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早恋”就是从娃娃抓起的门当户对爱情?焦虑真是害死人

近日,一篇关于“科学早恋”的帖子引发关注。


据说在北京海淀区某著名中学里,有老师吐槽:两个早恋的孩子,家长觉得挺合适,干脆像亲家一样交往,逢年过节相互走动,并让老师不要干涉,要让孩子在家长有计划引导下“科学早恋”。



有人将这种行为诠释为“新中产家长圈风险对冲:先垄断亲家”,认为如今年轻人结婚难,两家人要是从小就能知根知底,肯定不是坏事。而且这事“背景”特殊,海淀区堪称国内基础教育的制高点,著名中学里的孩子都是学霸级别,相对懂事,也具备兼顾恋爱的余力。而且这类孩子的家长在家庭条件、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很相近,是典型的门当户对。


他们进而认为,如果这事儿操办好了,就是“两个学霸能相爱,至少以后孙子不用我来带。学神组合多傲娇,未来孙子学习不用我来教”,完全可以视之为A轮天使投资。毕竟等到孩子“翅膀一硬”,再去干涉他们的感情世界,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即使孩子以后分手,这笔投资也不亏,因为它可以让孩子早早体验“门当户对的爱情”与“携手进步的艰辛”,而且下一次寻找对象不会眼光下跌,降低婚恋选择失误的风险。


其实“早恋”这个词本身就不太科学,它的“学名”应该是“青春期恋爱”。“早恋”的“早”字有着极大的感情色彩,代表着成年人对此反对的意志。在全世界范围内,似乎只有中国广泛使用这个词。不过比起以往的“严禁早恋但毕业就催婚”,“科学早恋”确实有相对“科学”的一面,因为它毕竟是对恋爱的鼓励。


少男少女对异性有好感本是天性,也很美好,需要的是呵护与引导,而非打压。不过在现实中,打压仍是主流,反而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酿成许多悲剧。从这一点来说,父母推动的“科学早恋”,确实有较大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健康的心理空间。


但要警惕的是,家长的引导与推动,会不会走向另一个干涉子女的极端?“严禁早恋但毕业就催婚”当然是家长对孩子人生的过度干涉,但早早为孩子选定“门当户对的爱情”,则很有可能演变为另一个方向的过度干涉。毕竟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出发点好却过度关心,进而演变为干涉是一种常态。


而且,少男少女的互生情愫与交往,原本没有任何功利因素,也因此可以超越所谓的阶层和家境。在越来越功利的社会里,大多数人在成年后都难免陷入不断取舍权衡的人生,如果连青春期的纯粹爱情都不能拥有,人生该有多大缺陷与遗憾?


“门当户对的爱情”也引发了网友们的分歧,有人认为社会现实证明它有道理,也有人认为这是在制造甚至激化阶层矛盾。


从历史来看,“门当户对”是利益驱动的产物。相比爱情,婚姻最初就是人类社会抱团取暖的防风险制度,在这个基础上寻求“门当户对”,是追求利益更大化的表现。在实际的婚姻操作中,它确实可以避免许多问题甚至纷争。


但如果将“门当户对”简单理解为社会地位与经济层面,就显得片面局限。思想观念、教育背景的契合,在实际生活中同样重要。“科学早恋”所追求的“门当户对”,因为双方家庭背景、学区房门槛和父母的认知能力,已经不太可能或者说不太需要局限于经济层面。


但也正因为这样,这个案例并不具备社会普遍性。由此而过分强调“门当户对”,甚至将婚姻视为商业的风险投资和并购重组,不但狭隘片面,也会断绝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从根源上来说,“科学早恋”其实与“严禁早恋”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教育焦虑”的体现。不管鼓励还是禁止,最终的指向都是孩子的学业,以及在这个起跑线上延伸出去的未来人生。“科学早恋”故事中的两个家庭,置身于中国教育资源最集中的海淀,也必须承受“海淀家长不配有梦想”的现实,一切围着孩子的教育转,以争取能够将奋斗来的财富和阶层优势向下传递。


只不过,这种焦虑的蔓延似乎永无止境,这一次蔓延到了孩子的恋爱上,下次呢?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