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遗 | 竹造新编

梁安琪 中国服饰
2024-08-30


即便工业化机械生产早已代替了手工作坊成为时尚行业的主流选择,但近些年,“非遗”的浪潮重新涌起,时尚界对这些文明瑰宝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故《中国服饰》2024年度开启全新“看见非遗美”专题,希望为行业及社会提供关于中国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启发,引发这个时代关于东方美学的情感共鸣。当这些有着千百年历史、历经数代薪火相传的非遗被拂去时光的尘埃,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即使斗转星移,也依旧意趣盎然。当现代服装与传统非遗碰撞出火花,功能与美学的融合就具有了创新意义。在本年度专题中,我们转换设计语言,重新审视时尚的可能性。

竹,秀逸有神韵,潇洒且挺拔,象征着清高有节的谦谦君子,是中华民族感物喻志的代表之一。苏东坡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曾写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因其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气质,竹自古以来便被中国人民喜爱和赏识。除了极具文化和美学价值,竹还因材质坚韧和富有弹性等特点,能够使人们在生活中对竹制品进行开发和利用,正如我国竹类专家熊文愈在诗中所言:“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编织连结

中国作为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世界上使用竹制品最早的国家,对于竹的探索也历久弥新。同时,竹编技艺可以很好地体现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天人合一”所强调的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文化内涵。无论是生活中寻常可见的竹席、簸箕、背篓,还是花纹精致细节传神的竹编艺术品,千百年来的历代民间手工艺者破竹取篾,以一双巧手编织出无数独具匠心的竹编作品。

考古发现,我们祖先使用竹制器物的历史可追溯至河姆渡时期;殷商时期,竹藤的编织纹样开始丰富起来,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出现;战国时期,编织技法已经非常发达,目前出土的楚国竹编器物包括竹席、竹帘、竹扇、竹篓等近百余件;明代中期,竹编的用途被进一步扩大,编织技法越来越精巧。竹编与漆器等工艺相结合,制作出首饰盒、画盒等竹编工艺品。 

传统竹编工艺通常有8道工序,分别是锯竹、卷节、剖竹、刮青、劈篾、劈丝、编织和三防处理。其中,编织是竹编工艺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主要可分为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编织出形态迥异、姿态万千的竹编制品和工艺品。若想要配以其他色彩,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并在2008年正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追美求新

随着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非遗手工艺正在席卷时尚舞台,其历史底蕴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在现代服装作品中凸显出其内在文化价值和外在艺术价值,也让时装美学更加多元。

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已经从竹编肌理中感触到一种排列重叠的韵律之美,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这种初始审美意识具有浓厚民族审美特征,制作的竹编用品具有造型对称、色彩质朴、肌理均匀等美学因素。这种美不是刻意追求的纯形式美,而是一种朴实无华民间生活之美。

在现代,竹编更是被中国服装设计师广泛使用,Feng Chen Wang、生活在左、劲霸男装、瑞希RAXXY等品牌均推出过带有竹编元素的服装作品。竹编的工艺、材质、编织造型等元素成为设计师们丰富而又独特的灵感源泉,曾经用以泛舟水上的蓑衣和斗笠变成了T台上有趣的单品。用竹材料编织成的线性肌理形态清晰、井然有序,具有均衡中又富有节奏、韵律的美感。

竹编元素如何在服装作品中被分解、重构、创新并合理运用,元素与设计方法之间是否统一、和谐,大众对于这种美与文化双重融合的形式是否接受,成为竹编这种非遗手工艺能否成功传承并重获新生的重要考量因素。

纵观如今我国以竹编为设计元素的现代服装作品,其以独特的造型语言和表现形式,带给观众崭新的视觉体验与冲击,既有纵横交错的繁复精致,又多了几分质朴意蕴。

融入“竹魂”

给传统理念或手工艺赋予契合现代美学的外衣,是来自福建福清的设计师王逢陈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而这个设计亮点在其个人同名品牌Feng Chen Wang中有着更为具体的表达。在Feng Chen Wang2020年春夏系列,王逢陈将大家带到了她的故乡——福建,让她的作品与故乡、祖母以及伴随她成长的中国非遗手工艺重新建立了联系。

“当我来到伦敦上学时,我以为终于摆脱了老旧传统的束缚,但到现在我才意识到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其实是Feng Chen Wang的基石,故乡更是我一直以来的创作源泉。”王逢陈感慨万分。中国非遗手工艺被巧妙地融入Feng Chen Wang2020年春夏系列的设计中。竹编是这次系列的一个重要元素,其源于王逢陈儿时的记忆:家住福建海边的她,从小便看着外婆用竹篓去港口装着渔获带回家,王逢陈与母亲也都掌握着一些竹编工艺。

带有仿竹编元素的卫衣、淡蓝色仿竹编装饰半裙等都展现了非遗竹编工艺的创新性应用,在平面的布料上形成凹凸、起伏、虚实的浮雕般艺术效果,增添了服装的层次感。整个系列在静谧的竹藤色、蓝色和活力亮眼的荧光色之间擦出了新旧交融的火花。

为了将非遗手工艺与现代时装相结合,王逢陈带领团队来到江南地区的村庄寻找竹编手工匠人一起合作,而这样耗时耗力的走访也终不负众望。在进一步的接触和挖掘中,王逢陈了解到传统的手工竹编工艺正在面临着断代的窘境,年轻一代因为无法从中收获确切的经济收益大多不愿去学习,借助这一系列的订单,她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竹编工艺传承下去。

“我不认为把非遗展品放在博物馆里展示出来,或者仅仅做几件衣服出来就是传承了非遗手工艺。FENG CHEN WANG将服装订单给到手工艺人的时候,他们的孩子以及身边的年轻人都会被吸引来,共同合作完成,这样传统工艺才能得以延续下去,我也才能真正地给非遗手工艺人们一些实际的帮助和支持。当我看到那些年事已高的老人又可以拿着竹子去创作的时候,真的很开心。”王逢陈说。

与王逢陈一样,“生活在左”品牌的创始人林栖也将自己的家乡,号称“中国百工之乡”的东阳作为自己设计灵感的切入点,向大家展示非遗手工艺的精美与珍贵,从而呼吁手工艺的回归与传统文化的回归。在2022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林栖为观众带来了一场以“全家福”为名的大秀,携东阳非遗竹编、竹根雕、蓝印花布等惊艳亮相。

来自东阳竹编传承人蔡红光、卢孝强创作的竹编包、竹编香囊等作品走上国际舞台, 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蔡红光介绍说,东阳竹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殷商时期起,至今已传世千年。东阳竹编以立体竹编为主要特色,经过胎膜为造型塑形,进而将毛竹、水竹劈成头发丝的细度,俗称 “劈篾”,其中包括卷节、开经、劈丝拉丝、抽丝等步骤,然后才能到编织的阶段。跟其他竹编技法相比,东阳竹编会将藤编、藤绕等技法都融入编织过程中,所呈现的效果非常具有人文气息。

在生活在左的秀场上,蔡红光手工编织的“茶篓包”俏皮可爱,与石青色底刺绣团花的对襟大褂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和了石青色的厚重感,使得原本庄重肃穆的服饰变得充满青春活力。“在许多人眼里,传统竹编是和簸箕、鱼篓、菜篮子等生活日用品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生活在左所展示出的作品让观众惊叹,原来竹编作品可以不仅是普通用具,还能做出前卫时尚的服装和配饰。”蔡红光表示。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当代设计更加需要彰显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并汲取国际时尚元素,不断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标识的共通性作品。据了解,大秀过后,与秀场模特同款的茶篓包迅速售罄,蔡红光的竹编工作室也收到不少预订订单,非遗手工艺就这样得以传播与传承。

探索创意设计转化路径已成为激活非遗手工艺的重要方法,但如何将世代相传的非遗技艺延续与活化?劲霸男装有其独到的方式。在2023年9月,以“茄克·龙的传人”为主题的2023年劲霸男装茄克品类专场秀成功举办,共展示了99款服装。部分秀款作品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渠县刘氏竹编)代表性传承人刘嘉峰亲手编制,以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渠县刘氏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江手工编制的配饰加以点缀。

立足于竹编的经纬脉络与衣服纹理的相似性,刘嘉峰用红色和黄褐色的竹篾,将纹样编制在衣服上,纵横的纹理既是“骨架”,又成为服装上的花纹。挺括的板型与镂空的视觉效果、竹编的硬挺和柔韧完美呈现出刚柔并济的平衡,再一次实现了服装和非遗手工艺的匠心融合。

在劲霸男装CEO(首席执行官)兼创意总监洪伯明看来,竹子坚韧挺拔的力量和劲霸男装四十多年来坚持用心做好茄克的品牌精神高度契合,他说:“竹所代表的独立顽强、虚怀若谷的精神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和传承,继续感染当代中国人。”

高品质的服装外加能够最大程度地彰显东方文化美学底蕴,是劲霸男装自品牌建立之初就始终坚持的方向。近年来,从非遗中不断汲取中国文化神韵与智慧,也让劲霸男装更具民族品牌魄力与艺术生命力。

竹编,传统而质朴的手工艺。它的魅力结晶自先辈的文明,自传统农耕的生活方式,经一代代手工艺人不断实践总结并传承至今。在当前时尚语境中,越来越多的青年服装设计师通过志趣化的形制和编织语言,使竹编衍生、创造出新的生存方式。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竹编工艺的“经纬交错”之美,使其闪耀着民族之光,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

          《中国服饰》                      2月刊扫码购买
精彩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服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