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时释放的这种「爱情激素」,对女性健康好处竟然这么多……
图片: 方冰 | 撰稿: 六分泌 | 责编: 阿宽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敬请联系:business_6team@163.com
前不久,树洞里有位读者留言倾诉,说自己看六团队科普的时候,学到一个小知识,「啪」或者自慰的时候,身体会分泌多巴胺和催产素,其中催产素被称为「爱情激素」,会全方位地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
这位读者觉得谈恋爱太麻烦,但又需要解决生理需求,所以有个固定炮友。看了这个科普之后,她很害怕因为和炮友「啪」太多而产生感情,所以十分纠结,过来找六团队求助。
姑娘们关心的问题,那就是我们需要科普的问题。催产素到底是一种什么激素?它有什么作用?会对人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它会被称为「爱情激素」?
接下来,就让六分泌我来给大家好好科普一下这种神奇的激素——催产素。
催产素是一种什么激素?
激素作为体内的信息传递分子,控制着人体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情感和行为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催产素,即所谓的「爱情激素」,会对人类产生多种生理和心理影响。
催产素,又名缩宫素。顾名思义,它具有收缩子宫、加快分娩过程的作用。由英国药理学家亨利·哈利特·戴尔爵士1906年从垂体中提取而得,1953年美国科学家文森特·迪维尼奥进一步在体外合成。
后续研究表明,催产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产生,一部分经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外周组织,另一部分则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生理、心理及行为活动。
以往人们对催产素的认识一直局限于对社会行为和母性行为的调节上,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催产素具有调节社会行为的作用。当人们拥抱、亲吻、发生性行为或者进行社交活动时,脑内就会分泌催产素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
201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处于恋爱初期的人催产素水平较高,这种水平至少会持续六个月。同样,性活动和性高潮也会刺激催产素的分泌。
▲图片来源:giphy
催产素有哪些神奇的作用?
关于催产素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催产素不仅能使人快乐和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还有放大人类情感活动的作用。催产素除了在生产和哺乳中的作用,还有以下功能:
催产素促进和巩固依恋关系
《心理科学》杂志200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孕早期催产素水平较高的孕妇在胎儿出生后与婴儿的联系更紧密,更易与婴儿有更多的如喂养和洗澡等互动活动。
2005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表明,相同条件下,被收养儿童的催产素水平没有变化,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收养儿童难以建立安全紧密关系的生理基础。由此可见,催产素对依恋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催产素能提高社交能力和触发保护本能
有研究表明,自闭症患者催产素水平较低。201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一项研究表明,吸入催产素可以显著提高自闭症患者与他人的互动能力。此外《科学》杂志一项研究表明,催产素会引发对有威胁的外来者的防御性攻击行为,比如战场上保护受攻击的战友。
▲图片来源:giphy
催产素能唤起欲望和增强性伴侣之间的联系
2001年发表于《生理学评论》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催产素注射到大鼠脑脊液中,观察到了大鼠的自发bo起现象。
虽然催产素在男性性功能中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但有证据支持,大脑中产生催产素的神经细胞投射到脊髓下部并控制yin茎的bo起和身寸精行为。男性在性交身寸精高潮的过程中,大脑内会释放包括催产素在内的多种激素,催产素对奖赏机制的影响为促进双方进一步的接触起到了推动作用。
男性和女性在性活动期间大脑都会产生催产素,这对双方形成稳定的伴侣关系具有增强作用。通常女性的催产素水平高于男性,但催产素在两性间的部分作用是类似的,比如促进与孩子的联系、提升亲密关系和促进性行为等。
当一个人被另一个人吸引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血清素和催产素等多种物质,让人充满积极的情绪,刺激个体通过各种方式去吸引对方。
▲图片来源:giphy
催产素还能够促进睡眠、抑制恐惧、抑制药物依赖性
除此之外,催产素还有促进睡眠的功能。有研究表明,在放松的条件下,大脑会释放催产素,因为催产素与压力激素皮质醇相互抵抗,具有镇静的作用,故而能促进入睡。
催产素还有抑制大脑恐惧中心的能力,能缓解士兵创伤性精神综合征。
催产素还能抑制药物依赖性,包括阿片类药物、酒精和可卡因等,并减少戒断症状。英国和韩国的研究者发现,催产素可以改变厌食病人对高热量食物的注意力,可作为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新型靶点。
催产素分泌过多或过少
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什么?
然而,「爱情激素」催产素除了以上提到的积极作用外,也可能因为分泌过多或过少而产生负面作用。
催产素过少可能会产生不稳定的依恋关系,也可能会产生一些人际关系问题,或者容易因为挫折而感到沮丧或焦虑;催产素分泌过多则可能会使人过度沉迷于性生活或者暴饮暴食,失去自我节制和调节的能力。
如果没有疾病因素影响,我们普通人完全不需要对催产素的分泌产生过多担忧,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让催产素处于适当的范围,从而让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比如平时保持良好作息、规律饮食、适度锻炼,和自己的亲人爱人朋友都保持着积极的身体接触,维系良好的社交关系,都可以诱发催产素的正常分泌。
文章的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开头这位读者的问题:会不会因为和炮友频繁的性生活而产生感情?
这个答案是因人而异的。激素确实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和心理,但一段男女关系是否能够持续发展下去,它也不完全起着决定性作用。有的人能够把爱和性分得很开,有的人却总是会混淆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人觉得爱和性本来就是一体。
在一段因性维系的「约炮」关系中,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法做到将「性爱」分离,为了避免伤害和越陷越深,建议你最好还是能够从这段关系中及时抽身,因为你没法保证对方也会对你动真感情呀。
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生活中或许还有很多人跟这位读者一样,正在被类似的问题困扰,希望你们看完科普能够动动小手点个「在看」或者「赞」,要是能帮助更多的人那就太好了。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Lee H J, Macbeth A H, Pagani J H, et al. Oxytocin: the great facilitator of life[J].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2009, 88(2): 127-151.
[2] Rilling J K, Young L J. The biology of mammalian parenting and its effect on offspring social development[J]. Science, 2014, 345(6198): 771-776.
[3] Algoe S B, Kurtz L E, Grewen K. Oxytocin and social bonds: The role of oxytocin in perceptions of romantic partners’ bonding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7, 28(12): 1763-1772.
[4] Bartz J A, Zaki J, Ochsner K N, et al. Effects of oxytocin on recollections of maternal care and closenes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 107(50): 21371-21375.
[5] Velandia M, Uvnäs‐Moberg K, Nissen E. Sex differences in newborn interaction with mother or father during skin‐to‐skin contact after caesarean section[J]. Acta Paediatrica, 2012, 101(4): 360-367.
[6] Brody S. The relative health benefits of different sexual activities[J]. 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2010, 7(4): 1336-1361.
[7] Leslie M, Leppanen J, Paloyelis Y, et al. The influence of oxytocin on eating behaviours and stress in women with bulimia nervosa and binge eating disorder[J]. 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 2019, 497: 110354.
[8] Sala M, Han K, Acevedo S, et al. Oxytocin receptor polymorphism decreases midline neural activations to social stimuli in anorexia nervosa[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8, 9: 2183.
[9] Mitchell J M, Arcuni P A, Weinstein D, et al. Intranasal oxytocin selectively modulates social perception, craving, and approach behavior in subjects with alcohol use disorder[J]. Journal of addiction medicine, 2016, 10(3): 18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