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悟道 |走进庄子的南华世界.完整版

大道家园太易先生 道家文始派 2023-03-30


前言:

根据太易先生在大道家园羲黄讲堂的讲课录音整理。

走进庄子的南华世界





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继续分享《十大道学根本经典》里面的智慧。今晚的话题是:走进庄子的南华世界。

说到庄子,大家都很熟悉,也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如果是中国人的话,至少在课本上学习过庄子,即使不是中国人,也会在文学名著里面看到过庄子的文章。说陌生是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完整地读过庄子的,或者只将他当着一般文学作品,或只将他当着某某哲学著作,并加以“主观唯心主义的帽子”。

——实际上,庄子果真是哲学吗?

庄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的著作是什么样的著作?在进入话题之前,我们还是先温习一下庄子里面的一下著名篇章,先唤醒一下内心深处的记忆吧。

附《庄子·逍遥游》原句: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连叔曰:“其言谓何哉?”

“曰‘藐姑射(yè)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cī)疠(lì)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肩吾、连叔是《庄子》里面的寓言人物,而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曾经高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而隐晦地教训过孔子的那位。接舆的话,连孔子都无法反驳,肩吾当然更是惊怖,因为这个跟他的认知大有径庭——注意,后世汉语词汇里面使用的成语“大相径庭”就源自这里了——接舆说了些什么呢?

肩吾老老实实地转告:接舆说“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着,他的皮肤雪白得可以媲美冰雪,他姿态柔美,好像没有结婚的女子,他自然辟谷,以清风月露为饮食,他出行则乘坐云气,驾驭飞龙,瞬间可以游遍五湖四海,而他不出行的时候,凝神涵养,则可以让万物不会发生灾害疫病而五谷丰登。”

肩吾就不相信了,跑去问老师连叔。连叔看了肩吾一眼,一声长叹,然后语重心长地说:“接舆的话都是真实的,事情就是这样子。(你如不可接受,那你就要自我反省了。)就好像眼盲的人不可以与他探讨文章的优美华丽,耳聋的人不可以与他聆听钟鼓激昂动听的声音。难道只有形体才有聋和盲的吗?这个世界上也有智慧上的聋子和盲人啊,你就是这样的智慧上有缺陷的人。

“接舆说的姑射山神人,他的德行,磅礴浩大,可以与万物贯通而合一。天下大乱,人人都祈祷和平,而他不需要辛苦疲惫地为治理天下操劳、祈祷,因为他在凝神的状态之中,就可以统筹万物,使世人同归大道,协和成一,天下太平。

这样的人,当然就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伤害他。即使洪水爆发达到天空那么高,他也不会被淹死。即使天下火热大旱到金石都融化、土山都烧焦了,他也不觉得热。他身上的灰尘和污垢,就可以铸造出尧舜这样的圣人,他又怎么会以追求物质为自己的事务呢?”

因为有了庄子这段关于姑射山神人的描述,庄子以后,姑射山也就成为道学里面理想完美净土的代名词了。





好,我们再分享第二段。这段篇幅不长,但是有点绕,大家要留意。根器好的人,或许会有言下顿悟的情况。

附《庄子·齐物论》原文: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

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这段话出自《庄子·齐物论》,不太好理解。但是一旦能够理解或者悟透的话,所谓的“顿悟”也就在这里了。

从语言的风格来看,这段话是典型的庄子文风,同时这段话也是庄子引导后学“言下顿悟”的极具特色性的神来之笔。

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明白,春秋战国时候的诸子百家里,有所谓的“名家”,如公孙龙、惠施等等。“名家”们有个特点,就是他们执着于事物的相异性、不同性,大搞概念上的诡辩。著名的论题就有“手指非指”、“白马非马”等等。

我们看一下他们怎么玩呢?

他们是紧紧抓住了事物的相异性、差异性。

比如,要辩论“手指非指”。

先要找出自己的手指和别人的手指的不同之处。那么,即使是自己的手指,大拇指也与其他四根手指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然后把自己手指的特性——如长短、粗细、嫩糙、螺纹等等独有的特征——放大,来代替其他人手指的全部共性。别人的手指与我们自己的手指当然不完全相同啦,比如,指纹是完全不同的,那么这些“名家”就说:这就不是手指了。又或者他们将大拇指的独有特性抠出来,当做是手指的全部特性,再以大拇指的特性评判其他手指(比如,大拇指就这么短、这么粗),当然就推导出“其他手指都不是手指”的结论——这就是“手指非指”的诡辩。

“白马非马”呢?大体是一样的。他们首先用白马“白色”的特性来界定马的全部属性,那么黑马、黄马、棕马肯定与白马都不同,至少颜色不同。那就对不起了,以此概念来看,这些就都不能算是马。

这些都是执着、放大并借助事物的相异性、差异性,来玩弄概念的诡辩法。要破除这样的谬论并不难,但是庄子高明的地方,是不直接破除,而是顺着名家们的格调语调,再深入分析。

庄子说:你们这样的证明太次了,还有更好的玩法呢,你们要玩,还不如进一步把事物拆开来细分,也可以证明的,而且可以更方便快捷呢!

庄子就继续顺着名家们的思路讲。我们看看庄子是怎么说的:

比如说,要辩论“手指非指”,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手指拆散、细分手指上面有皮肤、指甲、骨头、血肉乃至更细的纹路、毫毛(如果今天看来还有细胞、分子、原子)等等,很显然,单独这些东西都不是手指啊!这就把第一个“手指非指”的命题推导出来了。

还有,要辩论白马非马,也很简单。咱们进一步把马细分,看看马身上的非马的东西,如毛发、皮肤、马蹄、眼睛、内脏等等。这些概念细分开来,也都不是马——一句话:“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以非马喻马之非马”。这样就证明完毕了。

庄子给他们做了一个“证明”,好像还带着一点点游戏、戏谑的语气,可能还带有一个问号,问:好玩吗?

看上去庄子好像是在附和,实际上是引导名家们,彻底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破除对事物属性、名相的区分。

有悟性者,不难当下顿悟。

实际上,庄子不仅仅是引导当时执迷不悟的名家,也是对我们后学者做了一个开导。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名家”的习惯,是不是?我们都习惯于以某某概念去分别对错是非,整天生活在一个狭隘的有分别的虚幻的概念世界里。

所以,庄子就进一步帮助我们破除迷幻:

当我们再进一步,如果可以透彻地解析手指和白马,细分到最核心的、分无可分的成分(当然道学里没有原子、夸克之类的概念,而是称为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单位为“至精”),那么,天地和手指,万物和白马,它们的根本构成,都是宇宙之“至精”——这不都是一致的吗?

这就是“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天地与手指,万物与一匹马,穷究到根本,都是一致的。

破到这里,不管什么样的概念,什么样的名相,什么样的执着,什么样的分别,用这样的思路破下去,都会一一地冰释瓦解。大道的实相,也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这就是庄子给我们上的一堂如何悟道、如何开悟的课。



我们再进入下一段的分享、赏析。这一段是讲“心斋”的。我们先看原文: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

“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这段是庄子借助孔子的口,描述至道修炼的顿法。在庄子悟道证道这个体系里面,心斋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

什么是心斋呢?

颜回(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这也是我们的问题,)孔子简要地说:虚者,心斋也。

怎么达到真正的“虚”呢?这里有些流程:

第一步是凝神一志。怎么样凝神?原文说:先以耳朵听气——原文里说的比较简略,不同的传承,可能有所不同。在大道家园普传的道家大成净土里面,这里是要借助咒语的,其他老师或法门可能会借助呼吸(传承不同,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听息。

第二步,通过“听”初步凝神静心后,就要进一步的深入到“听”的境界里面去。一开始是用耳朵听,然后逐步过渡到用心听。当我们“听”的耳光可以停止在耳朵,不向外面求逐的时候,后天有分别的人心就会与大道契合——这就是“符”;

第三步,这个时候要放弃“听”的行为了,因为“听”还是有主观的意识在内,只有连“听”都放弃,才可以体悟到“气”的真正的虚空属性——虚空到什么程度?万事万物、一切事物都在其中——这就是“待物”。

什么是“待物”?可以包罗、容纳天地万物就叫“待物”。

“心斋”往往是与“坐忘”联系的。

何谓“坐忘”?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是庄子的原文)。意思是:忘却自己的形体,罢黜、摒弃自己后天的耳目及后天识神的小聪明,脱离形体和知识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叫“坐忘”。

心斋的各阶段,其实也是坐忘的深入,最后的境界都是一致的。

颜回得到心斋的教诲之后,就达到“未始有回”的境界——就是连颜回这个“人”也虚化掉了。孔子就进一步指点他深入之后的内景,这里用到一个术语叫“虚室生白”,这是本性的光明凝结而成,实际上就是后世所谓的“玄关”,也是老子所谓的“希夷”。

以玄关而悟道,其实还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伏羲之所以能画出亘古而有效的天地法则(天地之卦象),就是因为他在画卦之前进入了杳杳冥冥的状态,也就是玄关。

玄关悟道法,是道学开悟的诸多方法里面的不共法门、终南捷径。

而后面的篇章,是指导在玄关成型之后,如何以心斋法在日常生活之中待人接物,甚至治理国家的秘诀。这个我们在下文还要继续谈。




这段是用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贡作为人物。这是很著名的一个悟道的个案。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puqí),凿隧而入井,抱瓮(wèng)而出灌,傦(gǔ)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qí),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

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qiè)水若抽,数如佚(yì)汤,其名为槔(gāo)。”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有间,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

曰:“孔丘之徒也。”

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

子贡卑(bi)陬( zōu)失色,顼(xū)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

曰:“始吾以为天下一人耳,不知复有夫人也。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máng)乎淳(chún)备哉!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áo)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tǎng)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

反于鲁,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识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


上面发的这一段是原文,这是出自《庄子·外篇》里面的《天地篇》。

我做一个简短的白话的解读。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南游于楚,回来的时候经过汉阴,看到一个老人家正在给蔬菜花果灌溉,费力地开凿隧道进入井内,费力而功效不大。

子贡同学就很耐心地教导老丈人说:“现在已经有了先进的机械,一天可以灌溉上百块地,用力少而效率高,你为什么不搞过来用呢?”

干活的老丈人抬起头问:“怎么搞呢?”

子贡回答:“将木头凿成前轻后重的机器,叫做桔(jié)槔(gāo),打水就像在锅里勺汤一样容易。”

干活的老丈人脸上就改变了颜色,说:“我听我的老师说,使用投机取巧的方法和工具的人,必然有机巧的心机充塞于心中。有机巧的心机,则性光凝结的纯白色犹如十五圆月的玄关就会隐藏不见。这样就会心神不宁,难以承载大道。我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屑于做罢了。”

说到这里,历代注家和许多读者或许心里已经私下结论:庄子就是借老先生的口,歌颂离世而独善其身的隐士。是这样吗?我们接着往后看。

后面一段话是老丈人对着子贡呵斥他的老师孔子的:“你的老师孔子不就是个假借博学就自我比拟圣人、以矜夸来哗众取宠、以鼓奏独弦琴、口唱哀歌而博取名声的人吗?你别跟他混啦,还是好好地学习混沌术,忘记神气,抛弃形体,或许可以勉强地接近大道啊。”

子贡吓得大惊失色,恐惶地后退三十里地才稍微平定下来。

这个子贡也有学生的,他的学生看到子贡这样子,当然就问了。子贡沮丧地说:“我以前只知道天下只有孔子厉害,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啊。看来他的德行是真正的齐备完美的了。像那样的人,不同于自己的心志不会去追求,不符合自己的思想不会去做。即使让天下人都称誉他,称誉的言词合乎他的德行,他也孤高而不顾;即使让天下人都非议他,使其名声丧失,他也无动于衷不予理睬。天下人的非议和赞誉,对于他们既无增益又无损害,这就是德行完备的人啊!我只能称作心神不定而且为世俗尘垢所沾染的人啊。”


子贡难解心中忧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孔子——注意了,孔子后面说的话,才是全段主旨所在:

孔子说:“这个人修的不是真混沌,而是假混沌;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只懂得治理、修养内在的精神,却不懂得处理和外在(社会、技术)的关系;这样的人,只能够远离世间才可以保全内在精神安宁。

但是,真正的内外合一的真人是怎么样的呢?他们的心性明白清澈达到毫无杂质的地步,他们真正无为无不为而重新归于真朴;他们可以体悟到天性而与精神抱一无离,而可以在世间自由地行走、处事却不会受到干扰。如果你遇到他们,你不是更惊讶吗?这些真正的修混沌术的人啊,不是我和你可以识别的。”

看到这里,庄子的文意就昭然若揭了:

庄子是借孔子之口,界定了真假之别:要借助减少外在的机巧,才能够处于心性清白宁静玄关大开的状态,是假混沌术,还处于“有待”的层次,还不是彻底悟道;彻底的悟道是即使使用机械技巧,也不会影响内心光明白净,即使日理万机、运用各种技术,也可以做到安之若素、心神宁静——这才是真正的混沌术啊。

联系“逍遥游”里面的“无待”,我们就可以前后贯通了——真正的悟道者,是不需要假借任何外界环境都可以获得逍遥自由的。

这则寓言,对后世将道与术割裂,将出世与入世割裂的假隐士、假道学、假修行,无疑是当头一棒。而在科学技术发达的当今,为我们建立“道学为体,科技为用”的人类文明大框架,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说不完的庄子啊。以上赏析只是《庄子》里面的沧海一粟。

庄子博大精深而又鲜活灵动,富于生命力。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如:鹏程万里、扶摇直上、夏虫朝菌、朝三暮四、绰约多姿、越俎代庖、大而无当、大相径庭、中规中矩、跳梁小丑、形如槁木、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螳臂当车、莫逆之交、相濡以沫、虚与委蛇……等等等等,都是出自《庄子》。

《庄子》是什么样的书?作者又是什么样的人?且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逐步走进他的南华世界。




好,接下来这个环节我们看看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要捋清楚庄子这个人,我们就要先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庄子生活的年代,距离轩辕黄帝已经2200余年(我们上一节讲的就是轩辕黄帝的《阴符经》),正处于天下割裂、群雄纷争的周朝末期,这个王朝已经到了一个分崩离析的时候。这是个历史的分水岭。

庄子之前还有一个道学巨人——老子,生活在春秋年间,而庄子是生活在战国年间。

所谓“春秋”是以当时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来命名的。战国的名字则以西汉刘向的史书《战国策》为命名。这两个时期,在名义上,基本还是属于东周的范畴。这个时期,周王势力减弱,进入诸侯割据争锋、社会风起云涌的历史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所杀,52个诸侯国被灭,大小战事480多起;而战国255年,也至少有230多起战事。无数平民流离失所,无数士兵沙场饮血,有无数生灵涂炭的人寰悲剧,也有无数“昨日贵胄公侯、明日阶下刑囚”的人间冷暖……

可是,恰恰是这个时期,是华夏文明大融合的时期,也是我们羲黄民族炎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也是世界上著名的“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诞生的文化巨人灿若星辰,诸子学说上千家,最后形成在历史上有深刻影响的学派,也有十余家。

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的诸子,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石,照亮了人类思想漆黑的夜空,成为了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轴心,这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都非常特殊。

览阅尘封而又鲜活的历史,很多人都经常出现错觉:当今天的世界迎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又一个诸子百家时代展现在人们眼前。今天的百家,已经是全球范畴的百家,今天的诸子,已经扩大到世界范畴的诸子,这是个被放大的诸子百家时代;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诸子总是要归于大道,百家也是道学的不同分支——这是文化的根本规律,也是时代的必然。

我们来看看战国时代。它上承春秋乱世,中续百家争鸣,后启大秦帝国。这个时期,图强求存是各诸侯国主旋律(因为你不强大,下一个被灭掉的就是你),因而才有了苏秦、张仪等纵横家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有了孙膑、庞涓战场争锋的根本驱动力。随着兼并战争的进一步加剧,产生了所谓的战国七雄,分别是:燕、赵、魏、韩、楚、秦、齐。但是战国时期,不仅仅只有七个国家,这时的周王朝境内还存在着宋国、卫国等小国。

我们这次话题的主人翁庄子,就是生活在宋国的蒙地的一位管漆园的小官。

历史上真实的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看法。或许在庄子本人眼里,身份就是个外在的虚拟幻象。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庄子是个对修道有着深刻体验且实证层次到达了究竟透彻的人,是个究竟证道的人。他是个撇除了浮华及一切非本真幻象的一个真正的人,可以简称为“真人”。甚至我们发现,《庄子》名篇《大宗师》里面,“大宗师”的原型居然很像庄子!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为什么这么说。

到达至道修炼的最高境界称为“真人”。在庄子看来,“真人”才是大宗师。我们看看庄子定义的“真人”都有些什么样的标准呢:

1、不逆寡,不雄成,不谟(mó)士

逆,是违背的意思。寡,就是一、少;大道的规律少而精。

“不逆寡”就是不违背看上去微乎其微、微不足道的大道之根本规律;

“不雄成”就是说不力求成功;(这与我们当代大多数人刚好相反)

“不谟士”:这里说的“谟”通“谋”,“士”通“事”,意思就是不为世间一切事物操心谋划,任何事物都不会让他忧心——这三句话,就把一个逍遥自在、超然物外的真人形象给活泼泼地勾勒出来了。

2、 登高不栗(li),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这第一句话(登高不栗)还比较好理解,二三句话就显得不可思议了。为何会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呢?濡是沾湿的意思,入水不濡就是说,跑到水里不会被打湿掉。而火的温度一般都有1000多度,正常人别说掉到火里,就是靠近,都觉得很热。那么我们联系至道修炼里面典型的成就——阳神成就,才可以恍然会心理解——

阳神具有什么特性?用《心印妙经》里一句话来描述一下:“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阳神不受重力及三维物质的影响,甚至可以打破时空禁锢,在大道家园之中央——神洲净土里面“百世一下”(一百世才下来一趟),物理意义上的水火,当然也就不能够构成障碍和威胁了。

3、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人生,无非就是醒和梦两种状态。“其寝不梦”说明睡眠质量好,“其觉无忧”说明清醒时候生命质量好,两者加起来,这个人的生命质量度就足够饱满了。当代社会的人,睡着的时候大多睡眠不好,老是易醒;醒来后呢,则梦魂颠倒,常常好像在梦中。他们应当可以体会到句子中透出的平淡至极的真乐;而“其食不甘”,则是没有分别心的状态下,对事物乃至其他感官享受无动于衷的描述;“其息深深”,则是描述胎息,深长到脚后跟——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真人之息以踵”。

4、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生,凡人之所好;死,凡人之所恶也,不以生为喜悦,不以死为悲哀而厌恶,非真人不能也。

5、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不相胜”就是不相互对立;不相互对立,就是天人合一。这,就是真人的最根本特征。

庄子对真人的描述,与《黄帝内经》、《淮南子》等等经典对真人的描述基本一致,构成了描述达到至道修炼最高层次的“人”的基本特征,经过后世两千多年的实践,丰富了其内涵,也验证了它的准确性。比如:对胎息的描述,比如真人无梦的特征,比如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在至道修炼的后期,都会一一出现。

文为心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时,作者往往会把自己生活感悟投射到文字上面,这是个常见的现象;在道学经典尤其如此,对于修炼境界的描述,非过来人不能言一字。所谓“欲知三叉路,需问过来人”;庄子对真人境界的准确描述,分明显示出,他是有功夫的,并且是修炼功夫达到了真人层次之后过来人的现身说法。

以此观点,我们再联系庄子惊世骇俗的傲世行为,或者可以得到更合理的解释。我们看几个庄子的小故事:

1.庄子却聘

(【原文】:庄子钓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

楚威王听说庄子才华绝世,遣两大夫重金欲聘请庄子,庄子婉拒了,说:楚国有神龟,死去了三千年而还被供奉在庙堂之上。但是作为龟本身,它是选择为了死后留骨而尊贵,从而牺牲掉生前的幸福呢,还是选择生前就快乐地拖着尾巴在泥土之中舒舒服服地游曳比较好呢?我想我还是选择后者吧。——这,岂不是“不雄成,不谟(mó)士”的写照么?

2. 鼓盆而歌

(【原文】: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庄子妻子去世,他敲盘而歌。惠施(庄子好友)问他:你的妻子为你养儿育女,操劳一生,她去世你不哭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敲盘而歌呢?

庄子说:不是这样的。她刚刚去世的时候,我岂能够不悲伤呢?但是我细细地观察她的一生,就发现:我的妻子,她一开始并没有生命,非但没有生命,就连形体也没有,非但没有形体,甚至连“气”都没有。在没有生命之前,她混融于恍惚杳冥的大道母体之中,“一觉而动”入于人间母腹而有气。这细微的气发展成为有形有象的胎儿,随着胎儿脱离母体,就变成独立的生命,现在又变回连生命都没有的死亡状态,她只是回归大道母体而已;她已经与春夏秋冬四时同体,安然地躺在大道家园这个巨大的屋子里,我却为她嗷嗷大哭,岂不是太不明智了吗?

——这刚好就是“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的真人写照。

3.庄周梦蝶

(【原文】: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还有著名的庄周梦蝶,庄子梦为蝴蝶,栩栩如真,轻快自如,当他重新回到身体,竟然不知道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了;明眼人可知:这种奇特的体验,实际上就是至道修炼里面,阳神化蝶出窍的内景。庄子因而提出“周与蝴蝶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这里说的物化,就是后世至道修炼的羽化;阳神化蝶而出的庄周,在太极之中、无极之野逍遥自在地遨游,在道学史上留下绚丽灿烂、浓墨重彩而又深邃无垠的一笔;庄子的生命,在化蝶的一瞬间,已经打破时空维度的束缚,打破世间名利、物质乃至身体的障碍,脱然地回归大道家园之最中央——神洲。神洲者,真人居住之洲也;就是无极之野,太极之中——这,岂不是“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的真实写照么?

从庄子的视名利如敝履的高达,我们看到了超凡脱俗的庄子;从庄子哭妻而又转哀为乐的离奇,我们又看到了有血有肉而又敢于直面生死的庄子;从他蝶梦而发天问之绝唱,我们又看到了作为诗人的庄子……。

一部《南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庄子,或许,当我们真正读懂庄子的时候,我们自己就生活在真实的《南华》世界里面,蝶梦而逍遥了。





老庄一体,要深刻认识庄子,就不能孤立起来看待,所以必须得研究下庄子与老子的关系,先看看一个有趣的故事吧。

“话说周末时,有一高贤,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邑人也,曾仕周为漆园吏。师事一个大圣人,是道教之祖,姓李,名耳,字伯阳。伯阳生而白发,人都呼为老子。

庄生常昼寝,梦为蝴蝶,栩栩然于园林花草之间,其意甚适。醒来时,尚觉臂膊如两翅飞动,心甚异之,以后不时有此梦。

庄生一日在老子座间讲《易》之暇,将此梦诉之于师。庄子老师却是个大圣人,晓得三生来历,向庄生指出夙世因由,那庄生原是混沌初分时一个白蝴蝶。天一生水,天三生木,木荣花茂。那白蝴蝶采百花之精,夺日月之秀,得了气候,长生不死,翅如车轮,后游于瑶池,偷采蟠桃花蕊,被王母娘娘位下守花的青鸾啄死。其神不散,托生于世,做了庄周。因他根器不凡,道心坚固,师事老子,学清净无为之教。今日被老子点破了前生,如梦初醒。自觉两腋风生,有栩栩然蝴蝶之意。把世情荣枯得丧,看做行云流水,一丝不挂。老子知他心下大悟,把《道德》五千字的秘诀,倾囊而授。庄子诵习修炼,遂能分身隐形,出神变化。从此弃了漆园吏的前程,辞别老子,周游访道。”

故事出自明朝冯梦龙的小说《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故事自然虚诞夸张,但是也表达出一个事实:就是历史上往往是老庄并谈,这个思想根深蒂固,乃至影响到小说家,才会有以上附会之说。


庄子与老子的思想确实是一脉相承,但是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庄子曾跟随老子学道。在庄子书里面,多次出现关于老子的典故,却并没有庄子直接与老子交汇的文字。不过,从庄子一书对老子的推崇程度,是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看看庄子的怎么推崇老子的: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这就到极点了。

反过来,看看庄子对孔子、惠子及与之同时期的各家学说,大多持批判态度,甚至略先于庄子之前的同为道家真人的列子,庄子也是不太佩服的。唯独对老子,是推崇备至的。二者一对比不难得出结论。

事实上,细读庄子通篇,就会发现,庄子是老子《道德经》最好的注脚,我们看看《庄子》各篇:

内篇第一篇“逍遥游”讲得是什么呢?

它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要想达到真正的逍遥,必须达到“无所待”的境界,所谓“无所待”,就是个人的修行可达到不依靠外界任何条件,就可以获取身心极致的幸福圆满的时候,才是无所待,用庄子原文来说就是“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否则,即是达到了宋荣子那样不为荣辱所动,像列子那样可以御风而行,也是不合格的——因为还需要有所凭借。

如果我们读《道德经》,觉得老子说的“清静为天下正”太过大而无当,抽象而不可理解,请试着用庄子的逍遥代入,就很好理解了。只有真正达到逍遥,可以驾驭天地正气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时空,不为任何外界事物,乃至不为个人身心所拖累,这不就是老子“清静”的形象解读吗?


内篇第二篇“齐物论”,表达了道学最究竟的悟道真理:以道眼而玄览,宇宙万事万物,都是一体齐平,而无法区分。

庄子说:“举(j)莛(tíng)与(y)楹(yíng),厉(lì)与(y)西(x)施(sh),恢(hu)诡(gu)谲(jué)怪(guài),道(dào)通(tng)为(wéi)一(y)”,

举莛就是细小的草茎,楹就是高大的庭柱,历就是丑陋的癞头,西施是举世闻名的美人,合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宽大、奇变、诡诈、怪异等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从大道的高度而玄览之,它们都是相通而浑一的。

物质最小而不可分割的状态,就是老子《道德经》里面所说的“精”,宇宙之至精,就是“道炁”的基本单位,既然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构建,只是组成的方式——就是五运六气、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组合有所不同,那么事物的本质,实际上是了无分别的——这就是“齐物”的精义。

由此也可以看出,庄周之齐物,实际上就是认识到宇宙事物最基本的构成,它的高度及视角,与老子是何等一致!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里说的“精”,就是“道”的本质;“信”,就是主宰“精”进一步构成万事万物具体形态的根本规律。

老子还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美与丑,善与恶,本来没有区别,只是作为个体的生命,有了分别心,当他先定义了某某事物是“美”的时候,其对立面,必然是丑的,当他把某某事物认为是“善”的时候,不善的定义也就随之产生了。所以说,站在道的高度,是没有美丑善恶的区别的——这不就是“齐物论”的精炼版吗?

庄子齐物论还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毛嫱丽姬都是人类眼里倾国倾城的大美女了,但是鱼类、鸟类及深林里的麋鹿却不会迷于她们的美色——恰恰相反,他们看到这些人间的美女,第一反应肯定是逃之夭夭。可见在悟道者看来,万物齐平,并没有善恶美丑的区分。这是老子道论的形象版。庄子的齐物,实际上就是老子的玄览。

道德经第十章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疵就是瑕疵,有分别之心灵就是有“瑕疵”,只有深入洗涤我们心灵这面明镜,才可以慢慢恢复它本来的光明,才可以达到“齐物”的境界。

这里补充一点:大道家园传授悟道心法里面,第一步就是以无分别之心而真常应物,如果达不到,其次才是雌雄慧剑,再次才是太上三观。


庄子内篇第三章是“养生主”,其主题思想是“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所谓“缘督”,缘,是顺着的意思,督,是道的别名词,因为只有大道是宇宙根本规律的源头,只有大道才可以督查、监督、管督宇宙的一切规律,乃至总督万物;有注家将“督”解释为督脉,意境未免偏低。经者,常也;合起来,缘督以为经,其根本意义,指守中合道,顺应自然之常法,循天蹈理,就可以保存生命,尽终天年。

养生主至少表达了两大思想:一、是贵生;二、是道法自然。这两个思想与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吻合、相贯的。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曰:“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道学传统里面的重生命思想由此而出,经由庄子的发挥,形成独特的道家养生思想与实践。

老子又有“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的说法,以身为天下,以身为贵,庄子继承这个思想,进一步发挥,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后天的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危险啊。

老庄之爱身贵生思想,经庄子发扬光大,在后期道教里面形成“仙道贵生,度人无量”的标志性口号。

第四章是“人间世”。庄子不回避现实人生,这一章提出的重大命题,就是解决修道者该如何直面人生的问题。

孔子是入世弘道者的代表,这一章主要借孔子与颜回、孔子与楚国大夫叶公子高的对话,及卫国贤大夫蘧(qú)伯玉教导颜阖(hé)的故事,表达了修道行道者,在红尘浊世待人接物、处理事情的几个原则:

一是通过心斋,达到“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的境界,当修道者凝神一志,心斋忘我的时候,他耳目内观、精神内守,将有分别的识神之心摒弃在外,就可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这时候,鬼神都会来到归附你,何况是人呢?“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qú)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这是万物变化的枢机,禹舜等圣人相互授受、修身治国两不误的要领,是伏羲、几蘧(qú)等古帝王终身遵循的秘诀,遵循这个原则,身国尚可同治,何况其他杂碎事呢?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上面剖析过的“心斋”法是在本章提出的,并且这里的心斋,是用于真常应物、内圣外王的核心要领,不仅仅是打坐的时候运用,而是贯彻到整个日常生活的大大小小方方面面,这是广义的心斋,是最透彻的悟道境界。在庄子眼里,悟道者是没有山林与红尘的区别,没有世间与出世间的区别的,这个高远的见解和气魄,与老子无二。

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庄子的心斋让“无为”成了可以落地、实现的修炼境界,而不再是艰深枯涩的道学词汇。心斋达至个体的无为,则天下没有不可以治理的。庄子让老子的学说开花结果了。

老子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如何可以“守之”而万物自化呢?庄子明确指出:“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的奥秘,就是使得“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的心斋法。大道家园传授的太乙心咒,其实也是心斋法的继承与升华,可见以太乙心咒为核心的道家大成净土是顿渐结合的古法、大法。

后面的孔子与叶公子高的对话,核心在于“乘物以游心,讬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顺应自然而使自己的真心自由自在的遨游,世间事物或有许多无可奈何而又不得已要做的事情,我把这些事情当涵养中央之本心的依托,这是将出世入世合一而达到极点的心法啊——这是心斋法的进一步发挥与应用了。


第五章“德充符”。道为体,德为用,德行充实,即可合道。

符,是证验的意思,也有符合、契合的含义。本篇描写了几位形体残疾却德行完美的人,王骀(tai)、申徒嘉、叔山无趾,他们都受过刑罚失去一条腿,其中核心的一句话最有代表性:“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躯体是假,无假者,大道也;命,在这里是动词,任由的意思。能够清清楚楚地审视、看见大道,而不为一切形形色色的外物所迁移,任由事物变化而牢牢守住其中万变不离其宗之大道,找到“尊足者存”——比缺失的脚更珍贵的大道——就可以做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肢体的残缺,不影响“德”之完美,这里说的“德”,是人得之于大道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真心,或者说是先天元神。真心乃是大道之精华,把自然赋予的真心,进一步扩充、充实,就可以重新认识大道的全体,回归大道之中——此乃“德充”之真义;而上面列举的几个残疾人例子,就是“符”——验证。

《道德经》说“失道而后德”,失去、远离了大道,可以通过充实内在的“德”,来重新回归大道之中心。大道者,大道家园也,大道家园之中央就是神洲。庄子“德充符”又一次注解并发挥了老子的核心思想。

第六篇叫“大宗师”,上文说了,它给到达至道修炼最高层次的真人下了定义,除此之外,还给“道”下了准确的定义:“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道无为、无形,但是其中有情有信,体用不二,先天地生而生育天地。

我们联系老子的道论:“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不就是庄子的“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吗?老子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不就是庄子说的“有情有信”?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不就是庄子说的“生天生地……先天地生而不为久”吗?在对大道本体的根本认识上,庄子与老子也是根本一致的。


第七篇“应帝王”。应,含有应该、应当之义。从字面的意义理解,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成为帝王?或者说:真正的帝王应该怎么做呢?古道家向来有身国一体的传统,从三王五帝开始,国家最高领导人,实际上也是修道层次达到大成地步的真人。本篇实际上是进一步描述如何治国或者是如何将修身和治国结合起来的篇章。

庄子借助无名人的口来作了言简意赅的回答:“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你把心遨游于恬淡虚无的状态,将气合于清静无为、淡漠自然的境界,顺从万物的自然规律,不要让私欲夹杂其中,那么就天下大治了。乍一看,没有只言片语是说治国的,但是这恰恰是最高的治国至理。

我们看看老子,身国一体,借治国来喻修身,借修身来比拟治国,正是老子全书的特色。如:“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里前面的身、家、乡、邦、天下,从丹道修炼角度来看,分别指代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粉碎虚空、炼虚合道这五个阶段的不同内景及所用窍位。

从根本上说,老子希望人人修至道,至道修炼推行得范围越大越远,德行就越大越高,天下也就越太平越安宁越祥和。在这里,老子和庄子这两位相差两百余年的道家巨子,又一次在“天下”的高度,达成了共识。






通过前面的分享,我们可以说,与老子一样,庄子是至道修炼顿法的代表。至道,是道学里面,可以达到长生久视、超圣登真地步的修炼技术的总称。

至道”一词,在黄帝时期的多部作品皆有使用,如《黄帝内经》、《黄帝外经》、《黄帝阴符经》。《庄子》里面记载了“黄帝问道广成子”的典故,也有“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的说法,其含义等同于修真、仙学,但是比修真、仙学出处更早,宗教色彩也更淡薄,故应正名并推广规范使用。(此处因老师手机需充电,主持人串场)

黄帝的道术,以至道为最高。

至道是道学庞大的体系里面,实现超凡入圣、超圣登真的终极目标的手段。

至道有三大途径,一是顿悟顿成法;此法在上古时期多用之,其法直接悟入大道,以道统率性命,并混融精气神为一体,抱一而证道,可以说是悟证合一的最上一层至道修炼顿法,可顿悟,甚至可以顿成。以无为为法,因而甚至无法可言。

正因为如此,(无为法)不好普及。先秦以后,至道修炼逐步转换为以渐法为主的金丹大道法,这是至道修炼的第二大途径。

丹道将大道打成两节,化为两仪——分别是性命两端。又将性命分化为三,即是精气神三者,并落实到人身。人人皆有精气神,因而较易把握,降低了难度,普及较广;丹道提倡性命双修,循序渐进,一步紧接一步,步步有验;一节衔接一节,节节相扣,最终将精气神颠倒逆反为先天性命,又将先天性命混合打成一片,返还为太极,最终打破玄关为了当,返还为无极,这与顿法的成就无二。

丹道作为至道渐法的主干,在魏伯阳真人之后近两千年占据主干地位,甚至成为了至道修炼的代名词;但丹道毕竟不是至道修炼的全体,只是渐法的主干,故今纠正之。

至道修炼有顿法,还有以咒语为核心应用的道家大成净土法,也是上古流传至今,(出自黄帝时期的祝由术,在秦汉时期演变为太一信仰,其后流入道教内部,在唐末演变成早期以《道教义枢•净土义》、《太上灵宝净土生神经》为代表的教门净土小成法,后经隐仙派陈抟老祖之弟子张无梦、贾得升及宁氏家族千年韬光养晦而升华之,才演变为当代的道家净土大成法;)其法简易,顿渐结合,是至道修炼即身成就的普度法门,也是目前大道家园普传的正法。

庄子不但继承了老子的“抱一”道术,也继承了广成子传轩辕黄帝的“守一”道术,以心斋、坐忘为主要手段,在忘无可忘之处,顿入无何有之乡,化蝶而出,梦会姑射山神人,深隐姑射山之漆园,从贤人、圣人到真人,一步到位,于大道家园神洲国里,藏天下于天下,出入人间世而无碍,而与万物含灵相忘于江湖。

庄子的道术不讲性命,甚至不讲形体。即使是肢体残缺,只要德行充沛齐全,照样也可以符合于“道”。

庄子的蝴蝶,是高度灵性的蝴蝶。

可以天籁悟入,也可以地籁、人籁悟入;

可以听息悟入,也可以斋戒悟入;

可以“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而悟入,也可以守而祷告而悟入;

可以在病死之际“游乎天地之一气”而悟入,也可以敲盘高歌而悟入;

可以在谈笑风生中悟入,也可以在与骷髅对话中悟入;

可以在日用琐事中悟入,也可以在有机巧事而纯白具的真混沌之中悟入……

看似杂而多端,然而其中毕竟还是有道枢的。


何谓道枢?“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庄子的一切道术,包括心斋、坐忘——皆以此道枢为核心内涵。无此道枢,道术不能称之为道术。

“彼”和“是”,是事物的矛盾对立面。“彼”为阴,则“是”为阳,“彼”为阳,则“是”为阴。阴就是阳,阳就是阴,阴中有阴阳,阳中也有阴阳;“彼”为奇,则“是”为偶,“彼”为偶,则“是”为奇;和阴阳一样,奇与偶,需要在互相依存中才可以显现出来,“彼”和“是”也是如此。打破了“彼”和“是”的界限和区分,就叫“莫得其偶”,这,就是道枢。

掌握了道枢,可以应接无穷无尽的外在事物,就可以齐物,可以逍遥,可以在人间世应帝王。这个道枢,也就是我们的先天元神——即真心、本性、自性。我们的先天元神——真心、自性是大道之精华,是认识、掌握大道的核心枢纽,故谓之道枢。道枢就是老子所说的“德”;掌握道枢,也就是明了真心本性,再进一步的扩充,让德行(真性)充盈就可以重新合于大道——就是老子说的“失道而后德”,也是庄子说的“德充符”——能如此,才可称为大宗师。

庄子对老子、关尹喜的太一道术推崇备至。实际上,他本人也未曾离于太一道术。

而庄子之后,道术为天下裂,百家往而不返,各执一端,及至秦朝后丹道渐法大盛,传人循规蹈矩,至道修炼的顿法也就随之湮没在历史的烟尘里。

不过,毕竟我们还是应该庆幸,以春秋战国之杀戮,自老子青牛西去,法传尹喜,或许就不应该有这样的顿悟甚至顿成法流传,谁知道又出了御风的列子,然后还有庄周的蝴蝶从硝烟之中飞出,这已经是道学史的奇迹了,或许也是上天对多灾多难的人间的眷顾吧。

《南华》一书,是庄子留给人世最奇诡壮丽的诗篇。南华的世界,泰山与秋毫并重,是个今日适越而昨日已至、以无用为用的无何有之乡,然而又是变幻的世界中不变之实相。

或许,当哪一天,我们豁然顿悟之时,我们与那只蝴蝶,就一起回到那个相忘相安的江湖了。

愿我们都可以化为那只无待、齐物而又逍遥的蝴蝶,飞向永远没有争端的江湖,飞向心灵的最深处,飞回无极之野,飞到大道家园的最中央——神洲。

(终)


声明:文章作者为太易先生黄紫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标明出处。


自上古以降,祝由术一直占据中医的半壁江山。何谓祝由?《素问.移精变气论》云:“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移精变气的基础是至道修炼,而实修水平也决定了祝由的效果。然而随着医者缺失了至道修炼之基础,中医技术也缺失了祝由之根,逐渐衰落。

道家文始派的大成净土法就是以祝由为核心的法脉。祝由的中坚应用是医用祝由,即在祝由师的引导下进入杂念熄灭、灵知灵觉显现的虚极静笃状态,在此状态激活元气,再导入具体的导入疗愈技术,自然地解决身心疾患。祝由纵向的最高层次,是引人“见独”,即见到独一无二的先天元神(本心,自性)。而祝由术横向的应用,则是临终关怀的度亡术。

大医祝由的初衷:

一愿人人实修,强健身体,修身养性,以达至身心健康,甚至无疾而终;勤学医道,可自助助人,以免庸医之误。

二愿医者皆效仿药王孙思邈真人,大医精诚,慈悲济世,一手至道修炼,参悟大道,一手悬壶济世,手到病除。


点击了解道家文始派至道修炼课程



羲黄老庄顿悟顿成法:万法之王无为法,以三坟四易为核心,观象类象破象悟道










顿渐结合之大成净土法:小可身心健康,中可自主掌握生死,大可刹那成就



文始派.叶羲

大医祝由公众号发起人

道家文始法脉实修实证学者

扫码或搜索微信号:yexi202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