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起来说说黄梅

蕲黄文学 2022-12-28

▲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您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网友交流群(原“鄂东网友交流群”被封)

都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说的是湖北人的厉害。现在出门,还有一句话是,不怕九头鸟,就怕黄梅佬。黄梅人的精明强悍由此可见一斑。不过外界所传,却说的是黄梅人的狡诈。这实在是谬误。 


黄梅有近百万人。从北至南,从语言上很好区分。以黄梅孔垄为界,孔龙镇往北称为上乡。上乡话跟下乡话的重要区别是尾音重声调高。而南部为下乡,下乡语音平淡。从分路镇再往南,乡音又近吴音,较为婉转。近武穴的几个村庄则说着广济话。除了广济话稍微难懂一点,黄梅话都很平实,通俗易懂。黄梅戏就是以黄梅话为基础的戏种。 


黄梅人其实就像黄梅话一样平实。唯有平实,所以文人辈出。
总的来说,大多数黄梅人还是比较朴实的。毕竟大多数都是衣食平民,居家过日子才是正经。 

黄梅人以精明著称。2008年轰动全国的巨骗王老六,一个小木匠骗过两省政府大官,十六亿的巨资创造了骗子的神话纪录(详见:👉黄梅木匠诈骗政府17亿)。黄梅人的精明由此可见一斑。但王木匠毕竟不是黄梅的代表,若真是黄梅的代表,那黄梅就只能改称骗子之乡了。


黄梅人聪明。黄梅县每年向国家重点大学(中南科技大学以上的大学)输送的人才在两百多个(非官方统计数字),其中北大清华大学每年在五个左右。这一方面体现的是黄梅的应试教育质量的确不一般,另一方面就是体现黄梅学子的聪明。


不仅如此,在黄梅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黄梅的戏曲(黄梅本土戏不只是黄梅戏,有很多曲目曲调如黄梅小调,黄梅采子,黄梅大鼓等等),黄梅的挑花,黄梅的工艺等等,这些有些是黄梅人祖传下来的,有些却是自己的创新。比如孔龙的卢登桥创造的棉花工艺画,以棉绒为材料,辅以麦杆等制作的工艺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造了工艺市场神话,可谓中国工艺时代的先驱。卢登桥本人也曾经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同志的接见。

高中毕业时曾经见过的另一个工艺品专家也是孔龙的,也是卢姓,读书不多,但作品真的极具艺术价值。还有我小时候经常跟村里的老人一起到茶馆听鼓书。那些评书艺人虽然比不上单田方那样的大家,但一板一眼的黄梅调听来尤其让人过瘾,那时候的茶馆真的每天高朋满座,热闹非凡。那些艺人肚子里的故事真的犹如长江水滚滚不断,尽管他们都没很高的文化学历。


黄梅人的聪明还在于黄梅有很多的民间艺人,这些艺人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他们继承和发扬了黄梅史上各项技艺的精巧。几乎每一个乡村都有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拿出手的水平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我读书的时候,村里常行走一个黄瞎子,他拉的二泉映月真的是如歌如泣,让人忍不住的流泪。我现在工作的地方,一个六十岁的老人在三十年前,他的绣品就挂在中南海展厅,现在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出不少新活。 


其次,黄梅人的精明在于精。
这种精有两种一种是鬼精鬼精。人算计人,那叫鬼精,非常不好意思,外界理解黄梅人就是这样的精。不能说这种人黄梅没有,实在说,还真不少。在政界,人们都说黄梅的官难当,一是告状的人多,二是关系复杂。

在商界,不少人被黄梅人骗得家破人亡,不少人被黄梅人害得人财两空。其实究其然,这些现象不唯黄梅有之,全国皆有,只不过能骗到王老六这种境界的着实不多,官场上的事,不说大家也知,用一句话来总结,叫天下乌鸦一般黑。

真正的黄梅人其实十分好客,讲义气,纯善。大家试想想,若黄梅人人都喜欢算计人,邻里勾心斗角,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地方谁住,只有因为善的存在,才给恶的生长空间。纯善执着,这是黄梅人的第二种精。现在黄梅人在外面,要么别人不用,用起来总是能给人想象不到收获。


现在黄梅人做到大公司高级职位的就有好几个,在政界,商界,学术界的高屋领域,都能看到黄梅人的身影。黄梅人在外面见义勇为的也相当多,在各级党报上都能看到这样的报道。只是如今人们看问题,总是喜欢戴着有色眼镜,所以把黄梅人的鬼精当作典型,变成了黄梅形象,这是非常不客观的。


要知道,黄梅是佛教的主要发源地,史上有名的佛教人物很多都是从黄梅走出去的,四祖五祖六祖神秀等等。到如今,黄梅的寺庙成了黄梅的一种独特风景,说明黄梅的大多数人还是人心向善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