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财经评论》:宋海良畅谈AI新机遇

中国能建
2024-11-18


人工智能到底有多耗电?

人工智能的能耗问题

给全球电力行业带来了哪些挑战和机遇?

该如何应对?

……



8月6日

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

做客《央视财经评论》

特别策划“AI的尽头是电力?”

系列评论节目

讲述中国能建

面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01人工智能给能源行业带来哪些机会?
能源企业有信心有能力保障科技企业用电需求


























主持人:如何看待科技巨头纷纷布局发电项目?


宋海良:这是一种路径,将来科技巨头的基础性保障和动力性保障都是电力问题。如果能够在电力系统布局,能够体现一体化解决方案,体现融合概念,我感觉开辟了一个新路径。当然如果能跟电力方面进行融合,也能解决电力问题。


主持人:算力巨头有没有必要直接去参与发电项目?


宋海良:我感觉没有必要直接参与电力项目。从双向奔赴、跨界融合、双向提升的角度,可以参与部分,但从解决电力问题本身大可不必。能源可以通过系统化一体化地解决,送到各种应用场景,而且能够专业化提供,不但解决电源端,还解决电网端、储能端,能够保证足量、及时地进行电力供应。


电力是人工智能进一步大发展的基础保障


























主持人:对于发电行业来说是挑战更多还是机会更多?


宋海良:算力问题、AI技术、人工智能进一步大发展的根本制约和根本保障是电力问题。比如说,电力的发展对于整个电力系统、能源系统有一定的需求,同时我们又遇到了绿色转型、“30·60”目标,所以绿色电力也有巨大的需求。这对从事能源电力建设的中国能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可以说机遇大于挑战。


ChatGPT每天需要处理超过2亿次的请求,消耗大概50万度电,一年就需要1.8亿度电。2023年,我国大数据中心的耗电量是3000亿度,将来肯定还会更多。这些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大模型,以及“能源+”带来的对电力的需求,增速是非常巨大的。


02能源行业如何抓住机会?
“多能互补”有力保障AI用电需求


























主持人:针对人工智能发展对电力行业的需求,中国能建现在会做出哪些重点部署,来应对这样一个挑战?


宋海良:我们作为能源企业,从规划到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可以说是一体化的系统解决商,也是多种能源结构融合发展、多能互补的平台。我们既能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又能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的布局就比较大。


围绕“双碳”目标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怎么样解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问题,怎么样解决风光等新能源供电不稳定和消纳困难的问题,我们正在大力发展综合储能业务。我们在氢能的绿电、绿氢、绿氨、绿色甲醇、绿色航油等方面都做了全面的布局,无论是在技术创新、技术标准、规划设计、施工方案,还是在未来的运营等方面都做了系统的布局。国内基本上各个省市区都有我们的重要项目和实践案例,国际上大概在10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包括中亚、中东、东南亚、西非、南非、北非等地区,都有我们的项目,所以说我们在国际国内的布局还是非常广阔的。


“数能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主持人:在解决我们中国的算力问题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东数西算。在我国正在建设的一体化算力网络当中,甘肃的庆阳是八大枢纽节点之一,也是东数西算工程重要的一个数据中心。
宋海良:参与“数能融合”,也是一个崭新的场景。以中国能建深度参与的“东数西算”甘肃庆阳数据中心集群为例,在庆阳这个节点上,我们做的是“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现在基本建成了4栋楼,大概有2.4万个机柜,还有20万千瓦的新能源,我们的电源、电网、储能、数据是“源网荷储”一体化来保障的“数能融合”。我国西部地区是新能源资源富集的地方,现在看来,能源优势变成了绿色优势,绿色优势变成了数字优势、计算优势,最后变成了新质生产力的优势,这里面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我们目前的经济形态,是绿色低碳经济、数字智慧经济、共享融合经济、创新经济。在数字这个经济形态下,数字和能源的“数能融合”将成为必然。我们提出了“四大融合”,第一个是“产能融合”,就是各种产业跟新能源的融合;第二个是“建能融合”,就是各种建筑和城市跟新能源的融合;第三个是“交能融合”,各种交通形态跟新能源的融合;还有一个是“数能融合”,就是数字跟能源的融合,我们最近几年在“数能融合”方面做了一些大的规划和布局。


人工智能在绿色能源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主持人:如何实现人工智能带来巨大发电需求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间平衡?
宋海良:“双碳”目标的实现是我们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的要求,是我们自己的内生动力。要达到“30·60”目标,传统能源将被新能源替代、置换,同时传统能源要调转升,也要降碳、减碳、去碳。我们大部分风光资源在西部,要把西部的能源优势变成绿色优势,就要跟我们最终的应用端匹配好。同时我们新能源的替代,要解决消纳、波动问题,还要解决储能问题,可能氢能也是解决储能问题的方式之一。
多能互补也是解决整个大系统的平衡问题、经济问题、传统能源跟新能源的平衡问题,以及节能问题的一个路径。目前风光发电的成本是比较低的,但下一步对储能的价格就需要有所调整。对于我们东数西算的应用场景,在电网端、政策端,需要给予一定政策方面的引导,给予一定的平衡机制,在一开始可能需要有一些补偿机制,这是一个系统问题。我们东数西算需要跟“30·60”目标的解决方案统筹起来。一方面发展新能源,解决替代问题,另一方面要把场景运用好,价值创造也就迎刃而解了。那么在过渡时期,我们有一些政策、标准来做引导,这样几个维度结合起来,新能源的替代发展也会加速,东数西算也会加速,这是一个良性的互动机制。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曾雪莹

校审:储信艳

来源:央视财经


世界500强,五年跃升114位!
多余的电,去哪里了?
73项成果!2024年度中国能建科学技术奖表彰
倪真与广州市南沙区区长吴扬会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能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