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持续,内江如何组织抗旱保供?
去年7月极端高温伏旱天气以来,内江降雨持续偏少,相继出现了冬干春旱夏旱天气。
7月19日18时,内江启动四级抗旱应急响应。
沱灌拦河大坝
从江河提水、加快小微水利工程建设、启动临时应急供水、加强节水护水惜水宣传……面对旱情,内江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全力组织抗旱保供。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出动抗旱人员3.6万人次,组建农业技术服务队569支、水利抗旱服务队102支、水旱灾害防御专家100人赴一线指导抗旱,全市“人影”部门实施人工增雨作业51次,一定程度缓解了旱情。
01
提水8000万立方米保供保灌
今年以来,内江降雨量仅为216~262.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1~58%,各县(市、区)均位居历史同期第一少位。截至7月18日,全市148个监测站有49站达到气象伏旱。
“除沱江外,其余河流水量偏少5~9成。”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保供保灌,内江首先把目光盯向“母亲河”沱江。今年以来,已从沱江等江河提水8000万立方米。
其中,市中区利用页岩气开采充水设施,自7月13日起,每天从沱江提水0.72万立方米充蓄黄河镇水库,解决周边4个镇1.8万亩农灌用水。
东兴区自6月21日起,每天从沱江提水2万立方米到大清流河,保障椑木片区10万人生产生活用水。
资中县建成城区二水厂泵站工程,自6月30日起,每天从沱江提水1.5万立方米,在向县城供水的同时,保障铁佛、罗泉、鱼溪3个镇3万人生活用水。
隆昌市石盘滩泵站每天提水20万立方米充蓄古宇庙水库,保障47万城乡居民饮用水和25万亩农灌用水。
02
加快抗旱工程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为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在抗旱工作中的“利器”作用,内江市着眼当前和长远两个方面,在加快小微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谋划推动抗旱工程建设。
数据显示,2022年来,全市共新建和整治石河堰18处、山坪塘277口、蓄水池233口、提灌站134座、渠道71.45公里,新建和改造供水管道60.8公里、调节设施1处、加压泵站3座。
增强供水源头保障。市中区实施白沱工程,提升改造白马提灌站,新建输水管道7.1公里,从沱江提水至黄河镇水库,日新增水量6万立方米,预计9月底完工。威远县加快推进引沱入连以及向长葫水库应急补水工程,日新增水量5万立方米,预计12月底完工。
提高制水供水能力。7月底前,完成隆昌市三水厂二期项目,日新增供水能力2.4万立方米;年底前实现四水厂(普照水厂)竣工投运,日新增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加快推进东兴区城乡供水一体化,保障椑木片区供水安全。改造提升资中县城区供水管网,增强铁佛、鱼溪等9个镇供水保障能力。
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市中区、内江经开区、内江高新区推进城区水厂输水管网向农村延伸,东兴区、资中县、隆昌市积极争取银行贷款和地方债券资金,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03
多措并举保障农业生产
在加强农业灌溉用水保障方面,内江市制定364座水库抗旱应急预案和供水计划,采取联网供水、分时段供水等方式全力保灌。抢抓降雨天气,积极做好拦蓄雨水和应急保水措施。
据介绍,内江市启用沱江沿岸提水泵站31处,每天提水36.46万立方米,保障27.68万亩农灌和57.86万人饮用水需要。今年以来,全市共蓄引提调水2.3亿立方米,在旱情严峻的形势下,有力保障大春作物栽插。
通过早播避开夏伏旱,改种旱地作物等方式,全市落实农作物播种面积达472.2万亩,水改旱面积3.25万亩。
为确保粮食不减产,内江市编制主要农作物抗旱技术规程,选派35名副高级以上农业专家,包县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指导服务,累计开展2700余人次技术指导,解决生产“卡点”“瓶颈”技术难题。
同时,邀请川农大、省农科院专家到现场指导种植结构调整、耐旱作物种植。成立5个包片督导小组,采取“明查+暗访”方式,专项督导抗旱保生产工作。
来源丨内江日报
关
注
往期推荐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2.成都发布总河长令!2023年全市水库专业化管护率将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