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每一个独特个体开放地相遇 | 为什么我们要了解研究?
在上期文章的结尾,我们发起了一个投票,问问大家:“你觉得对咨询效果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发现,超过六成读者都选择了“咨询关系”,近三成读者选择了“咨询师本人”。
投票结果(截至6月19日14:00)
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意外。
“关系产生疗愈”被我们许多人视为真理——或许是从老师那里学到、从书中看到、从实践中感觉到的。“咨询师效应”也不是个新鲜的词汇。
说到这里,看过上期文章的朋友们或许知道,Cooper教授又该说“慢着!”“未必!”了。那就让我们继续和Cooper教授一起,看看这次,研究又会怎样挑战我们的信念?
回顾上期文章:“令人讨厌”的研究——就不能给我个标准答案吗!
Mick Cooper
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咨询心理学教授。英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协会会员,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人本主义、存在主义以及多元疗法领域的国际知名心理学家。
#信念5
是治疗取向在起作用
听你说了这么多,我也明白了,之前我关于咨询的一些信念其实是有待检验的。现在我好奇的是,在咨询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什么呢?
Cooper
嗯……让我卖个关子,你觉得是什么呢?
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不管是我所代表的咨询师,还是我所面对的当事人,似乎都对治疗取向有着不同程度的重视与强调。我想取向在咨询中一定非常重要吧?
Cooper
治疗取向很重要,这似乎是整个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的普遍信念。但与常识相悖的是,那些比较不同疗法疗效的研究反复证明,不同取向的疗效基本相当。
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King 及同事 (2000) 发现,接受CBT的当事人四个月后抑郁得分降低了14.9,接受非指导性咨询的当事人抑郁得分降低了13.9,而两者并无显著差异。
这种不同疗法间的等效性被称为“渡渡鸟”判决——“每个人都赢了,所有人都有奖励。”
研究者结合数百项研究结果作出估计:咨询师的取向仅能解释1%的结果变异 (Luborsky et al., 2002; Wampold, 2001)。而如果比较的是“真正的”疗法 (与为了对照而造出来的、不以治愈为目的方法相对),并且控制研究者的忠诚度,这个数字就会减小到0。
当然,也有一些证据显示,不同类型的当事人可能会从不同的疗法中获益。对于认知功能较好、能将实际解决方案应用于生活、外在表现出症状的当事人,CBT可能更有帮助;而对于关系和人际功能更好、问题未出现于意识层面、以内在方式 (如躯体化) 表现问题的当事人,非CBT取向可能更有帮助 (Cooper, 2008)。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渡渡鸟
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是谁”在起作用
看来治疗取向并不是疗效的主要决定因素,那是什么决定了疗效?或许是咨询师的个人因素?比如咨询师的自我觉察水平、专业受训程度……
Cooper
你的这一假设正是许多咨询师培训项目的核心所在,特别是以人为中心和心理动力取向的培训,它们非常强调受训者的个人发展 (Mearns, 1997)。
研究确实表明,咨询师之间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一项研究显示,大约5-10%的疗效变异与咨询师的差异相关 (Crits-Christoph et al., 1991),这意味着:一个 CBT 咨询师与另一个CBT咨询师,或一个心理动力咨询师与另一个心理动力咨询师之间的疗效差异,远远大于所有 CBT 咨询师与所有心理动力咨询师,或与所有任何其他取向的咨询师之间的疗效差异。
那到底什么样的咨询师做得更好呢?
Cooper
很遗憾,许多被认为是关键预测因素的咨询师因素,与治疗的成功仅有微小相关。例如,几乎没有证据证明,咨询师的某种特定类型的人格或人口统计学特征与疗效相关;此外,咨询师受训水平、接受的督导量、个人发展工作,或他们是否经历过与当事人相同的困难,都与疗效不存在密切相关 (Cooper, 2008)。
我想,或许咨询师个人因素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近。咨询师个人的内在变化必须首先表现出来,被当事人感知到,且这些感知需要以特定的方式得到解释和理解,才能够对当事人的心理功能与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咨询师内在世界的巨大改变可能只对当事人的内在世界产生了微小的影响。
是关系在疗愈
如果既不是治疗取向,也不是咨询师个人在起作用,那还有可能是什么呢?是几乎每位咨询师都强调的“关系”吗?
Cooper
虽然我本人也认为,治疗关系的质量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关键有效成分,但许多实证和方法学上的原因告诉我们,下这样的结论为时过早:
(1)过去 10 年的元分析结果表明,关系质量对疗效变异的解释比例并未达到Asay和Lambert (1999) 所说的30%,而仅是7-17% (Beutler et al., 2004, p. 282)。
(2)当事人体验到的治疗关系的质量可能与咨询师使用的特定技术密切相关。
(3)关系因素与疗效相关并不能证明是前者导致了后者。例如,可能是当事人感到他们在咨询中做得很好,然后对咨询师感觉更积极。
(4)虽然良好的治疗关系能够预测良好的治疗结果,但这不是咨询师为当事人“提供”的东西,而是在当事人和咨询师的互动中出现的东西。相比于咨询师对治疗关系的贡献,当事人的贡献更能预测疗效 (Orlinsky et al., 2004)。
(5)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许多非人对人的疗法,例如基于网络的治疗程序和自助手册,也可以非常有效 (Gould, 1993)。
我又要说到这一点了:治疗关系质量对不同当事人的影响是不同的。人际技能更好的当事人可能对高质量的治疗互动特别敏感,但其他当事人可能只会受到轻微影响,有些当事人甚至会把高质量的人际关系视为阻碍。
总而言之,关系可能是许多当事人治疗的关键有效成分,但我们不能假设它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必要的或重要的。
#信念8
心理咨询与治疗是无效的
那既然什么都不起作用,看来心理咨询压根是没用的!
Cooper
等等,我可不是这个意思。可能说到这里,你的信心受到了打击,或者在这之前,你就已经对咨询的有效性有所怀疑。但我的回答是“并非如此”!
综合大量对照试验的结果来看,平均而言,心理咨询与治疗具有相当大的积极效应 (Wampold, 2001) ——甚至比平均的外科或医疗程序的效应更大 (Caspi, 2004)。更准确地说,研究告诉我们,大约 80%接受治疗的人获得的改善会优于未接受治疗的人。
聊到最后,我的心情有点复杂。我不禁想问,许多研究好像都在说“事实并非如此”,那研究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了解研究发现的意义又是什么?
Cooper如是说:
如果我们要与独一无二的当事人合作,建立关系,那我们就要保持开放,不断质疑我们的假设。
若无研究,信条和教条就会泛滥。
研究发现一次次将我们从自己的信念世界拉到当事人的现实生活,看到ta的复杂和多样,意识到ta的体验的多面和多变,不固守一套假设,与每一个独特的、不可预测的、无法定义的个体开放地相遇。
你对咨询的信念有没有受到挑战?
来留言区分享你的感受吧~
参考文献:
Cooper, M. (2010). The challenge of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research.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Research, 10(3), 183–191. https://doi.org/10.1080/14733140903518420
小心炒作!关于心理咨询效果研究证据的红牌预警 | to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