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札】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剧汉译本中“使”字句应用的研究
上海语言学通讯----读书小札
本期推荐语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如何突破Mona Baker早期确立的方法?如何从语料库提取的复现型式逐步深入发掘背后的语篇动机和修辞效果?以上问题是我们当前亟待需要突破的瓶颈。本期推荐《外语教学》2016年第1期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胡开宝、崔薇的文章。
↓↓↓
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中“使”字句应用的研究
研究问题
1.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与汉语原创戏剧在“使”字句的使用频率上是否存在差异?
2. 与莎剧汉译本中“使”字句对应的英语语句类型有哪些?
3.译者选用"使“字句翻译相应英语语句的依据何在?
研究方法
根据小编对文章的理解,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五个步骤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
1.【建库】
作者建立了规模与译本相当的汉语原创戏剧语料库作为参照语料库,23本莎剧英语语料库,方译本语料库,梁译本语料库,朱译本语料库。
2.【初次对比】
对这些译本中“使”字句应用的差异显著性进行卡方检验。分析结果要做到以下3点:(1)“使”字频数最高者是哪个译本?(2)由于译本大小不同,需要标准化后,再看每一千字的频率最高者是哪个译本?(3)卡方检验,验证“使”字句上,译本与原创戏剧汉语相比,体现了显著性偏高。(体现在表2数据)
3.【归纳】
莎剧汉译本中“使”字句对应的英语句式有什么特征?作者归纳出6种句型。
4.【二次对比】
研究者通过卡方检验两两对比了译本。上述归纳出的6种句型在不同译本之间有何显著性差异?这些差异能否代表了译者风格?(表2)
5.【成因解释】
研究者以认知语言学为工具来对结果进行诠释。他们认为莎剧汉译本中“使”字句应用的原因主要包括意象图式原因以及翻译策略和方法原因等。小编认为传统的语料库翻译研究在解释成因时多通过“译者声音”为手段,而这篇文章的最大创新之处便是超学科研究意识,把认知语言学与译者声音结合起来,共同进行成因的主客观多维度诠释。(详见原论文)。
【学者观点】华威大学Susan Bassnett教授谈翻译学博士论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