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教育界代表委员带着这些思考赴京履职
为充分展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谱写甘肃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的生动实践,以及他们为民履职的思考和感悟,尤其是展现新时代教育界代表委员的风采,今天我们推出四位代表委员,跟甘小教一起来看——
马晓丽
走访调研、倾听民声、完善提案……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积石山县居集镇深沟村深沟小学教师马晓丽格外忙碌,她深入积石山县城镇和乡村学校,就民族地区教育问题展开深入调研,希望把提案准备得更充分些。
作为“90后”青年,当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马晓丽时刻牢记肩负的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我最近去了积石山县友谊小学、城东小学、吹麻滩小学等十所学校,和各校校长、老师、学生聊了关于民族地区教育的问题,我将把大家的声音传递到全国两会上。”马晓丽说,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又是全国政协委员,要为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发光发热。
马晓丽在积石山县庆祝第38个教师节
表彰会上作交流发言(资料图)
在日常教学和外出交流学习期间,马晓丽发现,临夏州人民群众对享受高质量教育资源的期待不断提升。
在她看来,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离不开政策这个“源头活水”。好政策可以扩大临夏州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范围,带动县域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帮助中小学通过网络课程,共享国内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全国名校与临夏州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结对帮扶,开展教师培训和研学交流等活动。
此外,为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马晓丽希望将临夏州松鸣岩中国式现代化学生劳动实践综合基地创建成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试验区,让实践基地成为素质教育的“大观园”。
当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后,马晓丽时刻提醒自己要对得起这份荣誉。她努力学习、步履不歇、积极履职,只为形成一份高质量的提案。
列席州政协会议,她向州政协委员虚心请教,学习履职本领;开展调研走访,她与基层群众促膝长谈,了解社情民意;撰写提案材料,她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谈问题提对策。在一次次你来我往的交谈中,马晓丽在了解民族地区教育情况的同时,也提高了问题意识。“换作是我,我怎样解决这些问题?”马晓丽说。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马晓丽充满期待,她希望自己不仅仅关注教育,还要把目光放得更宽,建良言、献良策,为人民群众办更多实事。
董彩云
连续走访两所基层学校,回来又要梳理问题,忙到晚上8点多,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临夏开放大学副校长董彩云都没顾上吃晚饭。
董彩云想利用好一切时间,为教育发展、乡村振兴发声。临夏州的不少基层学校,都留下了董彩云的足迹。
该州所辖八县市曾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教育基础条件薄弱、教育教学质量不高、高层次师资力量匮乏。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耕耘了30多年,董彩云直击“痛点”,始终为乡村教育鼓与呼,既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又心系乡村教师,希望解决他们的编制、待遇问题。
为何钟情教育?董彩云总会讲起一段往事:20多年前,她在积石山县吹麻滩小学任校长,一位母亲带着一级听力残疾的孩子来入学。当时,临夏州没有特殊教育。董彩云便安排孩子进入一年级随班就读,并针对孩子无法和其他同学进行正常交流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了“不求成功只求成人”的特殊教学目标。
孩子没有名字,董彩云给他取名马学贤;孩子有打篮球和画画的天赋,她便引导他参加学校的篮球队和绘画社团。
在平等、友爱的氛围下,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到小学毕业时,他不仅掌握了简单的加减法,还会认简单的汉字,会写自己的名字。
2018年,马学贤去探望董彩云,告诉“校长妈妈”,他如今在一家茶餐厅当配餐师,每月工资5000元,还有了女朋友。
董彩云觉得,是教育改变了人的命运、生存的价值、生活的品质,也给一个家庭带去希望,继而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现在走到村里,没有晒着太阳‘等靠要’的人,个个都很忙碌,都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董彩云见证个人命运的改变,也见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临夏州教育局资料显示,2013年春季,临夏州官方以自有财力推行15年免费教育,解决所有适龄儿童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费用问题。2019年,当地首次提出振兴教育的目标,同年成立临夏州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临夏州加大县城学校建设力度,满足学生在县城集中上学的需要;今年,又计划在教育方面投资40多亿元,建成临夏中学三期等45所中小学和幼儿园、5个县市的职校和职教中心、松鸣岩中国式现代化学生劳动实践综合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60个教育基础项目,新增学位1.5万个。
其间,董彩云在全国两会上的建议也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现在,临夏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工资平均水平;农村一线教师也有了交通补贴、乡村补贴,职称评审条件进一步放宽;厦门、济南等东部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借合作办学、跟岗研修、交流研讨等方式来到临夏州。
董彩云介绍,仅去年一年,当地累计有教师1万余人次参加了线上教学技能培训。“待遇好了,业务强了,老师们的教学劲头更足,也能引领带动更多身边的人,爱家乡,爱孩子,爱自己的事业。”
今年,董彩云又准备携“关于将临夏州松鸣岩中国式现代化学生劳动实践综合基地创建成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试验区的建议”赴京参会。
一方面,是让政府花大力气建设的教育实践基地发挥更大效用;另一方面,她希望孩子们能在劳动实践中,强化身体素质,收获心理健康。
电话采访董彩云时,她说话很“急”,但每段话都“抓人”——有观点输出,有事例佐证,听着就让人禁不住去想象电话那一头生动的画面。
见面以后,我发现,她工作起来更“急”。在短短半天的调研里,她进班级上课,和10多名一线教师挨个交流,谈教法、教材、班级管理、教学技能培训……笔记本上,关于教育的建议也被整理得有理有据。
她之所以这么忙,是因为“人民代表为人民”的职责使命。千千万万个孩子都如马学贤一样,因为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怀揣这份初心,过去5年间,董彩云提交建议近60件,其中60%和教育相关。
除此之外,2019年,她有关改善民族贫困地区道路交通滞后修建临大高速公路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落实,高速公路将于今年5月建成;临夏州引洮济夏水源保障工程也计划列入全国“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 。
这些都成为董彩云忙碌的意义。她直言,自己是越忙越充实。
贺颖春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有效传承
使命于心、责任在肩。
贺颖春是连任三届的全国政协委员,她始终牢记职责使命,积极资政建言,履职尽责。
贺颖春委员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副校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从教育做起、从娃娃抓起。”贺颖春委员说。
作为一名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贺颖春积极引导青少年更加全面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视角和跨文化理解力,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文化理念,让各族儿女心手相牵,守望相助,共同编织“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一家亲美丽画卷。
贺颖春委员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倡导成立裕固族教育研究所,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及学校传承项目,开展“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家庭”……近年来,贺颖春委员通过一系列履职行动,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贺颖春委员表示,她将积极探索建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少数民族县域教育研究体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民族地区更加深入广泛开展,从根本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有效传承。
“立足三尺讲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各民族情感上的相互亲近……”贺颖春委员将履职实践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多年来,贺颖春把提升专业水准作为履职的重要保障,把对学生、对教育事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作为履职尽责的力量源泉。
因为热爱,才有一以贯之的专注;因为热爱,才有担当使命的责任感。履职尽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族儿女心手相牵,守望相助。
“在其职,谋其位,尽其力,担其责。”在贺颖春身上,记者看到了投身教育事业的认真负责,也看到了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
柴守玺
科技增产 深耕不辍
柴守玺在田间地头开展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柴守玺,始终聚焦于西北寒旱地区粮食增产问题。“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粮食的稳产增产,离不开一块好土地。”柴守玺认为,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一定要关注现实,回应时代关切。
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柴守玺立足民生、倾注“三农”,积极准备提案,“好的农业技术,沾泥土、接地气,能让群众把饭碗稳稳端在自己手里。”他说,西北地区地域辽阔,中低产田比例高,是今后我国增粮的主要潜力带;通过秸秆还田、深耕改土、中低产田改造等提升耕地质量,是今后西北地区增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柴守玺和科研团队成员针对西北干旱瘠薄、水热不足的瓶颈限制,研发出秸秆带状覆盖还田绿色生产技术,增产保墒效果显著。秸秆还田后,可有效培肥地力、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结构等。这项技术不仅为西北寒旱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能够节本降耗增效,推动实现大量富余秸秆的高效循环利用,减少地膜污染和秸秆焚烧造成的雾霾污染。
“当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柴守玺说,“我将心怀‘国之大者’,结合专业特长,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建言献策工作,努力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好地”“好收成”,与柴守玺交流过程中,不时听到他说到这两个词语。
这些年,柴守玺奔走、俯身于陇原乡村、田间地头,调研、科研、建言,他深耕不辍,求真务实,脚沾泥土,以科技倾情服务“三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柴守玺念兹在兹的,是让耕地变优、粮食增产,确保粮食安全,让西北寒旱地区的农民群众牢牢端稳手中饭碗,持续稳定增收,以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乡村振兴。他告诉记者,自己在这片黄土地上长大,要实实在在地为这片土地、这里的父老乡亲做些事情。着眼当前,便是建真言献良策,交出一份沉甸甸的“委员作业”。
更多新闻
1
2
3
4
编辑:杨争荣 尚鹏博(实习)
责编:尹晓军
审核:焦鹏宁
来源:央广网、甘肃日报、新甘肃、每日甘肃网、甘肃广电总台·视听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