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择偶新标准,一个字:暖 |社没洞察

社长的小号 社会学了没 2022-10-06




今年两会,有政协委员建议:很多因为找不到对象而发愁的男青年应该尝试转变观念,做一个更体贴的暖男。


而在现实生活中,不论男女,都会将体贴当作择偶标准之一。可见,不仅“暖男”有市场需求,“暖女”也同样是稀缺资源,简单来说,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暖”。



哪些特质可以定义为“暖”


“暖”作为形容词虽然早已存在,但用于形容一个人仍属于新生领域。它不像“帅气”“漂亮”“富有”这些词,可以一定程度的量化,也不像“体贴”“忠厚”“老实”这些词,特指某些方面,它更像是一种可感知的温度、会上瘾的味道,泛而广、细而微、甜而不腻。


  • 考虑周全,行动有力,是“暖”。


“做行动的巨人,语言的矮子”是“暖男”身上常有的标签,他们依靠坚定的行动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6)中提出了“印象管理”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擅长揣摩对方的心意、开展实际行动,建立起自我印象。而暖男就是这样一类有着良好印象管理的人。


从大的方面讲,这种行动可以是结婚这种重大人生事件。如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大哥周秉义因工作能力突出被上级领导看中,将调往另一个城市,周边的人、包括他的直系领导都劝他放弃当时的女友郝冬梅,冬梅自己也怀疑会被抛弃,开始伤心、没有安全感,甚至是自卑,而他为了让冬梅安心,提议结婚,并迅速举行了婚礼。


从小的方面讲,这种行动可以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一位长期异地恋的女生讲述,有一次她去看男友,火车是早上六点到车站,而男友因为怕迟到,五点就在车站等着,并且手里还拿了一件毛衣和一个保温杯,让女生觉得,扑面而来的都是“暖气”。


所以,“暖”不是在迈向人生另一阶段遇到挫折时的放弃,“暖”也不是病了让你喝热水的敷衍,“暖”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解决解决两个人之间会碰到的大大小小问题。



  • 默默付出,没有责怪,是“暖”。


如果说爱的本质是付出,那身边并不缺乏各种各样的爱。但,“暖”的那份爱更倾向于默默付出,不会过多计较。


这两天微博上有一段关于“这种男朋友可以升级为老公”的讨论,女朋友在高铁上打翻了奶茶,男友立刻给同行的乘客道歉,并默默收拾,还温柔地摸了摸女友的头。这样温暖的男友听着简直就像是偶像剧里的人。


又有一个例子,朋友小白和女友出去旅行,因为高反和旅途劳累,到的第二天只能躺在床上下不来。原定的旅行计划完全被打乱,女友不仅没有责怪,而且早起买药、买食材煲粥,细心照顾生病的小白,还一直安慰小白,这是他在创造下次再来的机会。



有的人可能会说,碰到这样的男友或女友那是运气好,然后再看看身边的这位,不禁叹气、摇头。其实,这种“暖”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一种后天养成的行为归因。


“归因”最早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而凯利的“三度理论”对归因过程进行了总结:客观刺激物(存在)、行动者、所处的关系或情境。


不管是打翻奶茶事件,还是旅行途中生病事件,“暖”的那个人把该事件的发生更多的归因于客观刺激物或者当下情境,而非行动者本身。也就是说,“暖”的那个人不管发生的事情是什么,都不会认为只是或是对方的错,也绝不会说“都是你的错”,从而让一件不好的事情可以往好的方面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女生会说,“生气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他的态度”,这个态度其实就藏在归因里。


  • 有同理心,尊重对方,是“暖”。


“婚姻就是一种妥协”。很多人会抱怨这种经常在妥协的生活,不得不说,谁都不想妥协,但最后为了婚姻的存续,两者之间终究会发生妥协。不同的是,这种妥协是主动还是被动。


“暖”的人会有较强的同理心,知道从对方角度考虑,从而争取对方最大程度的主动妥协,而非被动。而且他们懂得不强加给对方,而是通过温和的语气、温和的方式达到有效的沟通。


一对夫妻去买车,妻子看重的基本是车的颜值,“这个车好可爱,好适合我,就买它,买它。”直男丈夫可能张嘴就说“不值得”让人大大扫兴。但一个暖男型丈夫不会从正面否定,而是用平和的语气,引导妻子从颜值、开销、车子性能、长远用途等方面综合考虑,而不是只考虑单一方面,最后再让妻子自己决定,还表示不管怎样,他都支持。


同一件事情,带着理解、尊重的态度去处理,往往得到不一样的结果。理解与尊重就像一面魔镜,在你需要的时候总是会恰当地回应你,并伴以温柔。



为什么“暖”在青年择偶观中越来越重要?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暖”的特质可以满足更多的心理需求。


在《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书中,索尼娅就是这样一位温暖的人。当她穿着红色的鞋子与欧维在火车上相遇,他们开始相识相爱相守,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她治愈了欧维不幸的童年,用她的乐观、善良、体贴给予了欧维一个情感有依靠、灵魂有归处的家,让固执又冷漠的欧维也变得越来越温暖。


“要是有人问起,他会说,在她之前,他没有生活。之后也没有。”因为欧维遇见的是索尼娅,才让欧维变得如此知足,并切实地爱着生活,也爱着自己。


从社会环境来讲,外在压力不断增加,促使更多年轻人在择偶中选择“暖”的人。


“治愈”是现代社会的高频词汇,为什么大家那么需要被治愈?因为,人生就是如此艰难,原始家庭不和谐带来的难、生活压力带来的难、个人能力得不到认可的难、情感不顺的难,难的地方总是如此的多而杂,所以我们需要被治愈,也只有那个温暖的伴侣才能给我们长久及更多的治愈。

在一个关于“遇见生活的温柔时刻”的话题里,有个女网友分享,自己看到最近一连串的天灾、人祸很是感慨,一度觉得世界好像没什么值得留恋的。


这时候,她的老公对她说了一句简单又温暖的回应:“这个世界确实不值得,但因为有你在,就值得我努力,值得我奋斗……”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个体化不断彰显,“暖”是凸显社会化优势的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不断提升,对于自由有了更多追求。不管是进入一段恋爱关系,亦或是步入一段婚姻,都会主动或被动的限制自由,并要承受随之带来的风险,而一个“暖”的人,是使个体愿意承担这种风险的重要因素。



在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中,男主一直享受的是单身而又规律的生活,女主作为一个温暖而又可爱的人,在提供家政服务的同时,还让他切实感受到了另一种温暖的生活:早上醒来时的美味食物、晚上回家时亲切的问候、生病时的贴心照顾、有情绪时的耐心倾听,这一切身体、心理上的满足使他打破了原有固守单身的执念,放弃了对个体化的极度追求,反向追求两个人的生活,对生活也有了更多美好的体验。

换言之,只有对方让你觉得足够温暖、生活更加美好,你才会愿意放下部分的自由,承担那未知的风险。



“暖”既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美好


事实上,年轻人择偶偏好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是时代变迁的写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更多的追求,而反映在择偶偏好中,就是那一缕“暖”。


正如《人世间》片尾曲中的歌词:“若年华终究被遗忘/记得你我/火一样爱着/人世间值得.......我们像种子一样/一生向阳”,因而如此温暖。


者:童大头

编辑:姜虹屿


你可能还喜欢:

我知道你也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