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仲华 | 粤东才子与黄梅有缘

本编委 蕲黄文学 2022-12-28

▲李正阳题

张维屏(1780-1859年),字子树,号南山,晚名珠海老渔,广东省番禺人(今属广州市)。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已过不惑之年的张维屏再试京闱,终于进士及第,殿试二甲。

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诗论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乾隆秀才、嘉庆举人、道光进士、咸丰老渔”是张维屏生前所刻的一方印章。这十六个字,浓缩了其将近八十载的人生轨迹。

张维屏曾鄂东为官,与鄂东人民结下了桑梓之情。道光二年(1822),43岁的张维屏四度会试终成进士,即外派湖北黄梅县任知县,后又任广济县知县。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清正廉洁,不与流俗合污的宦绩,在鄂东地区传为佳话。他的家乡广州市纪委监委、广州大学历史系编《广州历史人物张维屏廉洁事略》,作为反腐倡廉的一份教材。

一、张维屏在黄梅,尽心民事,舍命救灾。

初到黄梅上任这一年,恰逢江水暴涨溃堤,田园淹没,灾民流离失所,张维屏心忧如焚,为抗洪救灾日夜奔走。其时其景张维屏写有两首诗以纪之,其一是积雨江涨赴堤督民防险即事有述:

三面环江水,江高逼岸低。

千人培尺土,万户仗孤堤。

伐木新椿急,鸣钲众力齐。

心劳身转健,中夜立塗泥。


其二是《黄梅大水行》:

东去连鄱湖,西来通蜀江。

邑当吴楚交,其南即浔阳。

由春以及夏,恒雨无时旸。

始虑损禾稼,未料伤堤防。

何期雨不止,江涨非寻常。

冲泥怄奔赴,寢食不暇遑。

卷资集畚筑,那复愁穷囊。

千夫共邪许,众力相扶匡。

岂知尽人力,未兊回天殃。

一决数千尺,顷刻成汪洋。

……

张维屏在诗中充分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张维屏不但慷慨捐资救灾,还不畏艰难险阻,亲自乘上一条小船,前往查看灾情,将干粮散发给受难灾民,慰问当地民众。有一次查灾近半夜,夜黑星无光,水流湍急,小舟被冲溜,危急万分,幸亏有一棵大树没于水而枝干散于水面,当小舟掠过大树时,舟上的人急忙用力紧紧拉住树枝,小舟才不致覆没。岸上百姓见状,急忙把绳子抛到舟上,张维屏与随从人员拉着绳子,小舟渐渐靠岸,才得以脱险。事后,有民谣唱道:犯急湍,官救民,神救官。神救官当然是迷信说法,但从中可以看出灾民对这位勤政爱民“救民于水”的县老爷的无比感激和爱戴。

张维屏是清朝著名诗人,在黄梅写了不少好诗。从光绪五年黄梅县志所载他的几首诗中,可以体现他始终坚持以百姓福祉为依归,对百姓疾苦抱以深切的同情,如:

县斋夜坐

吏散堂逾静,摊书对一灯。

微名惭邑案,孤影类龛僧。

我信催科拙,胥惟舞弊能。

官途多始觉,步步履春冰。


县斋夜坐,孤影似僧,他在深思发赈时,如何严禁胥吏侵呑之策,尽心民事,实惠及民。

五祖山

达摩从西来,心法本一灯。

五叶分两支,北秀而南能。

我闻大满师,夙棍转孩婴。

隔世受衣钵,入门钟自鸣。

至今五祖山,法云护层层。

兹来福禅林,不问磐若经。

不谈风幡仪,不讲大小乘。

但求佛施力,宝筏济众生。

善哉菩提心,谁忘桑梓情。

原注:时水患。

他上《五祖山》不是求菩萨保佑他升官发财,保佑他一家老小安康,而是不问磐若经,不讲大小乘。但求佛施力,宝筏济众生。其菩提心,桑梓情,尽现诗中。

黄梅县光绪丙子县志,不是将其列入职官登载,而是列入名宦立传,也说明历史记录是公正的。志载:张维屏癸未署梅事,值大水溃堤,维屏操小舟遍询疾苦,以闻大吏,勘灾仪赈,悉如所请,发赈时,禁胥吏侵渔,悉心厘清户口,实惠及民。

“红豆寄人千里远,黄梅留我一春忙。”张维屏钟情于黄梅山水,多有诗咏。距县署不足里许的东禅寺,鲍参军墓,俊逸亭都留下了他的赞叹与诗爱。现录二首如下:


黄梅春感

去年此日过吴阊,短簿池边共泛觞。

红豆寄人千里远,黄梅留我一春忙。

衝途迎送身如叶,豪气消磨鬓有霜。

却上孤亭怀俊逸,草痕诗爱满斜阳。


由东禅寺过鲍参军墓

芜城赋笔迴超群,六代才华付暮云。

行到东禅禅寺望,春山一碧护孤坟。

二、张维屏在广济,深恶腐败,愤而辞官。

1824年,张维屏受命调任湖北广济县知县(今湖北武穴市)。广济县乃长江中游的重要漕运港口,每年漕粮收入颇丰。所谓“漕粮”属于古代田赋的一种,是地方办公经费的重要来源。清代中叶,漕运贪腐盛行,朝廷虽然对税收有明文规定,但实际上默许地方官吏采取“浮收勒折”(即采用强迫手段额外收取)的方式进行征收。因此,收漕粮就被当成了一条为官者心照不宣的“生财之道”,大小官员往往官官相护从中渔利、乃至运船的兵丁、差役,也相互勾结、层层索取。

面对收漕粮这样一桩有利可图的“肥差”,张维屏却表现得非常抗拒。在他看来,“不浮收,则漕费无所出,浮收则理不直,理不直则气不伸,吾宁弃官以伸气。”尽管朝廷多次催缴,他依然拒绝浮收漕粮,同时称病请辞(参见陈澧《张南山先生墓碑铭》)。不仅如此,张维屏还在《收漕辞》一诗中,对假借收漕粮的名义讹索盘剥、中饱私囊的不良吏胥进行了猛烈抨击。

张维屏身为漕运大埠的知县,却不愿多收漕粮,这在当时被世人视为咄咄怪事。但时任直隶总督的蒋攸铦却赞赏其恤民如子、清廉无私的高尚品行。蒋攸铦有言:“夫救灾人所难,而南山处之井然;收漕人所乐,而南山辞之决然”。
三、著书立说,有缘与黄利通神交

在张维屏为官期间,他的爱民护民是出了名的。后来,张维屏先后出任襄阳府同知,江西泰和县知县,吉安府通判以及南康府知府等职。十年的宦海沉浸,让他产生"一官无补苍生,不如归去"的念头,最终还是因为无法忍受,又改变不了黑暗腐败的官场而隐退,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辞官归里,隐居“听松园”村居,闭户著述。现录其言志诗三首:

自爱村居少送迎,渔樵结伴好埋名。

溪山独对有书味,鱼鸟相亲无世情。

弟子已为大宗匠,知交忽作小门生。

钜公索寄新梨枣,愧我蹉跎续未成。


村行得句

几重烟树路湾环,几曲清溪几点山。

看是寻常小村落,有人天上忆田间。


独吟

身退爱适意,意行成独吟。

乌喧知市散。人静觉秋深。

枫岸自堆锦,菊篱初绽金。

眼前真景物,诗料不须寻。


张维屏不光是个好官,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诗论家。张维屏在嘉庆、道光年间以诗著称,是"粤东三子"之一。张维屏著有《国朝诗人征略》《张南山全集》《听松庐诗话》等著述十余种,诗作二千余首。其诗名远播海外,给后人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学遗产。
《国朝诗人征略》是张维屏在嘉庆、道光年间所著的大型诗话汇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分《初编》)和《二编》两编。《初编》六十卷,《二编》六十四卷。他在编写《国朝诗人征略》过程中,对黄梅籍诗人黄利通高度评价,也许是他俩的遭遇相似,也许是他俩见解一致,也许是一份黄梅情缘吧。张维屏在《国朝诗人征略》中,曾经提炼出黄利通许多优美的诗文佳句,包括:“自从堕地名为累,刚说图闲梦已虚”,摆脱金钱和官职的诱惑。他写道读黄利通文,“不禁潸然涕泗之交集也”。(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卷十七黄利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版)

张维屏咸丰九年(1859)九月十八日(10月13日)病逝,临终留下时人争传之绝笔两首:

其一

烟云过眼总成空,留得心精纸墨中。

书未刻完人已逝,八旬回首惜匆匆。

其二

偶堕尘寰八十年,飘然归去在罗天。

松溪花棣常游处,或者诗魂系画船。


今广州罗岗罗峰寺内,尚存有张维屏撰写的对联:“行云流水见真性,明月清风故人来”。这副对联无疑是对他最好的诠释。

作者简介

黄仲华,黄梅县大河镇黄桥村人,律师,现客居广东中山市。

【链接】游老祖 结佛缘

黄梅农民变律师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顾问:周慧  刘光天主编:李滨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汶柱、石阳艳、龙静、朱文霞、何国彩、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柳景钢、桂林枫、桂文林、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蒋国雄、蔡群执行副主编:龙静  柳景‍钢

联络部(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汶柱、石阳艳、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桂林枫、桂文林、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蔡群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