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年存75万,只为35岁前退休”:第一批95后,已经开始躺老了???

清子 社会学了没 2023-03-28


从疫情开始到现在三年多了。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维持表面的平静,但抵不住心理状态的悄然巨变——


有的人产生了职业危机感,立志拿下宇宙尽头的铁饭碗;

有的人开始学习攒钱理财,渴望从消费主义陷阱中觉醒;

有的人失去了对世界的基本信任,甚至在大脑里构建孤立求生的副本.......


焦虑在人群里漫延,但注定会在与个体安全感的对抗中消散。更多的人,还是做着原来的工作,留有原来的习惯,过着原来的生活。当肉体被禁锢在了原地,所有的人生设想都变成了梦魇。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句话:意志消沉并不是一种抵抗的方式,好好生活其实就是一种最大的抵抗。


与躺平相比,在现在的中国,有这样一群年轻人正在悲观且奋力地迎接躺老。


“一年攒钱75万,在35岁前攒够钱然后退休”


生活的不确定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产生了生存焦虑。根据2020年清华大学发布的《国人养老准备报告》显示:


为提前做好养老准备,超七成90后开始考虑养老,80后、70后养老需求更迫切,相应比例更是高达80%和85%。



我有个朋友,大学时就参加各种社团,热爱创业,还是自媒体博主......


结果,刚毕业就赶上了疫情,又很不凑巧地进入了教培行业。


她现在唯一的念想就是考过教师证,问她原因,她说做老师好,退休金高。


第一选择不再是兴趣,不再是前景,而是能不能解决养老问题,这种想法真是令人无奈。


有人考虑养老,是为了保底。

还有人考虑养老,是为了自由。


在豆瓣上有个小组叫“豆瓣fire小组”,这里隐藏了很多以“英年退休”为毕生目标的年轻人。



他们准备在人生前半场战斗,后半场享受。



当我对自由的理解还停留在《肖申克的救赎》安迪坐在屋顶上晒太阳喝啤酒的阶段时,在这个财富自由的空间里,群友们给我翻译了什么叫现实。



首先第一个问题:赚多少钱才有资格退休?我以为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结果进群后我发现并不如此。有的人,年收入25万就开始慌了。



有的人,每年收租十来万还在大哭贫穷。



还有些实在人,只不过没忍住暴露了真实存款。差点被开出了组籍。




第二个问题:什么时候退休合适?


有的人打算55岁退休。被友情提醒:55岁已经不叫fire了。




还有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财富潜力,生生把退休时间挪到了65岁,基本接近了法定退休年龄,让这场英年早休计划变成了一场闹剧。



在这个看似躺平的空间里,几万不算攒,百万不叫钱,千万不够花。


年轻人们热血沸腾地讨论着理财计划,恍惚间我感觉自己似乎误入了某个大佬组的高端商务局,他们30岁上下,不愿再被工业社会绑架,却走向了另一个维度上的内卷。



真正的FIRE运动,最早诞生于美国。



其中主要包括两个观点:


1.钱就是生命。


在FIRE运动的解释里,上班=用生命来换取金钱。买东西的价值,应该用生命中的几个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月来衡量。


2.人要趁年轻快速攒钱,快速积累。


FIRE运动要求要存够一年生活费的25倍,之后提前退休。退休后依靠4%的年化收益生活。也就是后半生拿利息维系生活。


25倍这个数字,意味着如果你如果一个月生活费是1万块钱,一年就是12万。

25倍就是三百万,三百万乘以4%的年货收益率刚好是12万。

这样的思路,听上去确实不错。但实际情况是:哪怕你在35岁前攒够了300万,你的生存焦虑也得不到彻底缓解。


首先,人的本性决定了财富积累的需求是无上限的。


正如豆瓣fire小组里的群友一样:有三套房产的,和年收入75万的,都和我们一样,也会担心自己有一天会吃不上饭。


其次,若没有足够的财富积累,人很难跑完这场和退休赛跑的马拉松。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长不短,很多人把计划定在了5年左右。


但若只用5年就可以攒够300w,那是不是就代表你本身就已经很自由了呢?


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是:有的东西,出生的时候没有,这辈子就真的很难再有。


哪怕你没日没夜的工作,月薪从1w涨到了3w,你还是难以解决不动产的保障;

哪怕你中了500万的彩票,把奥特尔换成奥迪,把两室一厅换成上下两层。没过多久钱还是会遭没;

哪怕你一年挣10万,一年挣100万,消费水平也会随着收入水涨常高,那你永远都不可能实现财务自由。


这就是老鼠赛跑的陷阱,跑得越快,笼子转得越快。


现在问题成了:我们真的可以按下暂停键,生活在某种构想的绝对自由与安全的空间里吗?




过早考虑“安全地抵达终点”只会让你换个姿势继续躺


年轻人为了早点躺老而自律,本质还是消极的。


奋斗的出发点是为了有一天可以不再奋斗;

努力的出发点是为了有一天可以不用努力;

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有一天可以不用工作。

.......


企图用一劳永逸来指导人生,打败混乱变化的现实,这样的想法最终会指向生活兴趣的丧失。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指出,日本之所以进入低欲望社会,是因为年轻人对未来和自己的老年生活感到不安。



所谓低欲望社会的概念是:无论物价如何变化,消费无法得到刺激,经济没有明显增长,年轻的购房者人数逐年下降,大部分年轻人对于买车、买房几乎没有兴趣,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从简。


没有人再相信生活还会有更多的可能性——这看似是理性的抉择。但当时的年轻人并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他们对未来形式低迷的预判,才真正把日本经济推向了低迷。


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人们都深深厌恶着不确定性,而最可怕的不确定性来自恐惧。


外面的街上车随时会撞到你;

地震海啸火山喷发都可以瞬间夺走你的生命;

这世界上任何一种不治之症都足以把你击倒。


这种心路历程并不好受,因此我们迫切地需要一个出口。


但,对未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会导致自己产生认知闭合。它会促使你放弃追求梦想,做出自己最容易做到,最能预料到结果的选择。而典型的选择一般是回避或者主动选择坏的结果——


拒绝投入两性关系的竞争,拒绝追求更高的物欲,拒绝向往更好的生活......通过主动选择可控的平替人生,越痛苦,反而内心感觉越安全。


但令人遗憾的是:世界是永恒变化的。


在技术更替的时代,现实资产不一定能产生财富;在物资缺乏的时刻,货币也不一定适用。


渴望通过先主动解决掉人生难题的方式来逃避生活的不确定性,最后只会让你陷入无尽的思考困境。


曾看过这样一段话。在这里分享出来,和大家共勉:


当我们面对一个害怕的人,一桩恐惧的事,一份使人不安的心境时,唯一克服这些感觉的态度,便是去面对它,勇敢的去面对,而不是逃避,更不能将自己干脆关起来。


痛苦是因为你将自己弄得走投无路,你的心魔在告诉你——不要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它们是可怕的,将自己关起来,便安全了。


这是最方便的一条路——逃结果。


你逃进了四面墙里去,你安全了吗?你的心在你的身体里,你又如何逃开你的心?




人生尚有诸多期待

“活在当下”就是最好的交代


基兰·弗拉纳根在《本事》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其实是找到我们心中的信仰。



电影《妖猫传》的和尚空海被浪卷进海里,怕的要死,但他旁边那个抱婴女人却表现得极为淡定。


空海问:你为何不怕?

女人答:孩子睡熟了,我就很安心。


是什么能让她那样的平静?空海最后在无上密中找到了答案——即使你身处在惊涛骇浪的环境中,也可以发现怀中的美好,去拥抱那份美好,你的内心也会得到宁静。



活在过去或许活在未来,于个体的心态而言,都是一种不必要的消耗。


人生最大的安全感,叫活在当下。

在危机来临时,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反复咀嚼苦难或是思考终极价值。

而是要回归本心,从庞大的人生课题中把自己的心灵解放出来,去完成一件件目标与任务,做喜欢的事情,必要时甚至可以隔绝网络信息,避免被这个焦虑的社会挟持前进。

最后,送给大家约瑟夫·坎贝尔说过的一段话:
“如果你循着内心直觉的喜悦而行,你就走上了一条早已等待着你的轨道,你应该过的生活,就是你正在过的生活。”
生命是辽阔的,流动的,并非狭窄的,静止的。
每个人终将走向属于自己的辽阔,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课题。
希望你在不确定的当下,能够生机勃勃地活着,并主动保持一种积极和快乐的心情。

生活不会一直安然无恙下去。
只求在任何危机来临之时,你我都能迎难而上。


作者:清子来源:心灵面包(ID:xlmianbao)
编辑:胖鱼、毛驴
你可能还喜欢:拥抱生活的你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