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近6亿 四川水文基础能力提升了哪些方面?
穿好救生衣,带上水位记载簿,广安水文中心工作人员尹倩便前往广安水文站基本断面水边等候,待手表时间显示早上八点整时,尹倩准时观读水尺读数,并在水位记载簿上做好记录。
工作人员正在测河道流量
核实无误后,尹倩前往广安水文站操作房,将人工观读的水位数据与智能遥测设备RTU采集的水位数据进行比对调整。
广安水文站,是四川水文众多水文站点之一,矗立在广安渠江边。特别的是,这也是四川水文新建的八个水文巡测基地之一。2024年初,四川水文280余名职工搬入“新家”,水文基础能力大幅度提高。
广安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航拍图
据了解,水利“5+1”基础工作安排水文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资金近6亿元,占“5+1”总量的三分之一,是四川水文“十三五”投入的12倍,创下历史新高。
投资近6亿元,四川水文基础能力提升到底提升了哪些地方?带着疑问,近日记者走进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及八个水文巡测基地之一的广安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一探究竟。
人工测流
误差系数高危险程度大
“水文人最早用的水尺,不过是一根木桩插在水中,每天要现场读数,一天四次减小误差,但仍然达不到现在科技化的精准。”走进广安水文中心,提起过去测流来,广安水文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杨军感触颇深。
“过去,水文数据的获取基本依靠人工操作、人工观测。”杨军回忆自己刚参加水文工作时,有时候一个人、一根水尺桩、一些简易设备,往水边一扎,就是一个水文站。
而有的水尺就是沿水而立的一排木桩,上面刻画出水尺读数,而滚筒式自记水位计、虹吸式自记雨量计和老式水文缆车,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真实见证。
“像当时测流设备更是简陋,测流时需要一人用竹竿撑着简易小船,另一人用手摇式绞车测流。”大家随时面临着被大水冲走的危险。杨军说,如果遇到汛期时用挂浆机船抛锚测流,历时长、工作量大,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更老一辈水文人曾讲,他们最早水文测量数据只能通过靠手摇发电的无线发报机,或发电报的方式将测量数据上报给上级水文部门。”那个时候杨军还没有参加工作,但在前辈的只言片语中也能感受到水文工作的不易。
鸣钟水文站蒸发雨量观测场
如今,随着水文测验设施和测报手段不断改进,原始的人工测验方式已渐渐消失,自动化测验、远程数据采集和监测成为水文新潮流。
数字赋能
水文基础能力再提升
“今年一开年,我们就搬进了新家,之前我们都是挤在几间租借来的小办公室里,工作开展很不方便。”2024年开年,广安水文巡测基地建成,广安水文全体职工搬进“新家”。改变了之前长期靠租、靠借“居无定所”的困境,实现了“有家”的梦想。
而巡测基地的建成,也使得水文基础能力再次提升。站在杨军办公室里,往外望去,映入眼帘的便是水文现代化设备Ridar-200型侧扫雷达测速仪。杨军遥遥一指,“这是我们新引进的设备,适用于开阔水面的流速自动化监测。”
Ridar-200型侧扫雷达测速仪
杨军科普,该测速仪采用非接触式测流技术,能够全天候对指定断面的表面流速和流量数据进行连续监测,实时测报水情。“但这仅仅是我们目前智能化设备其中之一,还有更多科技手段支撑。”
“这些科技手段使得水情数据能够实时测报。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也让测报更精准。”另一边,点开尹倩工位电脑上的四川省水旱灾害防御决策支持系统,便可以看到广安站水位流量的实时测报。
四川省水旱灾害决策防御支持系统
杨军解释,实时测报是下游河流/流域的洪水预报系统的重要输入值,可以对“第一道防线”的预报结果进行实时验证和修正,同步提高下游洪水预报的精度,延长下游洪水的预报期,是三道防线建设的最终防线。
“近年来,我们运用智能感知+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智慧应用等手段,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水文业务深度融合。”杨军介绍,水文利用现有的自动监测系统和公共通信资源,依托数字化云系统,通过对河道水库水位、雨量、流量等监测,谋划建立量化、直观的水文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水文资料在线整编,水文数据精准分析。
“现在水文广泛应用智能水文缆道、视频智能识别、时差法测流等技术装备,多种先进监测手段互补耦合。”杨军说,目前广安水文实现了70%基本水文站全要素、全量程自动化监测,构建无线公网和北斗卫星主备双通道通信系统,水文数据信息传输更加快速、安全、可靠,水文监测数据5分钟到报率达95%。
持续推进
四川现代水文站网体系初构建
事实上,不仅仅是广安水文基础能力提升,纵观四川,水文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正在持续推进。记者从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了解到,截至目前,四川共新(改)建水文站点700余个,配置侧扫雷达、无人机测流系统、走航式ADCP等先进设施设备900余台(套),新建巡测基地8个、水质实验室12处。
“特别是近年新成立的广安、宜宾等8个地区水文中心全部建成巡测基地,搬入职工280余名,改变了靠租、靠借‘居无定所’的困境。”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提升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
测站规模“由小到大”,通过在重点城镇、控制性骨干水库、中小河流等重点区位新建346处水文监测站点,并整合山洪、水利工程监测站网,全省水文站网密度整体提升50%,覆盖全省县级以上重点城镇、十大主要江河及其重要支流、72%重点中小河流以及200余座大中型水库,有力弥补四川防洪重点区域的监测空白。
新技术装备“从少到多”,实现了70%基本水文站全要素、全量程自动化监测,水文监测数据5分钟到报率达95%;63个水文测报中心增配90台卫星电话、50台无人机、60套走航式ADCP及无人船等先进装备,水文巡测和应急测报能力全面提升;新建水质实验室7100余平方米、配置水质监测仪器设备460余套,“1对1”水质监测服务覆盖21个市州。
信息化建设“由点至面”,新建21套水情会商系统,完成2908处山洪站点数据直收2023年接收处理水雨情信息8.36亿条(较2020年增加了7倍);升级完善水旱灾害防御支撑平台,全面服务水旱灾害防御、蓄水保供和水工程调度;开展数字化孪生模拟、映射以及洪水动态演进试点,着力提升预警预报的精准度、前瞻性,全力服务防汛科学指挥调度和精准转移避险。
“我们将加快推进四川省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升项目的前期工作。”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相关负责人补充,接下来将持续推进凉山、内江2个巡测基地立项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积极推动水利工程配套水文设施建设,多渠道构建现代水文监测站网。
来源丨封面新闻
关
注
往期推荐
1.四川:以县域为单元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2.水利厅启动“水利青廉说”研学活动
3.“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专题问答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