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光荣:能和有自杀念头的人谈论自杀吗?| 心理健康素养0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明见心理服务 Author 江光荣

▼·本文字数2000+ |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小编说:

对于做自杀防控的专家,无论是精神科医生,还是心理治疗师,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如何采取有效行动让一个想自杀的人“悬崖勒马”,而是很难在第一时间亲自碰到有自杀风险的人因为这些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并不知道有自杀风险的人在哪里。

可是生活中成千上万的普通人,很可能碰到这些人。不管是作为家人、朋友、还是同事,在有自杀风险的人的身边,都是重要的“第一个人”。因为只有跟当事人时间、空间最靠近的那个人,才是最有可能帮到Ta的。

如果你认识的一个人可能有自杀倾向,你会主动跟Ta谈论自杀吗?

你是否正在思考和他们谈论可能引发的风险?或在考虑如何谈论可避免尴尬又不会“踩雷”?让我们听听江光荣老师怎么说吧。



01.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谈

理由一

想自杀的人不会主动告诉身边的人

对于想自杀的人,会有自杀禁忌。他们不主动与亲近的人谈论自杀,因为他们心里有自己的想法:自杀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自杀是一件个人私事;自杀是一件天大的、了不得的事情;谈论自杀会增加亲人朋友的负担等。正是这些想法让他们觉得自杀不足与外人道、不能与人道。

所以不要指望有自杀想法的人,主动地告诉你。


理由二

➪不要担心“启发效应”,想要自杀的人可能比你更想谈论自杀

启发效应,是说担心一个人会去自杀,然后去问他是否有自杀的想法或直接跟他谈论自杀,可能给了他一个启发,引发他的自杀行为。事实上,如果觉得对方可能会去自杀,你不必担心产生“启发效应”。

因为在这个网络社会,尤其是年轻人,如果真的有自杀的想法,十有八九会在网上搜索自杀相关话题,或者加入自杀讨论小组等,他们其实早就有“谈论自杀”的行为了。

所以根本就不用担心产生启发效应。


理由三

➪打破禁忌,是开启自杀预防的第一道门

对想提供帮助的人而言,也会有禁忌。他们担心与想自杀的人谈论自杀,会增加他人自杀的风险。

如果不打破这个禁忌,可能永远是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反而成为一个心理压力,存在于当事人及身边人的心里。

如果公开讨论,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当发现当事人有自杀的可能,直接地、立即地谈。若未采取干预,或者一直绕话题,给对方一种“避而不谈”的感觉,会造成更大的问题。

所以,把想自杀的人有自杀想法这件心事给晒出来,才可能预防自杀。



02.

怎么和有自杀倾向的人谈论和预防自杀?

(1)询问Ta的想法

从当事人口中获知其想法,最难的应该是“这个话怎么开口”。这里有一个心理咨询师们在咨询过程中,比较好用的“问话技巧”,能帮助你自然地引入话题:先理解与表达出对方的遭遇,再说说其他人在此困境的行为,最后问对方是否有过类似的想法。此处为江老师亲自示范:

▲· 江光荣老师《心事·心病·心疗》直播片段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回顾现场直播)XX,你遭遇了这么多的痛苦,这么多的打击和压力,人们像这样的时候经常会不想活,会有想死的念头。你有过自杀的想法吗?”这样的话听起来,冲击力不是那么大,当事人也比较容易接受。


(2)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在了解到当事人想法后,可以问我们怎样能支持和帮助到Ta。Ta或许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帮助,甚至直接拒绝别人的帮助。但作为重要的“第一个人”,需要做两件事情来帮助当事人。

一方面,做一些事情防止Ta自杀。

如果是家里的人,要多留一个心眼,多一些警醒,多给予一份关注。我们发现有很多失去亲人的人,亲人自杀身亡后,捶胸顿足,后悔莫及。因为逝者生前做的一些准备工作和说的一些话,其他人根本不会往自杀方面去想。所以了解自杀的征兆,就变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鼓励Ta去寻求专业的帮助。

自杀的原因有很多,笼统的讲可分为三类:精神障碍导致的自杀、性格偏差、应激压力(如生活遇到的天灾人祸,一些打击不幸丧失等)。

如因以上原因想自杀,不是靠我们这些身边的人“苦口婆心”或“命令建议”,就可让他们“醒悟”。需要专业的治疗进行干预,才能最大可能地远离风险区。 



小编还想说:

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选择自杀的人,想结束的不是生命,而是痛苦。

但痛苦可以减轻,生命却无法重回。愿每一个可爱的生命都能被珍惜,愿每一位有自杀的想法的人身边都有关心Ta的人。我们每个人,不仅要做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要做身边人的重要“第一个人”。

心理健康 社会和谐,我行动


▲· 我们一起让世界充满关爱


相关阅读
江光荣:为什么我们明明需要心理帮助却不去求助?| 心理健康素养01
当一个成年人决定自杀,如何识别和帮助有自杀倾向的Ta  | 心理健康素养02
关于心理疾病,我们可能存在哪些误解 | 心理健康素养03精神分裂四十年 : 为什么他无法回归正常生活?| 心理健康素养04

注:本文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民心理卫生素养及其提升机制与对策”课题研究成果整理。江光荣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近年来在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升领域成果颇丰,在2019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之际,东方明见联合研究小组开展研究成果转化工作,整理一系列心理健康科普文章,聚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文章将在“明见心理服务”微信公众号首发,欢迎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形式的改编、抄袭、洗稿,媒体平台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您可以扫码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以便您在第一时间内接收到文章推送消息。


整理|覃露、柳梅莲 美编|吕满 

审核|唐小平 编辑|刘芬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回顾《心事·心病·心疗》网络直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