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观察】公民社会是大乘佛教思想的践行地

2017-02-20 禅境本真 自净其意

点击《自净其意关注更多内容,共同踏上觉醒之路,获得生命的自主能力。


很多家长在反复和孩子强调自律的时候,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这就是:自律是以自由和自主为前提,否则就成了他律和控制。


公民社会也是如此。


公民社会是一个社会人格整体趋向成熟的社会。人格的成熟体现在自主、自决、自省、自律等方面,这体现一个自觉者的整体素质。


大乘佛法讲究入世修行, 是修行者人格逐步自我完善的过程。公民社会的上述基本特征,也就是大乘佛教——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基本要素。


从欧洲和美国民主化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到基督教(新教)改革产生的作用,更加注重人权保护和社会平等,积极鼓励教徒更加多地参与社会活动,并且在社会变革中起到引领的作用,比如马丁·路德·金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中引领社会变革的作用(参看电影《塞尔玛》)。


在泰国和缅甸的社会民主化变革中,佛教徒也是参与其中,并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泰国的政治格局,至始至终与佛教休戚相关。缅甸的昂山素季本身就是一个佛教徒,她提出“我想建立一个符合佛教精神的政府。”(参看电影《昂山素季》)。


所谓的佛教应该远离政治,根本就背离事实。历史上的唐宋时期,佛教对当时的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更是影响深远。


人类社会,是人与人息息相关的生存空间,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而现在很多佛教徒包括出家人,劝导佛教徒不要参与政治,不要对社会问题参与评论……这是对社会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也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理念相违。


在人与人互相作用的社会环境中,怎么可能脱离政治。


所以,这种“不关心政治”实则也是一种政治态度,是一种不愿担当道义的、消极的、明则保身的政治态度,这与大乘佛教的信愿行,大相径庭。


「乘」就是一种责任。对自己负责是小乘,对他人负责是大乘,具备更大承担力的时候就是密乘。或可说,「诸恶莫作」是小乘,「诸善奉行」是大乘,「自净其意」是密乘。


大乘佛教就应该救民脱离苦海,无论是现实的苦难,还是内心的苦难,都必须要拯救。前者是体证无我无畏,后者是启发般若智慧。


中国社会近几十年以来的宗教信仰现实,使佛教逐渐脱离了救世济民的本色,变成了烧高香求福报的世俗化、低俗化的佛教。如今佛教徒不能再梦想着自圆佛果,了然于事外了。因为我们除了是挂着一个佛教徒的标签之外,更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本身就是修行。对明显不公正与非正义的政治现象和社会现状,从一个公民的角度敢于发声,特别是涉及宗教信仰问题更应该有自己真实的主张与态度。


佛教主张的众生平等不能成为一句空话,大乘佛教徒应以愿促行,以出世心入世行而达究竟圆满。


普世价值,也是佛教的基本价值。如果否认民主社会倡导的人人平等,就不要闭着眼睛妄谈什么众生平等。


如今中国大乘佛教徒必须要发出明确政治态度。使所学教义与公民社会思想有机结合,从而推进社会公平公正,启迪民众觉醒,以觉行圆满来实现自己的宗教理想。否则,不堪身为一个大乘佛教徒!


欢迎更多人共同参与有关话题,留言谈谈您对“菩萨道与公民社会”的看法

欢迎阅读同类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