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春读书会 | 近平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



青春读书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我们朗读的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从2016年11月底到2017年3月中旬,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深刻学习总书记历经曲折的少年时代、奋斗的少年时代,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成长为党的总书记的艰苦奋斗历程,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实现人生价值。



朗读者:陈蕊

南平市政府办 效能综合科科长


  大家好,我是朗读志愿者陈蕊,今天由我继续为你朗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对于近平插队这七年的时光,王宪平是这样说的,近平年轻时拼搏奋斗的经历,特别是知青生活对他性格的磨练,对他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肯定是有重要联系的 。

近平离开中学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在梁家河,虽然艰难困苦,但这段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让他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可是哪一所高等学府、哪一座象牙塔里都学不到的真东西。

不管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当中,只要能积极地面对生活,无私地为他人奉献,抱有远大的理想,那么无论将来成为工人、农民、学者、医生、教师,还是国家干部,都能为人民服务,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至成为栋梁之材。

近平这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不是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好事”。他2015年回梁家河来,跟全村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当时我听到这句话,再回想当年他的所作所为,心里非常感动,眼泪差一点就掉下来。那一刻,我相信村里人也同我一样的感动:咱们近平的理想,今天确实是实现了。

回顾近平和梁家河的这些往事,我觉得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就是近平没有变,梁家河人也没有变。表面上来看,近平从一个无依无靠的普通知青,成为了党的总书记和国家主席;梁家河从一个贫穷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全国闻名的地方。但本质上,还是和40多年前一样: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梁家河人也还是成群结队送近平去上大学的那些淳朴老百姓。

近平说: “我走的时候,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这里。”其实,我所理解的“这里”并不单指我们梁家河,而是指我们中国每一个普通的小村庄,每一个平凡的老百姓。

王宪平说,我很高兴回忆40多年前的往事。我本人就是一个纯粹的老百姓,我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一直都是一名普通职工,从来没有担任过任何领导职务。

我与近平相识,正是在“文革”那个动荡年代,对近平的思想和价值观起作用的,并不是标语、口号和高音喇叭的濯输,而是知青岁月那日复一日艰苦的生活和劳动,是同我们农民兄弟朝夕相处的那2400多个日日夜夜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近平曾经说过:“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意,皆有学问。”确实是这样,同样是这条山沟沟,我们村里人从这条沟接他来到梁家河,又把他从这条沟送出去。在梁家河这个山沟沟里,近平度过了人生最艰苦的7年。

2002年5月,我听说习仲勋逝世的消息。那个时候各方面的条件有限,我就到县上的邮局给近平发了一个电报,表示哀悼。几天后,近平给我回了话:“电报收到了,非常感谢!”要知道,在近平刚来梁家河插队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他的父亲习仲勋曾是国务院副总理,只知道他是从北京来的知青。后来,其他的知青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近平还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离开,并且在入党、上大学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

慢慢地,我们才知道他的身份,都替他着急,可是他并不着急,真正扎根农村为群众做事,打淤地坝、修梯田、办沼气……一干就是7年!村里的人都说:“真没想到近平是国务院副总理的儿子,真没想到国务院副总理的儿子能给咱建沼气池、打淤地坝!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这7年,是受苦受难的7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7年。

好了,今天的朗读就到这里。下期我们将通过另一位村民的讲述来继续学习,小伙伴们,我们下期见。





朗读

下期预告


卓阳琳

武夷山市武夷街道

党政办科员


南平团市委 - 青春读书会



  为宣传弘扬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讲话及各类汇编,给热爱朗读的小伙伴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共青团南平市委员会特在微信公众号中推出“青春读书会”系列朗读活动。报名启动至今,收到来自南平各县市区的青年们参与,让我们一起朗读吧



来源:靠谱青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