着负面的主观情绪:
比如,总习惯拿自己的劣势和别人的优势进行比较,把自己的优势视为“无用”的;
又或者在本身已经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抓住一个没有做好的小问题产生愧疚、反复检讨。
出现这样的自我偏差,是因为我们的内心都有一个沉默的批判者,出于对进步的渴望,它习惯逼着我们反省。它有时会给我们提供建议和评估,让我们不要膨胀或是过于自满,但如果你内心批判者的声音已经大过了你的积极能量,那么我们就要学会试着重新建立自我觉察,与批判者解绑。
你可以试试更多地提问自己“是什么、怎么样”而非“为什么”,建立对问题的客观评价,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而避免陷入反复埋怨自己的情绪当中。比如,当你因为一次疏忽,没有能够及时提交工作,你可以分析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忽略了什么,是否可以以后在每一道DDL前增加闹钟的提醒。
你也可以试试在生活里找到爱你的批判者(love critic),比如恋人、家人、了解你的老朋友、德高望重的前辈、职场里欣赏你的同事领导,多多了解他们眼中的你,倾听他们的建议,更好地建立对自己的认识。
作者:花下
编辑:金辙
你可能还喜欢:
给
社长
点个在看
,更好地认识自己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