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高院印发《基层法院民商事案件办理流程(试行)》(附简案和繁案立案识别参考标准、电子送达和公告送达若干规定)

山东高法 2021-03-1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在全省基层法院全面落实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要求,实行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结合山东法院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  优化审判资源,基层法院可根据本院案件数量、类型和人员力量等情况,分别设置速裁团队、快审团队、精审团队等不同类型审判团队。

第三条  推动网上立案系统、法官一体化工作平台、“分调裁”平台、人民调解平台高效对接,实现诉前调解、简单案件、普通案件、疑难复杂案件在平台之间线上分流。

第四条  办理民商事案件应当做好适用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的衔接和转化,做到精准识别、精准转换、各归其道。

激活小额诉讼程序和督促程序,优先适用,依法转化。以金钱或有价证券给付为内容的和解协议、调解协议,债权人向有管辖权的基层法院申请支付令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第五条  基层法院对民商事案件进行分流办理,先行诉前调解,简单案件速裁,普通案件快办,疑难复杂案件精审。

第六条  基层法院应当将类案专办理念贯穿案件分流、办理的始终,根据受理案件的数量、类型,由专业化团队审理类型化案件,实现案件分流类别化,案件审理专业化。

第七条  充分运用各种送达方式,积极运用电子送达方式,控制并减少适用公告送达方式,具体规范按照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八条  对于系列性、群体性或关联性案件,可选取个别或少数代表性案件先行审理,形成示范案例,作为同类案件裁判的参照。

 第二章 诉前调解 

第九条  基层法院可将人民调解员、特邀调解员等纳入速裁团队,诉前由调解员先行调解纠纷,速裁法官给予必要指导。

第十条  在《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前调解程序的若干规定(试行)》第五条规定的十二类纠纷实行先行调解的基础上,将先行调解范围扩大到各类民商事案件,除法律规定不能调解的,能调则调、能调尽调。

诉前先行调解,应当坚持当事人自愿原则。

第十一条  经诉前调解程序达成调解或和解协议的,按照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一)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可以按照确认调解协议案件的特别程序依法审查确认;

(二)当事人申请出具调解书的,登记立案后按照简易程序依法审查并制作调解书;

(三)协议具有给付金钱、有价证券内容,债务人不适当履行的,债权人可以按照督促程序申请支付令;

(四)即时履行完毕或有其他情形的,当事人不申请司法确认或者出具调解书的,填写调解情况后入卷备案。

上述前三种情形,由主持达成协议的调解员所在的速裁团队办理,相关司法文书生效后,当事人可依法申请强制执行。

第十二条  基层法院诉前先行调解的案件,调解期限为三十日,自调解员接收法院移交材料之日起计算。但是双方当事人同意延长调解期限的,可以延长三十日。超过六十日调解未果的,强制导出至“分调裁”平台进行登记立案,但确有特殊情况的除外。

第十三条  诉前调解程序终结时,当事人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调解员在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后,应当用书面形式记载调解过程中没有争议的事实,由当事人签字确认,并于当事人签字确认之日立案。在后续诉讼过程中,当事人无需对调解过程中已确认的无争议事实举证。

第十四条  下列案件一般应当在诉前进行司法鉴定:

(一)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

(二)医疗损害赔偿纠纷;

(三)雇员受害赔偿纠纷;

(四)保险合同纠纷;

(五)产品质量纠纷;

(六)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合同纠纷;

(七)其他涉及身体权、财产权损害赔偿的纠纷。

对需进行司法鉴定的案件应当向双方当事人发出《诉前鉴定通知书》,依照诉讼案件的司法鉴定程序进行。鉴定时间不计入诉前调解期限。鉴定结果法律效力及于案件后续诉讼全程。

第十五条  当事人在诉前调解阶段申请财产保全的,基层法院可以依法采取保全措施。

 第三章 简案速裁 

第十六条  基层法院可建立“平台+人工”的简单案件识别模式,“分调裁”平台自动识别简单案件,程序分流员在“分调裁”平台上根据案件案由、事实、法律关系以及当事人提供的信息等人工识别简单案件,或者由速裁团队在平台先行挑选案件。

简单案件原则上应当进行速裁。简单案件识别一般应当在登记立案当日完成,最长不超过三日。

第十七条  基层法院可根据本院适宜速裁案件数量、类型等,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速裁团队,对简单案件进行速裁。速裁团队数量由各基层法院根据员额法官、案件数量和类型等因素综合确定。案件数量在5000件以上的法院可设立2-3个;10000件以上的法院可设立4-6个,20000件以上的法院可设立8个以上速裁团队。

第十八条  诉前先行调解不成,但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当事人争议不大的简单案件,由调解员所在的速裁团队直接速裁。

第十九条  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审理的案件,由“分调裁”平台自动识别为简单案件,分流至速裁团队办理。

第二十条  适用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的案件,由“分调裁”平台自动识别为简单案件,分流至速裁团队办理。

对于标的额超过规定标准的简单民事案件,或者不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情形但标的额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民事案件,当事人双方约定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由速裁团队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办理。

第二十一条  对于多个相同或相似案件可集中安排庭审,探索将不同案由的简案集中审判。

第二十二条  速裁案件的举证期限由法院确定,也可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准许。无法协商一致的,人民法院可指定答辩期和举证期限。当事人双方均表示不需要举证期和答辩期的,记入笔录,可立即开庭审理。

第二十三条  审理速裁案件可采用巡回审判、远程视频审判、互联网审判等新型审判方式。庭审可在充分保障当事人发表意见的前提下灵活安排,原则上只开庭一次。

速裁法官原则上不依职权进行调查取证。对事实已基本查清、权利义务基本明确的案件,一般不再进行法庭辩论。

速裁案件庭审可以录音录像作为庭审记录,不再另行制作书面笔录。

速裁案件可以当庭宣判和送达法律文书。

第二十四条  速裁案件的裁判文书应当根据案件类型适用要素式、令状式、表格式等简式裁判文书,简要说理。

要素式裁判文书正文可不集中记载当事人诉辩意见、法院认定的事实和裁判理由,直接围绕争议的特定要素载明当事人诉辩意见、相关证据以及法院认定的事实、裁判理由和裁判主文。

令状式裁判文书正文可只载明当事人基本情况、案由、诉讼请求、案件基本事实、裁判依据、裁判主文和尾部。

表格式裁判文书正文可用表格列举的方法载明当事人诉辩意见、法院认定的事实、裁判理由和裁判主文,并以附表列举金钱给付项目。

第二十五条  当庭即时履行的民事案件,经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可在法庭笔录中记录相关情况后不再出具裁判文书。

第二十六条  速裁案件一般应当自立案之日十日内审结,最长不超过十五日。

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类案件,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审结。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速裁团队认为不适宜速裁的,经院领导批准,分流至快审团队办理。

(一)当事人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提出反诉的;

(二)需要追加当事人的;

(三)需要进行调查取证、勘验、鉴定、审计、评估的;

(四)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案件;

(五)其他情形致使案件不适宜速裁的。

基层法院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退回比例对速裁案件退回进行限制。

 第四章 普案快办 

第二十八条  基层法院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设立快审团队,快速办理不适宜速裁的普通案件。

快审团队办理案件,一般应当适用简易程序。

第二十九条  被告人下落不明,需要进行公告送达而适用普通程序的案件,由快审团队办理,在公告期结束后的法定审限内审结。

退出速裁转普通程序的案件,分流至快审团队办理。

第三十条  基层法院可根据本院案件构成情况及法官专业素质等组建专业化审判团队,专门办理案件类型相对集中的一类或者几类案件,做到类案专办。

第三十一条  基层法院可将本辖区内相对集中的一类或者几类普通案件交由特定人民法庭专门办理。

第三十二条  普通案件快速办理,应当全程聚焦争议点,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第三十三条  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案件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及时裁定转为普通程序。

简易程序转普通程序案件审理的,由院长审批。

 第五章 繁案精审 

第三十四条 基层法院可根据“平台+人工”的繁案识别模式,由“分调裁”平台自动识别繁案,程序分流员在“分调裁”平台上根据案件案由、标的额、当事人人数、事实、法律关系以及当事人提供的信息等人工识别繁案,分流至精审团队办理。

第三十五条  因当事人申诉或申请再审、本院院长认为需要再审、检察院建议再审而进入再审程序的案件,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的案件,以及新类型、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应当直接识别为繁案,适用普通程序由精审团队办理。

第三十六条  基层法院应当设立专门审理繁案的审判团队,根据案件数量、类型和员额配置情况,选择由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庭长或资深法官组成。

第三十七条  审理繁案应当严格遵守《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等规定,严格规范案件的有关程序和实体事项,作为示范案件纳入典型、指导性案例以及优秀裁判文书备选。

繁案裁判文书应当详细阐述裁判理由,突出对主要争议的证据认证、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问题的分析说理。

第三十八条  合议庭意见有分歧的繁案,可按照程序提交专业法官会议讨论。符合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范围的,按程序提交审判委员会研究决定。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全省各基层法院可根据受案数量、类型和员额法官情况,灵活配置速裁团队、快审团队和精审团队,梯次设置不同案件权重系数,公平合理分配办案绩效奖金。

第四十条  本规定供全省基层法院参考执行,由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附件:1.基层法院民商事简案和繁案立案识别标准

   2.基层法院民商事案件要素式、令状式和表格式裁判文书样式(见本期微信第二条)

       3.关于规范基层法院民商事案件电子送达和公告送达的若干规定

附件1

基层法院民商事简案和繁案

立案识别参考标准

 

为进一步规范基层法院民商事案件立案阶段繁简分流,合理界定简案和繁案,实现类案专办、简案速裁、普案快办、繁案精审,结合全省法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参考标准。

一、民商事一审案件的繁简分流,以案由为基础,综合考虑下列因素确定:

(一)案件的证据及事实特点;

(二)案件法律关系、法律适用的特点;

(三)诉讼请求的特点及数量;

(四)当事人身份情况;

(五)争议性质及标的大小;

(六)矛盾冲突程度;

(七)案件社会影响。

二、下列案件,立案时纳入简单案件识别范围:

(一)债权转让合同纠纷、买卖合同纠纷、供用电合同纠纷、供用水合同纠纷、供用气合同纠纷、赠与合同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抵押合同纠纷、定金合同纠纷、信用卡纠纷(银行为原告)、承揽合同纠纷、旅客运输合同纠纷(公路、水路、航空、铁路)、居间合同纠纷、服务合同纠纷、劳务合同纠纷、广告合同纠纷、追偿权纠纷;

(二)商标权合同纠纷、著作权合同纠纷、商标权权属和侵权纠纷、著作权权属和侵权纠纷;

(三)劳动合同纠纷、追索劳动报酬纠纷、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用人单位申请撤销劳动仲裁裁决);

(四)股东知情权纠纷;

(五)人身保险合同纠纷、财产保险合同纠纷;

(六)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保险公司作为被告的)。

三、纳入简单案件识别范围的案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应当识别为简单案件:

(一)当事人情况:1.当事人数量3个(含)以内;2.无第三人;3.当事人非敏感人群。

(二)诉讼请求情况:1.无反诉;2.单一案由;3.诉讼请求3个以内(含)。

(三)诉讼标的情况:1.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标的额500万以下;2.其他纠纷,当事人均为法人的标的额300万以下,一方为自然人的标的额100万以下。

(四)证据情况:1.无证据保全申请;2.无调查取证申请;3.无鉴定、评估、审计、勘验申请;4.无证人证言及证人出庭申请。

(五)社会影响情况:无舆情风险。

四、下列案件,立案时应纳入繁案识别范围:

(一)名誉权纠纷、隐私权纠纷;

(二)分家析产纠纷、继承纠纷;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房地产开发经营合同纠纷、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仓储合同纠纷、委托理财合同纠纷、合伙协议纠纷、医疗服务合同纠纷;

(四)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权属纠纷、侵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专利申请权权属纠纷(实用新型、外观专利除外)、专利权权属纠纷(实用新型、外观专利除外)、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植物新品种权权属和侵权纠纷、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权属和侵权纠纷、侵害企业名称(商号)权纠纷、侵害特殊标志专有权纠纷、网络域名权属侵权纠纷、发明权纠纷、确认不侵害知识产权纠纷、擅自使用知名商标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纠纷、侵害商业秘密纠纷、商业诋毁纠纷、垄断纠纷;

(五)股东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责任纠纷、股东资格确认纠纷、公司决议纠纷、股权转让纠纷、公司解散纠纷、清算责任纠纷、损害股东利益责任纠纷、损害公司利益纠纷、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纠纷;

(六)证券权利确认纠纷、期货交易纠纷、期货经纪合同纠纷、证券交易合同纠纷、证券欺诈责任纠纷、股权融资融券纠纷、场外融资合同纠纷;

(七)网络侵权责任纠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环境污染责任纠纷、教育机构责任纠纷、义务帮工人受害责任纠纷、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纠纷、用人单位责任纠纷;

(八)集团诉讼、公益诉讼、第三人撤销之诉;

(九)新类型案件。

五、纳入繁案识别范围的案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识别为繁案:

(一)当事人情况:1.被告人是敏感人群,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案件;2.当事人人数众多(10人以上)。

(二)诉讼请求情况:1.单方诉讼请求5个以上;2.诉讼请求涉及2个以上法律关系。

(三)诉讼标的情况:1.金融类纠纷案件标的额1000万以上;3.其他财产纠纷标的额800万以上。

(四)社会影响:3家以上媒体报道或者在本辖区内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

(五)非因程序问题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或者本院决定对本院生效裁判进行再审的案件。

上述标准供参考,各基层法院可以根据自身案件数量、类型和法官情况自行调整设置。

附件3

关于规范基层法院民商事案件

诉讼文书电子送达和公告送达的若干规定

 

第一条  经受送达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微信、短信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但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除外。

律师作为受送达人的,优先适用电子送达。

第二条  原告起诉时,被告应诉答辩或向其首次送达时,第三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诉讼或向其首次送达时,人民法院应当要求其确认送达地址并引导受送达人选择电子送达方式。

网上立案的,原告应在提交立案申请时确认是否同意电子送达。同意电子送达的,应填写手机号码、微信号、传真号、电子邮箱地址等电子信息。相关信息传送至“山东法院审判业务云平台”,并在电子送达平台予以标注。

第三条  人民法院可以通过电话确认其他受送达人是否同意电子送达,通话过程应当语音留痕并存卷备查。

第四条  通过电子送达平台以短信方式送达的,可以直接将文书内容编辑为短信发送,也可以发送指向诉讼文书的网址链接。短信送达前应电话告知受送达人,通话录音及短信电子存根存卷备查。

第五条 受送达人在向法院提交的诉讼材料中载明的电话无法接通,且留有其他电子送达地址的,可以改用其他电子送达方式。

受送达人电话无法接通,且未留存其他电子送达方式的,送达短信发出二日后,人民法院可以于第三日再次拨打受送达人电话,并再次发出送达短信,视为送达。

第六条  通过电子送达平台以电子邮件方式送达的,邮件正文应注明法院、案号、送达文书名称,并附确认接收链接,送达的文书作为邮件附件一并发送。

电子送达平台同时向受送达人发送短信,提醒其接收相关诉讼文书。受送达人在收到短信提示后二日内未确认接收的,人民法院于第三日再次向受送达人发送提醒短信,视为送达。

第七条  通过电子送达平台以短信、电子邮件方式送达的,平台自动生成送达回证,记录案号、送达文书名称、受送达人、接收手机号码或电子邮箱地址、发送时间等信息。

第八条  以传真方式送达的,应记录案号、送达文书名称、受送达人、传真发送和接收号码、发送时间,并打印传真发送确认单存卷备查。传真送达前应电话告知受送达人,通话录音存卷备查。

以微信方式送达的,可以发送微信通知,记录收发案号、送达文书名称、受送达人、微信号、发送时间,并将微信发送记录截图保存入卷备查。

第九条  受送达人因客观原因未接收到或无法查阅电子方式送达的诉讼文书的,可以在收到短信或电话提醒后二日内申请人民法院再次送达。

以电子送达方式送达的,送达信息最后一次发送成功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十条  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可以进行公告送达。

公告送达应当制作《送达记录》,载明公告送达的原因、用其他方式送达的过程、与受送达人或相关人员的联系情况、拟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等信息,经承办法官签字后存卷备查。

第十一条  公告送达优先采用网上公告的方式,在人民法院官方网站发布。各基层法院官方网站发布本院案件公告送达信息,并同步推送到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官方网站。

网上公告发布后,送达人可以通过输入本人姓名搜索查询是否有相关公告信息,发布人员应当将公告页面截图上传并反馈给审判团队,存卷备查。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解读近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并发布了《基层法院民商事案件办理流程(试行)》(以下简称《案件办理流程》)对基层法院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程序衔接等从工作层面作出具体安排。为便于各地法院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案件办理流程》,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制定背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里程碑意义。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深化诉讼制度改革,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这些重要论述,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人民法院的司法理念、办案模式、工作标准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山东法院在更新司法理念、转变办案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些先进经验,但也有的法院仍然存在模式固化、路径不明的困境。为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推进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促进审判执行工作全面提质增效,山东高院在调研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结合工作实际,对基层法院民商事案件办理流程进行规范,具有现实意义。二、主要框架和内容《案件办理流程》分为六章,共计四十条,并附三个附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对基层法院民商事案件的办理提出了总体要求面对部分法院对不同案件平均用力、审判质效不高的问题,《案件办理流程》第1条重申基层法院办理民商事案件要“实行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实现类案专办、简案速裁、普案快办、繁案精审”,强调充分发挥多层次诉讼制度体系的整体效能,根据案件特点,合理选择公示催告程序、督促程序、小额诉讼程序、简易程序、普通程序等民事审判程序,做好程序的衔接和转换,做到“精准识别、精准转换、各行其道”。同时,进一步强调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案件办理流程》第2条规定:“优化审判资源,基层法院可根据本院案件数量、类型和人员力量等情况,分别设置速裁团队、快审团队、精审团队。”在此基础上实现类案专办,“将类案转办理念贯穿案件分流、办理的始终,根据受理案件的数量、类型,由专业化团队审理类型化案件,实现案件分流类别化,案件审理专业化。”(二)明确了民商事案件分流标准实现案件繁简分流、流程再造是推进司法改革、提升民商事案件审判质效的重要抓手。繁简分流是多层次的,既包括诉前分流,也包括诉内不同程序的分流,还包括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其难点在于分流标准和分流规则。对纠纷的诉前分流,为进一步贯彻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要求,《案件办理流程》第10条规定,在《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前调解程序的若干规定(试行)》第五条规定的十二类纠纷实行先行调解的基础上,将先行调解范围扩大到各类民商事案件,除法律规定不能调解的,能调则调、能调尽调。诉前先行调解,应当坚持当事人自愿原则。力争诉前调解全覆盖,在诉前对纠纷充分过滤。对立案后案件的繁简分流,在调研各地法院案件分流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案件办理流程》第16条、第35条分别对简单案件、复杂案件的识别作了规定,采用“平台+人工”的识别模式,先由“分调裁”平台自动识别,程序分流员在“分调裁”平台上根据案件案由、事实、法律关系以及当事人提供的信息等人工识别简单案件、复杂案件。同时,附件《基层法院民商事简案和繁案立案识别参考标准》从案件繁简分流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分别纳入简案和繁案识别范围的主要案由以及其他包括当事人、诉讼请求、诉讼标的、证据、社会影响等识别条件入手,进一步细化了简案和繁案的区分标准,为基层法院科学甄别分流案件提供参考。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繁简两分不同,《案件办理流程》对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分为简单案件、普通案件和复杂案件(繁案),规定简单案件一律速裁,普通案件一般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案件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及时裁定转为普通程序。因此,在理解和参考时,需将普通案件和普通程序案件加以区分。这种分法主要是考虑到案件数量较多的法院除适用速裁方式审理的简单案件和由院庭长、资深法官等审理的复杂案件外,还有部分不适宜速裁的普通案件,从而进一步突出速裁案件的地位,充分发挥速裁机制的作用,促进案件提质增效。(三)规定了不同类型案件审判团队的设置伴随案件繁简分流的是审判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统筹审判力量,提升人案配比科学性。《案件办理流程》第17、28、36条分别规定,各基层法院可根据本院受理的案件数量、类型等情况,设立速裁团队、快审团队、精审团队,分别办理简单案件、普通案件和复杂案件。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法院速裁团队建设,在深入调研和数据测算的基础上,《案件办理流程》规定了速裁团队的配置标准供各基层法院参考,即“案件数量在5000件以上的法院可设立2-3个;10000件以上的可设立4-6个,20000件以上的可设立8个以上速裁团队”。为提升速裁团队的办案积极性,规定了速裁团队可以在平台上先行挑选案件。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推进“两个一站式”建设的要求,《案件办理流程》第9条规定:“基层法院可将人民调解员、特邀调解员等纳入速裁团队,诉前由调解员先行调解纠纷,速裁法官给予必要指导。”强化诉调衔接,推动调裁一体,有效引导当事人选择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在类案专办理念贯穿始终的同时,《案件办理流程》第30条规定:“基层法院可根据本院案件构成情况及法官专业素质等组建专业化审判团队,专门办理案件类型相对集中的一类或者几类案件,做到类案专办。”对普通案件专业化审判予以重点强调,以充分发挥法官特长,促进类案办理标准化。同时,为真正实现繁案精审并落实院庭长办理案件的有关规定,《案件办理流程》第36条规定:“基层法院应当设立专门审理繁案的审判团队,根据案件数量、类型和员额配置情况,选择由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庭长或资深法官组成。”从而在院庭长办案已成为常态的基础上,将院庭长编入精审团队,办理重大、疑难、复杂、新类型等案件,真正发挥院庭长办案的引领示范作用。(四)细化了不同程序转换与衔接的规则实践表明,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实现流程再造,构建科学、精准、高效的案件流转衔接办理机制至关重要。对调解和速裁的衔接,在将调解员纳入速裁团队,构建调解速裁团队的基础上,《案件办理流程》第18条进一步规定:“诉前先行调解不成,但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当事人争议不大的简单案件,由调解员所在的速裁团队直接速裁。”从而明确了案件的流转方向。对分流至速裁团队的案件发现不适宜速裁的事由时,是否转出的问题,《案件办理流程》规定,经院领导批准,分流至快审团队办理。除不同团队间的案件流转外,不同程序的转换也需要予以明确,《案件办理流程》第33条规定“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案件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及时裁定转为普通程序。简易程序转普通程序案件审理的,由院长审批。”(五)明确了简、普、繁如何区别对待如何从简从快审理简单案件和普通案件,从细从精审理复杂案件,做到该繁则繁,当简则简,繁简得当,实现司法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是在案件繁简分流中遵循司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难点问题。《案件办理流程》第21条至第25条对速裁案件集中庭审、举证期限、庭审程序、庭审记录、开庭次数、当庭宣判、简式裁判文书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在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尽可能减少无效动作,提高审判效率,并在附件2中列举了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买卖合同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等10类案件的要素式判决书及令状式判决书、表格式裁判文书样式供基层法院参考。对普通案件,《案件办理流程》第32条概况性地规定:“普通案件快速办理,应当全程聚焦争议点,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也就是说,普通案件和速裁案件一样要追求高效,而复杂案件则不同,需要严格规范审理。对此,《案件办理流程》第37条规定:“审理繁案应当严格遵守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等规定,严格规范案件的有关程序和实体事项,作为示范案件纳入典型、指导等案例以及优秀裁判文书备选。裁判文书应当详细阐述裁判理由,突出对主要争议的证据认证、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问题的分析说理。”通过对简单案件、普通案件、复杂案件的区别对待,实现前端简案快调速裁,中端普案快办专审,后端难案精审细办,真正实现统筹协作,无缝衔接,不断提高审判质效。三、如何抓好落实《案件办理流程》作为总结提炼全省法院繁简分流相关经验的成果,更多的是从工作层面提供可操作的指引,难免存在不成熟之处,未必完全符合每一个法院的实际情况。各地法院在案件数量、案件类型、法官构成、送达难易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难以“一刀切”地适用同一种审理模式。因此,各地法院应当以《案件办理流程》作为框架性参考,结合自身实际灵活适用,不能机械理解适用,应当根据审判形势的发展变化实现工作的动态统筹,继续探索、推陈出新,在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范围内积极作为,在案件分流标准、分流规则、类案标准化审判、程序转换与衔接等方面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提升纠纷解决能力和现代化诉讼服务水平。下一步,山东高院将根据实践的发展持续优化和改进,为构建规范高效的民商事案件审判流程提供切实有益的参考。
更多↓↓


离婚、抚养、赡养等6类婚姻家庭案件所需证据一览表

一槌定音!最高法:房屋备案登记并非预告登记,不能产生物权效力

仅有转账凭证,民间借贷案件如何认定?法官评析+裁判要旨

未经批准,在原有宅基地范围内翻建房屋亦不应被拆除


编辑:石慧  审核:傅德慧


别忘了点击右下方的“在看”,可以给小编加鸡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