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仲华 | 黄梅古文化遗址游螺墩

本编委 蕲黄文学 2022-12-28

▲李正阳题

本平台将于2022年6月出版文集。请在“黄梅文史哲”“鄂东文史哲”(含被屏蔽的公众号“黄梅文史哲”)上发表过文章的作者与小编联系,以便定稿!👉鄂东文史哲文集(卷一)·序

游螺墩位于黄梅县太白湖畔的大河镇黄桥村,处黄桥河口湖湾处,距黄湾半里许。是屹立于太白湖中的一座小山,状如青螺,以地形特征取名。顺治十七年《黄梅县志》彊域篇:西南之山游螺墩,状如覆釜,毎於雨暗雾蒙时,望若浮于湖中,邑赠君黄见溪墓在焉。


古人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来到游螺墩,必生山水之情怀,故多有吟唱。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广袤的湖面烟波浩淼,碧绿的湖水宛如翡翠。站在游螺墩上,但见黄桥、於庄、马林咀、黄湾等村落枕山面水,临湖而居,一个山环即有一个水面,一个水面即有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即有一座小桥,步步是景,村村如画。


很早之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黄梅古文化遗址考记载:1983年国家文物普查队在游螺墩采有陶片、鼎足、鬲足等,红陶、夾沙泥质,饰有绳纹、方格纹等物品,根据文物推断,属新石器时代遗物,被国家命名为游螺墩古文化遗址。

古版木刻游螺墩处地形图

游螺墩之美,美在青螺戏水。每有雨雾,群山若隐若现,雨幕像轻纱一般笼罩湖上,状如青螺的游螺墩,浮于湖中,似青螺戏水,在粼粼波光中又似一颗闪烁的珍珠,整个构成一个烟雨朦胧的画面。


游螺墩之美,美在渔舟晚唱。每当傍晚,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船随波载着收获归家,渔舟唱晚歌声四起。清同治元年进士梅雨田有《竹枝词》咏游螺墩:


游螺墩畔月初圆,短棹渔歌唱九天。
密网下湖新馔美,银鱼霜落味增鲜。


还有一位黄梅诗人在游螺墩看到渔舟满载归航,亦赋诗曰:


风吹湖水荡,鹤舞白云飞。
叶茂连天碧,莲红映日辉。
露寒芦荻瘦,浪急鳜鱼肥。
夕照歌声起,渔舟满载归。


游螺墩之美,美在其神奇的传说。相传游螺墩座落无定所,满湖到处游荡,太阳落山时在湖滨边,星月夜深时荡漾到湖中心。上半夜在湖东,下半夜就游到湖西。今日在湖南,明天又游荡到湖北,很是神异。一位游方的风水高人,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这里是螺蛳地,是龙王帐下虾兵蟹将中的青螺游到这里成山,所以游动是必然。他探到游螺墩的螺蛳眼即风水正穴,随手拿起一根撑船的竹篙子,让人插入螺蛳眼处,不一会儿竹篙子就长出了绿竹叶子,篙子也由黄皮变青皮了,证明这里确有活风水。

游螺墩之美,美在其神奇传说的延续。游螺墩本是游动的,现在却永远停留在黄桥村傍,得力于县志上所载的邑赠君黄见溪墓。据说黄见溪在风水师发现螺蛳眼之前,早就相中了游螺墩。临终前他嘱子孙,葬他于游螺墩插撑船竹篙子的地方。墓基深达数丈至湖底,铺设的是青石板,填埋有大量的生石灰。自此,游螺墩再也不游,成了黄姓的祖坟山。“愚公移山山神惧,精卫填海龙王惊”。与寓言中的故事相比,“见溪葬此游螺停”仿佛离我们更近,惊叹其以人力留神山的神奇。


游螺墩之名,也因黄见溪后人功成名就,更被传得神乎其神。黄见溪生于明嘉靖年间,歿于万历年间,诰封奉直大夫。自其墓葬游螺墩后,儿孙辈均功成名就。其子黄若云,万历癸已授四川合江令,后改新宁,捐俸赈饥,全活甚众,以循良吏课绩。

其孙黄景恒,明庠生,是明末清初战乱时期黄梅著名义士,清顺治黄梅县志主要编修人员之一,顺治、乾隆和光绪《黄梅县志》均有黄景恒的业绩记载。其曾孙黄利通前清进士,官贺县知县、吏部主事、工部主事,是黄梅历史名人。玄孙黄之骐,举人,以诗古文名噪一时,行世年六十岁,以明经中式乾隆元年,赐中书舍人。子侄皆以诗文继其家声,梅人称黄家桥黄氏云。来孙黄有福,雍正元年举人。一家六代人均名列史志中,乡里都说是黄见溪葬在游螺墩风水有功也。


清河道总督陈鹏年在修王程一统志时,看志内舆图载黄梅山川,自破额莲峰外,有舒城,游螺山,在太白湖中。黄利通见而指之说:游螺墩上葬的就是他高祖黄见溪之墓。陈鹏年叹曰“古山灵水秀,定产慧业。五祖戒师一梦,何须远托眉山也”。看,陈鹏年也认为黄见溪子孙后代人才辈出,也与他墓葬山灵水秀的游螺墩有关吧。

作者简介

黄仲华,黄梅县大河镇黄桥村人,律师,现客居广东中山市。

【链接】在黄梅隔离

黄梅农民变律师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顾问:周慧  刘光天主编:李滨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汶柱、石阳艳、龙静、朱文霞、何国彩、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柳景钢、桂林枫、桂文林、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蒋国雄、蔡群执行副主编:龙静  柳景‍钢

联络部(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汶柱、石阳艳、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桂林枫、桂文林、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蔡群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