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生活垃圾如何分类?官方征集意见啦!
从湖北省城市管理执法监督局获悉,为有效引导人民群众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现精准、科学投放,根据国家城乡垃圾“四分法”基本分类标准,结合我省生活垃圾实际,拟将生活垃圾分为四大类。
图为收集容器标识颜色
红色代表有害垃圾,是指生活垃圾中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物质。
包括:废电池(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废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相纸、废农药包装物等。
蓝色代表可回收物,是指生活垃圾中未经污染且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物质。
主要包括: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包装物,废旧纺织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
绿色代表厨余垃圾(易腐垃圾或湿垃圾),是指生活垃圾中以有机质为主要成分,具有含水率高,易腐烂发酵发臭等特点的物质。
主要包括:单位食堂、宾馆、饭店和酒楼等产生的餐厨垃圾,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鲜超市产生的蔬菜瓜果垃圾、腐肉、肉碎骨、蛋壳、畜禽产品内脏,过期食品等;以及居民家庭产生的厨余垃圾,包括果蔬及食物下脚料、剩菜剩饭、瓜果皮、盆栽残枝落叶等。
灰色代表其它垃圾(干垃圾),是指生活垃圾中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它生活废弃物。
目前初步确定以下三种分类投放类别:(一)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二)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其他垃圾;(三)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
您最支持那种分类方法?可通过投票亮明态度。
省城市管理执法监督局现向社会公开征求全省垃圾类别名称意见,除了“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广大市民群众还可以通过“湖北日报微博”及APP参与投票,时间截至2019年8月2日。
点击文章后面的“阅读原文”可参与投票!
延伸阅读>>
7月1日起
上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
被“逼疯”的上海人
屡次登上热搜
各种段子层出不穷
在调侃之余
一则消息又让不少人紧张起来
根据要求,到2025年
我省所有市、州基本建成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目前,具体实施方案正在研究制定。
很多人可能要问
垃圾分类这么麻烦为什么要分?
之前没分类不是照样过吗?
其实,垃圾分类的背后
是每个湖北人乃至中国人
必须知道的残忍真相!
上海为何急着垃圾分类?
原因很简单,因为等不起了!据统计,上海平均每天产生近2.7万吨生活垃圾,相当于每两周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厦,而且这个量还在持续增长。如此庞大的垃圾体量远超垃圾焚烧厂、填埋场的容量。这也意味着上海已经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
但,面临这种困境的又绝非上海。
比如杭州目前一天产生的垃圾量,只需3到4年就可以把西湖填满,从2007年到现在12年的时间里,杭州已经填埋了1700多万吨垃圾。暴增的垃圾,使原本能用24年的填埋区,以2倍速提前堆满。
放眼全国,每年产生固体废物约50亿吨,其中危险废物4000万吨,但70%左右的城市都选择了填埋的方式。
2018年,根据住建部统计,中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三分之二城市都已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四分之一城市已没有堆放垃圾的合适场所。
再看邻国日本,提起垃圾分类,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国家。但是,要知道日本全民垃圾分类的普及,也不过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
因为当时日本没有那么多土地能填埋垃圾了。
1993年到1998年的5年间,日本生活垃圾的数量不断高涨,可垃圾堆填区却不见增大,能使用的年数不足8年。
“垃圾围城”有多可怕?
2010年,一位名叫王久良的导演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垃圾围城》。
其中展示的巨大的垃圾场、土地,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令人触目惊心。
片中这些大大小小的垃圾场,远离市中心,远离最繁华的地带,却掩盖不了北京已经被垃圾包围的事实。
这样的状况,不只是北京,在许多快速发展的城市,都是众所周知的秘密。
挖坑、填埋、或是拉往远离市区的地方,这样的做法并没有使垃圾变少,甚至引发了更严重的污染。
城里没地方放,垃圾就被拉到了村里,于是,又出现了新问题——城市垃圾包围农村。
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越来越多的问题让农村成了回不去的故乡……
垃圾围城又围村带来严峻的环境问题,与此同时,垃圾处理不当带来的健康代价也很沉重。前面提到的日本,当年因未经适当处理的垃圾,造成了巨大污染以及令人恐慌的水俣病、痛痛病等一系列公害病。
它们正遭受垃圾毒害
近来,在网上流传一则关于北极熊的视频令人心酸。视频中的北极熊身上沾满了污垢,在垃圾堆里不停的翻找着可以吃的东西。这些瘦骨嶙峋的北极熊们是在北极圈的一个岛屿被发现。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也没能逃过垃圾污染的厄运。
而号称巴厘岛最美海岸的库塔海滩(Kuta Beach),被冲上岸的密密麻麻成吨的塑料垃圾所包围,远远望去根本望不到边,简直触目惊心。
据联合国环境署估计,每年有超过640万吨垃圾进入海洋,海洋垃圾中80%来自陆地,而在陆地垃圾中占比最大的是食品包装和塑料袋。
目前全球各地对塑料垃圾的回收率极低,如制造70亿吨垃圾,回收再利用的仅一成。
据联合国数据显示,近澳洲海洋就有近1300万吨塑料垃圾,每年导致100万只海鸟和超过10万只海洋哺乳动物死亡。
2018年6月,一头领航鲸在泰国南部海域搁浅,后来解剖发现,它的胃里有80多个塑料袋,重约8公斤,铺满了整个实验室。
2018年11月,在印尼瓦卡托比国家公园,一只9.5米长的抹香鲸尸体被发现,它的腹中有12斤塑料垃圾,其中包括115个杯子 。
2019年3月,菲律宾达沃市东海岸,人们在剖一只死亡柯氏喙鲸时,在它的胃里发现了80斤塑料垃圾。
你扔掉的垃圾还会回来
除了动物,人类也难以逃脱!别以为这句话是在吓唬你。据新华网思客的一篇文章报道,维也纳大学的研究员指出,估计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的体内都能找到塑料微粒。这种肉眼难以看见,数量巨大的微粒,海洋中约有五万亿,且重可达27万吨,容易被海洋生物摄入。
所以你以为自己很安全,实际上你和那些海洋生物一样。只不过,它们体内是整块的塑料,而你的体内是塑料微粒。
美国CNN曾做过一个调查:追踪8名志愿者的一周饮食,看他们是否食入过塑料微粒。
然而不幸的是:所有人的粪便中,平均每10克中就含有约20颗塑料微粒,种类多达9种,几乎覆盖了全部塑料类型。
水也不例外,全球的自来水中,有83%被检测出含有微塑料,含量最高的美国有94%之多,最低的欧洲国家,也高达72%。
如果我们还这样肆无忌惮下去,不久的将来,这些被丢弃的垃圾,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回到生活中?
可能是吹来的风、喝到的水;可能是以垃圾为食的猪牛羊生产的肉类奶制品;也有可能是,被垃圾填埋场污染过的地下水浇灌过的蔬菜水果……
垃圾分类其实是在自救
看了这么多,有人可能还有疑问:垃圾分类并不会减少垃圾数量,为什么会改善“垃圾围城”现象?
道理很简单,因为垃圾分类有利于回收。目前中国的垃圾回收率实在太低了。
以废玻璃为例,欧洲回收率高达90%,而我国废玻璃回收率不到30%。
而大量再生资源被当作垃圾处理掉,尤其是低值可回收物,如废电池、废玻璃、废包装物、废纺织品等,更是无人收集。
分类垃圾,也有利于从垃圾焚烧。垃圾焚烧会产生致癌物——二噁英。但现有技术早可以避免二噁英产生,只不过被垃圾分类拖住了后腿。
我们日常生活垃圾因为含水量很高,焚烧不彻底,就会极大的产生二噁英。可以这么说,垃圾不能分类,是二噁英的最大帮凶。
可能这些道理,大家看过之后都能明白,但一个新理念的推行,注定会需要一个过程。
短期看,垃圾分类会耗费一些时间精力。然而,为生存环境计、为子孙后代计,为社会文明计,做出一些向好的改变,也是每个现代公民应尽之义务。对公众的吐槽,有关部门应积极回应,做好情绪疏导,把管理和服务做得更细致,媒体也应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努力减轻民众的“学习压力”,让大家尽快简单明了地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避免无所适从。
垃圾分类
已经不能再等了
与其说是分类,不如说是一次自救
不论分类多么麻烦
都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
可能还要几代人
才能打赢这场战争
但当下,我们责无旁贷!
推荐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光明网、新华网思客、上海大调研、科技日报等
编辑:王炯
权威的信息资讯
传播文明,温暖湖北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hbswmbxxbs@163.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