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用脚步丈量石羊河 | 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仇栋栋
今年5月,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其中我省共有5名同学荣登榜单,他们是全省青年学生的优秀典型,是新时代青年学生刻苦学习、锐意创新、勇于实践的先进典范。甘小教推出系列报道,充分展示我省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中的优秀代表风采。本期,一起来了解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仇栋栋的故事。
“21、144、330、3780、7560、23355”这是仇栋栋的“石羊河密码”。三年时间里,在导师的带领下他先后21次深入石羊河流域开展野外采样,在这144个日夜里,他和团队成员们,一共采集了330个植被样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一次次见证了从冰川、冻土消融的涓涓细流是如何汇聚成一条大河。这条大河从山区喷涌而出,灌溉了中下游肥沃的绿洲,最后消失在茫茫荒漠中。这种伟大的力量孕育了无数生命,却最终走向了消亡,这也让仇栋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从石羊河上游的冰川、冻土到中游的湿地和绿洲,再到下游的荒漠和戈壁。每一次野外调研,仇栋栋都会从石羊河的上游走到下游。三年的时间里,仇栋栋的足迹几乎遍布石羊河的每一个角落。3780个土壤样品、7560个水体样品、总行程23355公里……这一串串数字,记录了他与石羊河的点点滴滴。回想起这段经历,他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的不易,也感受到探索未知的艰辛与快乐。
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他们团队在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布设了8个样点,其中包括4个人工林、2个灌丛、2个草地,一共采集了132个降水样本和1120个土壤水样品,这些样品为仇栋栋后来开展该研究积累了原始的研究数据。
2022年9月仇栋栋所在的团队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相关算法估算了干旱区植树造林后的土壤蒸发损失率、入渗过程以及蓄水、耗水能力,评估了干旱区植树造林的利弊。仇栋栋团队的研究发现,植树造林虽然可以降低表层土壤蒸发损失率,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增加部分土层的土壤储水量。但人工林耗水速率远高于草地和灌丛,对于水资源如此匮乏的干旱区来说大规模植树造林弊大于利。这项工作最终在2023年4月发表于土壤学领域的一区Top期刊CATENA上,仇栋栋是第一作者,他的导师朱国锋教授是通讯作者。2024年1月该文章入选ESI全球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仇栋栋一直认为,科研工作的核心在于聚焦科学问题,为国家战略服务。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探究我国西北干旱区一系列生态工程,如植树造林工程、生态输水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及人类活动(如绿洲人工化等)对区域水文效应和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机制。在导师朱国锋教授的指导下,仇栋栋自觉把科学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他深知,科研不仅是追求学术前沿更应服务于国家的重大需求和社会的实际问题。作为高校青年学子,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未来,仇栋栋也曾陷入迷茫,是继续目前的研究还是跨越到另一个方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最终决定迎接新的挑战。
今年6月毕业后,仇栋栋将前往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自然地理学转向大气科学,这不仅是一次学科领域的跨越更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仇栋栋明白,这条路将充满未知和困难,但也正是这些未知激发了他的探索欲望。仇栋栋相信,跨领域的研究能够为他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创新机会。他期待通过对大气科学的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更多新闻
1
2
3
4
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