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超越了“一定要赢”,不变的是“永不言弃”
1984年7月29日,洛杉矶奥运会,关键时刻、决胜一枪,许海峰为中国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40年后的巴黎奥运赛场,两名未满20岁的射击小将黄雨婷和盛李豪,展现高超技艺与松弛姿态,用又一枚奥运首金续写荣光。
岁月荏苒,沉甸甸的奖牌记录着一代代运动员的故事,也见证着中国划时代的进步与成长。
(一)
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奥运会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展现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平台。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是“迟到者”,似乎正因此,中国人对奥运有着独特而深厚的情结。1908年,伦敦举行了空前盛大的第四届奥运会,当时《天津青年》杂志向中国人发出震耳欲聋的“奥运三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得到一枚奥运金牌?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
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无力给出答案,但国人心中渴望参与世界盛事、渴望祖国强大的种子一直在生长。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体育健儿斗志昂扬,加快了在国际赛场争金夺银的步伐。1984年,许海峰赢得奥运首金,“中国体育史迎来伟大的一天”,极大振奋了国人。对于这枚金牌的分量,许海峰曾表示,“我拥有的最高荣誉不仅是奥运会上的第一块金牌,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尊严。”
(二)
“升国旗、奏国歌”是每个体育健儿的梦想,从1984到2024,金牌依然代表了光辉与荣耀,但中国人对“拿金牌”的态度,多了太多的淡定与从容。
看连续两届的奥运首金获得者——东京奥运会杨倩射落金牌后微笑比心,巴黎奥运会首金赛后两名中国小将轻松回应“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再看社交媒体的热搜榜上,老将的坚守、小将的突破、失误的遗憾、互动的可爱……金牌虽仍是焦点,但社会舆论对奥运的关注点愈加丰富多元。
强大的内心、自信的态度,悄然塑造着中国人新的奥运观、金牌观——中国健儿毫不隐藏争夺世界冠军的雄心,也毫不掩饰享受快乐体育的内心。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更关注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过程,为展示自己、表达个性喝彩,有了一颗“赢了,欢呼;输了,鼓励”的平常心。
(三)
某种程度上,过去,中国人都憋着一口气,想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想向世界证明“我们行”。
如今,中国已凭借实力稳稳站在世界舞台中央,在“包含了丰富内涵、不同于西式体系的‘文明的崛起’”过程中,自尊、自豪、自信、自强逐渐成为国民心态的基本面。
在开放的浪潮里,中国与世界深入交流互动,当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于中国制造、文化出海乃至“China Travel”等全方位展示中变得愈加立体,中国人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胸怀。
时光穿梭百年,曾经的“奥运三问”早已不再困扰我们。
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日志不断刷新:第一次举办亚运会、第一次举办奥运会、第一次位列奥运金牌榜第一、第一次设立全民健身日……进入新时代,中国又成功举办了冬奥会、青奥会、亚运会、大运会等国际大赛。中国运动员争金夺银乃至打破纪录已是常态,渐渐将屏幕前你我单纯的“胜负欲”打磨得更加平和。
更重要的是,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助力大众体育欣欣向荣,国人日益体悟和欣赏竞技体育锲而不舍、无所畏惧的纯粹魅力,“成绩不仅仅在于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更在于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四)
“更快更高更强”,奥运会是全球顶尖选手的竞技,承载的是全人类对挑战极限的渴望。
回顾中国人的奥运史,从1932年“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一腔孤勇“单刀赴会”,到2004年刘翔闪耀雅典震撼体坛;从东京奥运会“亚洲飞人”苏炳添一战封神,到巴黎奥运会中国女排以一场荡气回肠的胜利开局……
一代代中国选手接力向前,以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写下激动人心的奥运故事,这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也是奥林匹克精神历久弥新的缘由。
圣火还在燃烧,激情仍旧澎湃。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欣赏中国选手在巴黎的拼搏,礼赞一个个斗志昂扬的瞬间。涌动其中的勇气、自信、热血,必会鼓舞更多人勇往直前。
撰文:晁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