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家河》:受苦人丨青春读书会(3)


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励和引领广大青年投身新时代富美新南平建设。共青团南平市委、南平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青春读书会:诵读《梁家河》。


来自南平市辖区基层党群工作者、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者、市直机关单位青年代表等35名朗读志愿者一起诵读《梁家河》。我们将通过“南平团市委”、“南平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每周一、周三、周五同步推送。


第二季

青春读书会

ID:NPyouth



VOL.3

青春读书会


受苦人

在知青们眼里,梁家河很原始。

梁家河人住得很原始。梁家河人住的是土窑洞。窑洞里不仅有虱子、跳蚤、臭虫、老鼠,偶尔还有蝎子,甚至有蛇出没。

习近平八一中学的校友、在梁家河一队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在接受《学习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一个下着大雨的夜晚,房东的儿子来叫他,说家里进来一条蛇。赵华安跑过去,看到了吓人的一幕:那条蛇盘在房东的炕上,蛇身上是红色的花纹,吐着信子……房东夫妻俩吓得躲在灶台后,不知如何是好。赵华安拿了一床被子,把蛇捂住包起,准备打死。房东说:“蛇是有灵性的东西,放它走吧。”赵华安冒雨走了很长的路,把蛇放到了一道沟里。

粮食的加工也很原始,用的是石磨和碾子。比如,加工玉米,用碾子碾成糁子,煮粥吃;用石磨磨成粉,做团子吃。尽管使用毛驴拉碾子、拉磨,但每次加工都需要耗费很长时间。知青们做不好这些活计,就先吃不用加工的小米,做小米饭;然后是玉米,碾一碾就能煮粥吃;最后才吃麦子,因为麦子加工起来最麻烦。

原始的还有劳动工具和生产方式。尽管在北京上学时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农具,但陕北的劳动工具依然让知青们印象深刻。梁家河刨土用的“老镢头”,比他们见过的要宽得多。这种镢头镢口宽,刨的土多,也更费力气。陕北的扁担是用质地坚硬的木材做的,没有弹性。为防止折断,中间还用一根短木加固。这种扁担使用起来,结结实实地压在肩膀上,很容易磨破皮肤。播种是人工撒种,在知青们看来,这是粮食低产的原因之一。



梁家河也很穷困。

有人一年四季只有一套衣服。天冷的时候,在里面缝上棉絮;天暖的时候,再把棉絮拆下来。

粮食不够吃,有人把残次枣磨成粉,掺在玉米面里,做成团子。这种食物很难消化,容易便秘,以致留下了“寻吃的,讨吃的,屁股掉个枣核子”的说法。为了应对粮食短缺,人们一天早晚两顿吃稀的,中午吃顿干饭,补充劳作消耗的体力。但常常挨不到晚上睡觉腹内已空,饥饿难耐,有人会取一撮儿盐,用水冲了,仰脖子喝下,趁腹内饱胀,赶紧入眠。

食用油是麻籽熬成的麻油,炒菜的时候滴上几滴。没有油吃的时候,人们取了杏仁,在热锅里炒一炒,权当有了油香味儿。

大自然严酷得让人敬畏。陕北干旱少雨,土地贫瘠。那口口相传的《祈雨调》里写着人们深深的无奈……

大沟小河断流了,

山山峁峁着火了,

五谷田苗晒焦了,

......

龙王爷哟,降甘霖!

龙王爷哟,救万民!

村里的小庙在“破四旧”中已被拆毁,但遇到天旱时,仍有人偷偷前去祭拜。献给龙王的祭品是一只皮包骨头的鸡,或是一两枚硬币。

陕北有句话叫作“饱吹饿唱”。劳作之余,肚子饥饿的人们会唱那忧伤的酸曲。酸曲被说成“腐朽”的东西不让唱了,就唱革命歌曲。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陕北人称自己是“受苦人”,他们在这像巨人随手抓出来的千沟万壑里生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梁家河人就这样生活着,如同陕北山谷里生长的柳树,它拼命地向下扎根,那不同于垂柳的枝条直指天空,倔强生长。


本期朗读者:吴锦浩

松溪县茶平乡高洋村团支部书记吴锦浩


源:南平团市委(ID:NPyouth),文字部分来源于《梁家河》

【青运史上的今天,张秋人在《中国青年》上著文对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加以介绍】

1925年4月,张秋人在《中国青年》第74期上著文对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加以介绍。指出,广州的青年军人联合会是一革命组织,它正努力从事三个方面的工作:1、发动一切被压迫的民众,向帝国主义和军阀进攻;2、深入士兵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3、努力同工农群众结合,组成严密的联合战线。

他们还在阅读

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福建出台为基层减负26条措施

《梁家河》:北京娃村里娃丨青春读书会(2)

棒!闽北5地城市宣传片亮相南铁动车

“青·缘”组参赛号码来了!第三届“环延平湖”健身跑赛事全揭秘

《梁家河》:近平回来了丨青春读书会(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