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该还四祖菩萨一个公道

本编委 蕲黄文学 2022-12-28
▲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您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黄梅四祖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大师的道场,是中国禅宗第一所寺院。它不但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日本、印度、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享有盛誉,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1995年12月,本焕长老重兴大业,历时五载,建成殿堂楼阁200余间,昔日祖庭,重现辉煌。

众所周知,四祖道信大师在隋唐之际,来湖北蕲州黄梅县定居传法,是中国禅宗兴起的重要因缘。道信大师是东山法门的开创者,他开创的东山法门是中国禅宗形成的重要标志。作为双峰山下的原居民,我们从小就是四祖菩萨的信众,有每年三月三吃芥菜粑,纪念四祖菩萨的传统习俗。就连在三年自然灾害那极困难时期,四祖寺三月三物质交流庙会都照开不误。按三基本管制极严的大小队干部,也破例给全体社员放假一天,给所有人去买点什么或卖点什么的自由。老人们说:这是享四祖菩萨的福,可别忘了他老人家啊!
我们发现近二十年来,四祖菩萨在被人欺负中,他亲手开创的东山法门这一重大禅学成果竟公然被人剽窃了。只要打开网络百度一搜,所见到介绍五祖寺及东山法门的文字,大多都是说:东山法门是弘忍禅学思想的总称。所谓东山,是指黄梅县冯茂山,其山在当时县治之东,故名东山。弘忍于此山弘教传法,故称其法为东山法门。有学者认为:道信之后,弘忍传法的冯茂山在双峰山东去不远,故此山又被称为东山,弘忍的禅法也因此而被称为东山法门。也有学者认为:东山法门虽然建于弘忍之手,因为五祖受法于四祖,东山法门的建立同道信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东山法门的思想体系应是由道信、弘忍共同构建而成。在接下来的历届“黄梅禅宗文化高峰论坛”中,这些观点屡见不鲜,至今仍是十分流行。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坚持:四祖道信是“东山法门”的直接缔造者,而不是依托弟子的成就被“追认”的创始人。
我在阅读唐朝有关文献中,发现有上述这样认识的,都是受某种误导、误解或误会所致。事实上,四祖道信传法的道场曾被称为“东山寺”,该“东山寺”不是五祖圆寂的冯茂山“东山寺”,而是四祖和五祖共居的“双峰山东山寺”。明确指出四祖在黄梅的道场是“双峰山东山寺”的,是唐人的《传法宝记并序》,其所列举的传法世系为:东魏嵩山少林寺释菩提达摩、北齐嵩山少林寺释惠可、隋皖公山释僧璨、唐双峰山东山寺释道信、唐双峰山东山寺释弘忍、唐嵩山少林寺释法如、唐当阳玉泉寺释神秀。
这一传法世系代表了北宗对禅宗法脉传承的认识,对五祖以后的传承关系,可大胆存疑。但对其所明示的祖师与道场的时空对应关系,则是可信的。这篇序言明白指出,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道场为“双峰山东山寺”。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神秀传》对“双峰山东山寺”及“东山法门”的得名,亦记载非常明白、具体:僧神秀,姓李氏,汴州尉氏人,少遍览经史,隋末出家为僧。后遇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僧弘忍,以坐禅为业,乃叹伏日,此真吾师也,便往事弘忍。达摩传慧可、慧可尝断其左臂以求其法。慧可传璨、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姓周氏,黄梅人,初弘忍与道信并住东山寺,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在神秀传记中其师弘忍不是以五祖法号相称,而是以薪州双峰山东山寺僧弘忍的名号写于神秀传的,可见双峰山东山寺绝非空穴来风。
由唐净觉集于景龙二年(708)《楞伽师资记》说:“则天大圣皇后,问神秀禅师曰:所传之法,谁家宗旨?答曰:禀蕲州东山法门。问:依何典诰?答曰: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中国近代著名佛教思想家印顺法师在《中国禅宗史》中对道信禅师的禅法总结为:戒禅合一、《楞伽》与《般若》合一、念佛与成佛合一。道信禅师教大家“但念般若”,开设种种方便法门,目的就是让大家进入“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真正修道的开始,所传的一切禅法都是为修行而服务的。神秀回则天皇后所答: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经典,也正是道信禅师的禅法。
记述则天大圣皇后,问神秀禅师的楞伽师资记,又名《楞伽师资血脉记》,该书是站在北宗立场所撰述之初期禅宗传承史,记述楞伽经八代相承传持之经过。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学,忠实地继承了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东山法门,丝毫没有变化,所以当年弘忍禅师曾赞叹道:“东山之法,尽在秀矣”。
神秀答则天大圣皇后的蕲州东山法门之蕲州东山,即《旧唐书·神秀传》中蕲州双峰山之东山,不是五祖圆寂的冯茂山之东山寺。其蕲州东山法门,即《旧唐书·神秀传》中弘忍与道信并住的东山寺时所创立的东山法门。其回答东山法门依何典诰?所答即是印顺法师在《中国禅宗史》中对道信禅师的禅法总结的典诰。

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有两个最重大的禅学理论成果,一个是“东山法门”,一个是《六祖坛经》。“东山法门”是中国禅学创立的标志,起源于四祖道信,完成于五祖弘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契嵩撰)有可大师者,三传而至黄梅,会中高僧七百,惟负舂居士,一偈传衣为六代祖。南遁十余年,一旦以非旛动之机,触开印中正眼。居士由是祝发登坛,应跋陀罗悬记,开东山法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的开东山法门,就是起源于四祖,完善于五祖的东山法门,而不是局限于位居冯茂山的东山五祖寺之法门。
《宋高僧传·神秀传》说:“忍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门为东山法门”。而唐人李知非在为净觉一本名为《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书所撰的《略序》中,更直接了当地说,“蕲州东山道信禅师,远近咸称东山法门”。
唐人心目中的“东山”为何变成了后人记忆中的“西山”?这正是历史记忆演变的奇妙之处。事实上,一座山被称作“西山”或“东山”,都是以一定的参照物为标志的。而最常见的参照物往往是政治中心所在地区,如县城或府治。此时黄梅县名、县域、县治地点变动频繁,少有以县城方位给山川定名的。
隋唐时的县治先是在长江边的蔡山附近,后在大别山下大河白花坂,该两处县治都在四祖所居双峰山正南方,不会以在县城东西而称东山或西山。因隋开皇十七年改新蔡县为黄梅县,以当时县治北黄梅山得名黄梅。在隋唐人的心目中,道信所选择的双峰山在上一级行政区蕲州之东境的黄梅县之黄梅山,因而称为“蕲州东山”,而其道场称为“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就很自然。黄梅现在的县城所在地,直到元初1312年才确定下来, 即所谓“元初移于今治”,自此后黄梅山川则以县城为参照物,有东南西北山之分,如顺治县志载:东北之山,二十五里曰东山,一曰冯茂山,即五祖大满禅师道场,五十里曰龙坪山,七十里曰南山、北山。正西二十里曰大河铺山,三十里曰西山,一曰破额山,即四祖大医禅师道场。四十里曰黄梅山。
自此后,“双峰山”“破额山”就被习称为“西山”,人们似乎忘记了在道信的时代,双峰山曾被称为“东山”,道信在双峰山所建立的传法道场叫“东山寺”,也就不再叫了。可以这样表述,唐宋以前的东山是蕲州东山,实指四祖所居之山。元明清所称东山是黄梅东山,实指五祖寺所在之山。
非常巧合的是,五祖弘忍在冯茂山所建道场,在县城改迁后二十年的元文宗时(1331年),将建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东山上的五祖寺,御赐为“东山五祖寺”。就这样,“东山法门”立基的“东山寺,在制度、现实和大众记忆的合力中,从双峰山移植到冯茂山就显得自然。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冯茂山东山寺逐渐成为“东山法门”的“地标”。

禅宗四祖道信,在中国禅宗史上,是值得重视的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曾说:“中国的禅宗,无不出自黄梅。”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土六代祖师中,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并分别在黄梅的西山和东山建四祖寺和五祖寺,聚徒大弘禅法,农禅并重,自给自足,完成了中国禅宗的初创期,使得中国禅宗得以正式确立。这也算是佛教界权威人士说了一句公道话,肯定了四祖道信是东山法门的创始人。
除前文所述外,关于道信大师的传记,还有《续高僧传·道信传》《楞伽师资记·道信传》《传法宝记·道信传》《景德传灯录·道信传》《祖堂集·道信传》等,可以作为我们了解道信大师生平的资料。近代禅宗史学家也普遍认为道信禅师是中国禅宗和东山法门的实际创始人。否定四祖道信的问题主要出现在近二十余年,所以,我们应该振臂一呼,还四祖菩萨一个公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