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仲华 | 对黄梅某现象之随感

本编委 蕲黄文学 2022-12-28
▲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您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我们几位文友在一起议论说:在广场上跳舞的大妈大叔,在诗社里写诗的退休老干,是当前活跃在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主力军。他们一动一静,交相辉映,正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有人笑称一些经常有诗作发表的一些老干部,是“刚下演讲台,又上赛诗台”。说今日黄梅县“诗词之乡”,好似当年小靳庄,称时下的古体诗词为老干体诗。这些话有对诗坛“老干群体”的调侃之意,也流露出人们对诗坛上官气的反感情绪。作为读者,我是一个疏于律韵的外行,写下自称“自由体”诗评(九则),就教于诸君。


我不属“老干”,但也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我认为吟诗填词是“天赋人权”,不是高知的专利,不需持专利证书,也不要诗人资格证。一些有此爱好的老人退休后,含饴弄孙之余,以写诗修身养性,是极正当且风雅的事情,他们中也不乏佳作。对此,理应得到尊重与鼓励,大可不必冷嘲热讽,或多方贬损。

一、
前生未卜此生痴,白发盈尺学作诗。
破帽年年吹不去,只缘风雅不逢时。

二、
从师学艺喜遨游,弄笔非为稻黍谋。
翰海泛舟寻乐趣,吟诗作对度春秋。

三、
一道清泉下翠微,小桥流水浪花飞。
吟诗作对会知己,胜过唐皇伴贵妃。

四、
良师益友贵相知,日日骚坛论作诗。
耳赤面红无恶意,三天不见又相思。


我不是诗人,不会写诗,但我有一些写诗的朋友,也算是他们的忠实读者吧。当我从公众传媒中阅读到的今人古体诗中,很少能看到唐诗宋词的影子,明显感觉到能公开发表的诗,写贺喜奉承的居多,形成了一种趋向:1、内容的歌德化,2、写作的程式化,3、情感的空洞化,4、风格的官气化。

代表着一种老百姓不喜欢的学风、诗风,甚至是“人风”。这些标语口号式的“诗”,多为应景之作,除了歌功颂德,就是说教连篇,不如去听一次领导讲话,更直接明了。看似贴近了现实,实际远离了诗词本质。我之所以不喜欢,不愿与这些同龄诗人为伍,就在于这些。


五、
作诗贵在表真情,无病呻吟语不惊。
假使诗成无警句,虽然万首也虚名。

六、
人生在世几春秋,何必强为名利求。
饮酒赋诗山水乐,谪仙为伍几风流。

七、
信手拈来不费功,移花接木有人同。
张冠李戴无痕迹,入典求名捷径通。

八、
平仄揣摩扮斯文,为求立意黯伤神。
寻章摘句三更过,落笔才知乱舞琴。

九、
一梦方醒一梦酣,名疆利锁美人关。
来生欲把神仙做,无奈今生少得闲。


我喜爱古诗词的厚重,我喜欢自由诗的灵巧,我期待用心培植自己真情、委婉、雅致的诗词新苗。

作者简介

黄仲华,黄梅县大河镇黄桥村人,律师,现客居广东中山市。

【链接】红颜知己

我的端午

发刊词

我的初恋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顾问:周慧  刘光天  田宇祥主编:李滨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汶柱、石阳艳、朱文霞、何国彩、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桂文林、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蒋国雄、蔡群执行副主编:龙静  柳景钢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