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定针能否肌注?你之前的医嘱可能错了

2017-10-23 羟考酮 神经时间

地西泮 (diazepam) 亦称安定,曾有站友给我们留言:说明书上的用法未提及「肌内注射」,但临床上医生常常会开肌内注射的医嘱。做法是否正确?


在此,本文就地西泮使用方法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问题 1

地西泮可以肌注吗?


查阅了地西泮说明书:


成人用法与用量:

  1. 基础麻醉或静脉全麻,10~30 mg。

  2. 镇静、催眠或急性酒精戒断,开始 10 mg,以后按需每隔 3~4 h 加 5~10 mg。24 h 总量以 40~50 mg 为限。

  3. 癫痫持续状态和严重频发性癫痫,开始静注 10 mg,每隔 10~15 min 可按需增加甚至达最大限用量。

  4. 破伤风可能需要较大剂量。静注宜缓慢,每分钟 2~5 mg。


陈新谦等主编的《新编药物学》(第 17 版):


用法和用量中提到「静脉注射要缓慢」,也未提到肌内注射的用法。


此,地西泮注射液宜缓慢静脉注射,不建议肌内注射。


问题 2

地西泮为什么不宜肌注?


站友留言:人卫版《内科护理学》: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前半小时医嘱给「阿托品 1 mg 或安定 10 mg 肌注」,以减少呼吸道分泌和使患者镇静。地西泮为什么不能肌注?


对此问题,笔者咨询了本院胸外科专家,回复:临床上已不予地西泮肌注,改用 2% 利多卡因局麻给药了。


理由:由于地西泮脂溶性高,肌内注射后吸收不规则且慢,也不完全,而且容易产生硬结。说明书中特别提醒:反复肌肉注射本品可引起臀肌挛缩症。禁止用于儿童肌肉注射。


但《临床用药须知》(2010 年版)提到:地西泮注射液成人可以肌内注射;老年或体弱患者,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的用量减半。而儿童用药只有静脉注射一种给药途径。


补充:儿童为什么不能肌注?


地西泮注射液不同厂家说明书略有差异,一般均含苯甲醇作为止痛剂以减轻注射区疼痛。由于苯甲醇肌注易引起儿童臀肌挛缩症(俗称青蛙腿)的不良反应,含有苯甲醇的所有药品注射剂均要求禁止用于儿童肌肉注射。


备注:虽然说明书上并没有强调「禁止用于成人肌内注射」,临床上还是不建议肌注为宜。


问题 3

地西泮稀释后为什么会浑浊?


站友留言:地西泮注射液分别用生理盐水、5% 葡萄糖注射液、注射用水稀释,均会出现白色沉淀物。如下图。这是为什么呢?



地西泮注射液采用的是混合溶媒,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1:400,除水外还含有 40% 丙二醇、10% 乙醇等有机溶媒起助溶作用并加热至 50~60℃ 使之完全溶解。


地西泮加入到 5% 葡萄糖注射液或 0.9% 氯化钠注射液等输液中,由于溶媒组成改变,使其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结晶,产生浑浊,故不建议稀释后使用,也不推荐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推荐给药方法是缓慢静脉注射、静脉微量泵入。


问题 4

地西泮能否静脉滴注?


张文武主编的《急诊内科学》中提到:地西泮静脉注射能迅速进入脑内,但在 20 min 后血及脑中浓度会急剧下降。为了维持有效治疗水平,15~20 min 后可重复给药,也可在静脉注射后应用地西泮静脉滴注。


具体用法:安定 100 mg+5% 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500 mL,以 40 mL/h 速度滴入。

有文献指出:地西泮注射液可不稀释直接缓慢静脉注射,因用量较少,速度不易控制,可将原药液稀释后注射 [2]。


用注射用水、0.9% 盐水或 5% 葡萄糖稀释后均可产生混浊,但不影响疗效。但原药液无需加入输液瓶的小壶作为静脉滴注,这样难以达到迅速止惊的效果。


提醒:也有专家认为,地西泮稀释后是否会影响疗效尚缺乏科学依据。若极特殊情况下需要采用静脉滴注,建议以葡萄糖注射液为稀释溶媒,注意配伍混合技巧,把地西泮注射液以细流缓缓加入同方向旋转的稀释溶媒中。



问题 5

地西泮怎样使用才安全?


1. 注射速度过快可导致呼吸暂停、低血压、心动过缓或心跳停止。


2. 孕妇、妊娠期妇女、新生儿禁用,儿童禁止肌内注射。


3. 聚氯乙烯(PVC)输液器材对地西泮有吸附作用,故尽量不采用 PVC 注射器及塑料器。所有溶液都应新鲜配制,同时配伍和输注过程中注意观察溶液澄清度,采用非 PVC 管材的精密过滤输液器。



阅读推荐:

我在核磁上,看到了脑出血的一生…...

面神经麻痹静脉使用地塞米松是否合理?
脑梗死患者症状加重了,怎么办?


编辑 | 王妍 陈珂楠

投稿及合作 | chenkn@dxy.cn
题图来源| shutterstock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 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

2. 吴沪生. 安定针剂怎样使用才安全.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6):429.

3. 张红雨,肖丽英. 安定注射液与 3 种输液配伍的探讨. 广东药学,2003,3(3):49-50.

4. 尤黎明等主编.《内科护理学》(第 4 版)P105.

5. 陈新谦等主编.《新编药物学》(第 17 版)P269.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丁香园 App,逛论坛,看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