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能忘记的女性社会学家
今天,你社会学了没?
原创 | 作者:淘淘 转载请联系微信号::isocialor | 编辑:镜子 |
社长说
在知识面前,没有性别之分。但是最终能够留在学术史上的女性的确少之又少,下面有请社会学界的女性们闪亮登场!她们值得我们铭记。
● ● ●
歌德在不朽名作《浮士德》里说: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在社会学历史上,说起社会学家,有很多女性社会学家,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闪光,她们的思想观念、理论观点是历史、阶层和文化的构成物,像一个集合体,吸纳着来自各个领域、内部与外部的共同作用,也串联起了科学与理想、独立与自由、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学发展过程。在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全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之际,让我们回望社会学发展的路程,细数几位著名的女性社会学者。
哈丽雅特 ·马蒂诺
哈丽雅特·马蒂诺是19世纪中晚期对社会学思想的早期发展和传播有着重要影响的女性,她将孔德的作品翻译成英文,才使人们得以一窥孔德社会学之堂奥。她赞同孔德对秩序和进步的要求,但她更趋向于民主,反对孔德种族主义和歧视女性的观点。
马蒂诺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上层家庭。由于家庭氛围的严格和呆板,她很难有被人重视的感觉,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氛围保守,情感淡漠,她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这样的环境也深深影响了她的思想和作品。她的名著《美国社会》关注北美新大陆的宗教、政治、儿童养育和移民等议题,她在书中特别提到社会阶级区分以及性别与种族等社会因素。
马蒂诺的著作强调经济、法律、贸易以及人口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影响。她强调女权,主张消灭奴隶制度,并且主张宗教包容。在马蒂诺的观念中,知识分子与学者不应只是提供对于社会环境的研究成果,他们还必须依着他们的信念行动,追求社会更大的福祉。正因如此,马蒂诺研究女性就业的本质,她指出,这是一个必须更加深入探讨的议题。
马蒂诺一生坚韧不拔的工作,即使在被诊断为卵巢癌后,依然定期撰稿,翻译社会学作品,她一生执着于自己的事业,为社会学早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哈丽雅特·马蒂诺代表作之一《如何观察社会道德与习俗》
西蒙娜 · 德 · 波伏娃
波伏娃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29年通过考试,和萨特同时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并从此成为萨特的从未履行结婚手续的事实上的终身伴侣。
波伏娃一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当她还是穷教师时就开始写作,决心成为名作家。由此她终身不断努力,勇往直前,沿着成功之路成为了20世纪思想界的巨星。波伏娃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之一”,以《第二性》震撼了欧美乃至世界,并确立了她在西方女权运动及女性主义研究中的先驱者地位,波伏娃不仅是一位妇女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关注女性命运与生存境遇的著名作家与文学理论家。
她一生都在探索和实践着女性解放的理论和出路身后留下大量具有广泛影响且体裁多样的作品,其中包括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名士风流》等六部长篇小说,一本短篇小说集,一个剧本,等四部论著,两部游记,七部自传以及不少随笔和杂文。波伏娃的主要作品有:《女客》、《他人的血》、《人总是要死的》、《名士风流》、《第二性》、《一个循规蹈矩的少女回忆》、《年富力强》、《时势的力量》、《了结一切》等。
波伏娃的学术志向希望帮助人们从浑噩无知或孤芳自赏中走出来,去发掘对处境有意识、有承担、有超越的“真正自我”。在自我与他人关系方面,波伏娃提倡平等的交互作用和相互认知功能,理解与构造。每个人都是主体,应该接受、宽容、理解不同于自我的意识,尊重他人的价值,不能忽略个人自由主体的存在。当意识间构成抵触时,应该及时疏导、调整、平衡“自我”与“他人”、“主体”与“我们”的关系,小心维护每个不同的主体“我”,才能达到人际关系和意识关系的平衡。
波伏娃的很多作品和观点都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她的女性主义理论深深地影响了世界,起到了震撼心灵、启发心智、引领女性主义潮流的作用。
▲ 波伏娃《第二性》
汉娜 · 阿伦特
汉娜·阿伦特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她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的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纳粹上台后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国。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后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
其主要著作有:《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条件》《精神生活》《康德政治哲学讲义》等。50年代中期,阿伦特开始从政治领域转向对人的研究,试图用现象学方法重新评价人的活动。她写了一系列文章和报告,基本观点认为传统观点一直认为思维与观察优于行动,但现代科学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这种传统观点彻底颠倒过来,不再是理性为行为立法,而是行动为认识立法,行动先于思维。现代哲学中思维与行动这对概念取代了古典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概念。
通过对人的现象学分析,阿伦特指出人的存在是有条件的,人只有在与他人的共同世界中才能经历自己的现实性,人的生命受到出生与死亡的限制。阿伦特把人的基本活动分为三种:劳动,制造,行动,只有通过行动个体人们才能相互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世界,才能真正理解真理、行动目标、人的本质等问题。
推荐同名传记电影:《汉娜•阿伦特》
雷洁琼
雷洁琼出生于中国广州,1924年赴美国留学,1931年回国后,曾任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华东大学、震旦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中正大学、圣约翰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发起节制生育宣传,在中国最早提倡计划生育,主要著述有《三十六年妇女运动》《建国以来婚姻与家庭的变革》《中国婚姻家庭问题》《雷洁琼文集》等。
雷洁琼一生投身教育事业,在70多年的时间里,为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竭尽全力,她历来强调从事社会学研究必须“从社会实际出发”,雷洁琼早在1935年就对儿童福利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并提出国家要大力发展儿童福利。她指出,儿童福利是指儿童的需要能满足,体格智慧情绪有机会充分发展,她强调儿童的天赋权利,强调要从培养现代公民的角度看待儿童问题,既要注重困难儿童的救助,也要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
此外,她的研究也将重视妇女和家庭问题,她认为,女性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低下由两种因素促成:一是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贬低和对其权利的漠视;二是妇女自身缺乏争取平等权利的意识,要真正解决妇女问题,使妇女工作取得成效,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只有实现男女平等,实行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教育社会化,建立公共保健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妇女才会真正得到解放。
▲《雷洁琼文集》
主要参考文献:
(美)萨莱诺. 超越启蒙时代——社会理论家的生平和思想[M]. 山东.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9.
部分内容整合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