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年人信权健,中年人信小罐茶

莫讲 麦杰逊 2019-12-06




如果你经常看电视,相信你一定会被这些广告语“轰炸”过:


小罐茶,大师作;

大师作好茶,我们把好关;

八位大师,敬你一杯中国好茶;

不是每片叶子,都有资格装进这个小罐;

做中国好茶,做好中国茶......


没错,这就是“小罐茶”的广告。广告中说,这个“小罐茶”,是八位泰斗级制茶大师作出来的,每一罐都含有大师的“心血”。但是据小罐茶工作人员对外披露,小罐茶在2018年零售总额,是20亿元。


这意味着什么?对此,“华尔街见闻APP”算了一笔账:


“小罐茶,八位制茶大师手工制作”
“每一罐都是泰斗级大师手工制茶”
“小罐茶,2018年销售额突破二十亿”
一个大师一年炒了2.5亿的茶

价格是全国统一价,一盒500元80g
平均每克6.25元
换算出每人炒出8万斤
假设年中无休,平均下来一个大师每天炒出220斤净茶

一般4斤鲜茶叶可以炒出1斤毛茶
1斤毛茶经过挑梗除片筛末可得0.6斤净茶
每位大师一天要炒1466斤鲜茶叶

一般的手工炒茶师傅一天炒30斤左右鲜茶叶
顶尖的茶娘一天能炒40斤
大师不愧是大师


大师不愧是大师,就算一年不吃不喝,制茶能力也要比普通人高出数十倍。


而这些大师制出的小罐茶,卖多少钱呢?这些大师作出的茶,售价是4克一罐,20罐一盒,一盒卖500-3000元甚至更高




这又是什么概念呢?


换算一下你会发现,普通的小罐茶,一斤也要卖6000元以上。而市场上的茶,500元一斤在普通人看来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但是这些经过大师之手的茶,价格能比一般茶高出数十倍。


这就是大师的力量。


有人说,老年人信权健,中年人信小罐茶。信这种广告去买这种茶的,真的是在交智商税。


这话看上去虽然有点极端,但也不无道理。


因为与权健一样,小罐茶的营销方式,也是主打“人性营销”。


看看下面这些小罐茶的广告:





这些图片,看上去是不是非常高大上?而在这些精美的、高大上的图片中配上“总裁专享”、“大师作”之类的词,再放到央视上播出后,瞬间就能给人一种“尊贵感”,“身份感”,“面子感”,此时一盒卖1000元,你还会嫌贵?你还敢嫌贵?


据小罐茶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小罐茶的包装,是请日本设计师历时近四年才设计出来的——这个装茶的小罐,是用铝制成的,这种铝制小罐,能让人在拿着的时候有一种高级感,而且这种铝罐,能让人在撕封口的时候有非常好的体验。



一个卖茶的,花近四年时间去请八位大师出山制茶,同时也花近四年时间去设计一个包装,这到底是卖茶重要,还是卖包装重要?这是卖茶还是卖包装?确定这真的是想一门心思都放在做好茶上?


客户喝的是茶,不是铝啊。


实际上,这个“小罐茶”的创始人,名叫杜国楹,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他操刀过的产品,相信许多人都见到过


例如王石代言的,一个能卖到20000元以上的8848手机。



红极一时的爆款产品“背背佳”。



外国著名主持人大山代言的爆款产品“好记星”。




冯小刚、葛优代言的高端商务电脑“E人E本”。



这些产品,都有什么共同点?实际上这些产品的共同点,主要就是——很贵,都请当时的当红明星代言,都在央视播放广告,性价比都极低,但都在突出一种优越感与身份感。


而且这些产品都有一个现象,那就是红极一时,但随后立即消失于大众视野。用时髦点的话来说,就是割一波韭菜后立马消失。


所以这哪是在卖产品,这不就是在搞炒作,卖概念,玩噱头吗?



对于真正把茶当成事业的老一辈茶商,他们都会花一辈子长期扎根于茶行业,并与茶相守一生,他们用心来做好茶,同时把茶品当作做人品看待。


但是当一些投机商人出现后,他们看准了这个商机,便花重金在广告、包装、营销上做功夫,瞬间就把这些真正爱茶懂茶的茶商踢出局了,无论如何这对于真正把茶当成一门事业的人而言,冲击都是很大的。


据一些茶行家介绍,真正的好茶是没有太多包装的,好茶之所以贵,不是因为包装,而是因为质量上成和产量稀缺的因素。


所以一个一年能卖20亿的茶,你认为有稀缺性可言吗?


一些爱喝茶的行家还介绍,小罐茶设计每罐茶叶都是4g,一罐一泡,这样统一设计不合理。因为投茶量本来就是因人而异的,你统一一泡4g,就会出现有人认为一泡过淡,有人认为一泡过浓的情况。


而且还有行家认为,小罐茶在每一罐里都充氮,这更是不合理的,因为有些茶本来就是要接触氧气才更有利于后期转化。



还有一些茶行家打电话给小罐茶客服问某罐茶是浓香型还是淡香型时,小罐茶的客服则完全不懂是什么意思,就回答“反正我们的茶是最好的,您放心。”


所以让投机商人操盘卖茶,根本就无法卖出好茶。因为很多深层次的茶文化,你不花几十年去接触,是完全不能了解的。



在小罐茶的广告介绍里,无不刻意突出8位制茶大师。但据北京茶叶网考据,小罐茶的8位大师队伍里,除了邹炳良作为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早已在茶界得到公认外,其他7位“大师”,大多头只是顶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的名谓,或身具评茶师职称而已。


也许有人会说,能请到这么多大师为小罐茶站台,至少也能说明小罐茶是有过人之处的。但从营销角度来说,这其实也是营销推广的一部分。在央视打广告,让大师的站台,这些都是天价的推广,而这些广告费,最后会分摊到谁的头上?


炒作概念,玩噱头,卖“身份感”等等,这确实也是营销的一部分,但是就像一些流量明星一样,若一年到头只会搞炒作、买热搜、卖人设就能博取关注度,不用打磨作品就能轻松收割流量,那今后谁还会磨练演技死磕唱功?这对那些只会打磨作品的老戏骨而言,公平么?




2007年乔布斯的苹果手机在美国上市的时候,世界一片唱衰的声音,理由就是太贵、太概念化。但是当一些人买下来使用后发现,原来苹果手机的功能和做工是对得起这个价格的。


但是我们的一些产品呢?只有贵和概念化,在质量和实用性上完全没有体现。它们只会在广告和炒作上下功夫,只会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你冲击力,在实用性和质量上,则完全可以忽略。


想起一个故事:


一个小和尚,在河边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石头。师傅为了考验他的悟性,便让他把这三个石头卖出去。


第一天,小和尚把石头拿到集市,向众人说这个石头可以用来磨刀,于是2元卖出了这个石头。


第二天,小和尚又拿出石头,说这个石头可以用来做佛像,于是200元卖出了这个石头。


第三天,小和尚又拿出石头,说这个石头是大师开过光的,可以给人带来好运,于是20000元卖出了这个石头。


最后老和尚赞扬小和尚是个有慧根的人。


看完这个故事,很多人都认为小和尚是个有智慧的人。但是实际上,这哪是什么智慧,这不就是忽悠人吗?


不尊重客户,不尊重市场规律,乱炒概念就敢向客户乱收费,却有人认为这是“智慧”,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聪明。


给一个石头挂上一个“大师”开光的噱头就敢乱收费,这跟一些给茶乱挂“大师”头衔就敢挂天价卖茶的投机商人有什么区别?


一个注重面子文化,助长送礼之风,而且在包装上可能还会造成浪费与污染的产品,用噱头确实赚到了钱,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负责任的表现吗?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曾经说,做产品“聪明是一种能力,善良是一种选择”,这就是为什么微信如今能达到日活10亿还屹立不倒的原因。


小学时代被忽悠用背背佳矫正坐姿,中学时代被忽悠用好记星记单词,工作了被忽悠用8848才能彰显身份,等到中年了,又被小罐茶忽悠养生...


只盯着一代人,难道就不能换一拨人坑么?


割一波韭菜就消失的套路,的确可以让自己一时爽,但能割得了一时割不了一世,一直这么玩,最终肯定会让自己寸步难行。


炒作概念,玩噱头,制造身份感,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应该建立在“尊重用户”的基础上。


作家韩寒,为什么一直有一波死忠粉?原因就是他炒作的概念,玩的噱头,制造的身份感,是建立在“尊重用户”的基础上:


2010年,韩寒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在发售时,韩寒做了一个精装版,总共100本,每本售价998元。


于是有人立马说,这货想钱想疯了,搞这种概念,玩这种噱头,让读者掏钱装这种逼,不是找骂么?


虽然当时有很多人出来骂他,但还是有100位死忠粉,买完了这100本书。


当卖完这100本书后,韩寒站出来解释了真相:这100本书里,每一本书都藏有10g黄金,韩寒说,每本书的黄金随手卖掉都能换3000人民币。也就是说,他每卖一本亏2000元,总共亏了20万。


韩寒说,他只是想用行动证明“多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



PS:交流、合作可加我的微信号“lliigg88”,加时请开放你的朋友圈,并备注来意。


往期推荐:

ofo才是真正的辱华

罗胖为何成了“无耻”的代名词?

赶走洋节,我们就强大了?



· END ·


我是老莫 欢迎关注

喜欢此文 欢迎转发


分析现象 | 科普知识

崇尚逻辑 | 深度思考

为防失联

请扫码加我私人微信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