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访千年古寺 寻佛法禅源

本编委 蕲黄文学 2022-12-28

▲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您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网友交流群(原“鄂东网友交流群”被封)

访千年古寺,寻佛法禅源

----兼论东晋时传入黄梅的佛教

 
“大江生明月,东山何绵延。黄梅两祖庭,中华禅宗传。”赵朴初先生的这首诗,精准地道出了黄梅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禅宗六大祖师中,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均在黄梅修行并传承衣钵。因此有“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之说。

其实,早在东晋时期,就有五六位比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更早来到黄梅传法建寺的大德高僧。他们在中国佛教史上,都享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东晋咸和年间,支遁来黄梅建蔡山江心寺。晋元帝时期,慧远到黄梅创建张湖柘林寺。慧远的佛友朗公禅师,自段窑渡江建资福寺于杨家穴、过龙感湖建庆源寺於东观、至石人脚建莲花庵、至马鞍山建黄荆庵、最后建东永福寺。东晋太和年间,印度千岁宝掌和尚来黄梅紫云山,创建老祖寺。梁武帝时,印度高僧达摩和菩提流支从印度来中国南方,后渡长江北上,途经黄梅古长安驿青莲庵传法,菩提流支晚年来黄梅多云山董家城创建“菩提寺”、后卓锡于广福寺。
佛教起源于印度,东汉时传入中国,东晋时期(317—420)传入黄梅。在中国佛教史上,魏晋时期是中国佛教的建设期,三藏经典的译入、义理的阐释、修行方法的发扬等,均已初具规模。在佛教传入黄梅时,由本土大德慧远、支遁、朗公三位,及从印度来的宝掌、流支、达摩三位高僧等,先后在黄梅建寺、招徒、传法。
僧俗两众自觉或不自觉地多以中国本土思想来理解和推广外来佛教。经过这样的过程,佛教在黄梅不仅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与印度佛教不同的中国化佛教,套用现代语可称之为“中国特色的佛教”、“黄梅特色的佛教”,为禅宗在黄梅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植了土壤条件。让我们沿着先贤们走过的路径,重访千年古寺,探寻佛法禅源吧。一、支遁禅师建蔡山江心寺

支遁(约313年~366年),本姓关,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时人评:“支遁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数百年以来,绍明大乘佛法,令真理不绝,唯此一人而已。”

晋哀帝时应诏进京,支遁到京师后住东安寺,宣讲《道行波若经》,朝野士庶、僧侣居士莫不悦服。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支遁生前的著述结集为十卷,至今盛行于世。他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创立了般若学即色义,成为当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
支遁是一位典型的具有清谈家条件,杂揉老释的僧人,他对于清谈家最为宗奉的典籍《庄子》有独到的见释。对于《庄子》的《逍遥游》篇尤能独抒己见,曾为当时名士王羲之等所欣赏。
东晋咸和年间(326- -334),高僧支遁为访名山,作佛场,来黄梅蔡山,建江心寺和摘星楼。因蔡山在江中,寺在山中,而得江心寺名。唐贞观八年由尉迟恭督修的“江心古寺”正殿的大梁上,曾书有"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尉迟恭敬修"的字迹。支遁亲手于寺前栽植白梅一株,把平阳孤峰装点得如同仙境。后来寺宇毁于兵火,唯白梅越1600余年。古梅高约一丈五尺,因白蚁侵蚀和岁月沧桑,于1968年枯断。后蔸又发新枝,枝繁叶茂。据考,全国现存白梅古树只有三棵半,蔡山“晋梅”属一棵,为梅中寿星,为我国最古老梅树,堪称国宝,称为蔡山晋梅。
“晋梅”每逢冬春傲雪盛开梅花两次,故又称“二度梅”,是稀世珍宝。如今千年古梅、青春焕发、花繁叶茂,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慕名前来观赏。摘星楼位于蔡山之巅,其楼古色古香、凌空飞云。唐代诗人李白往来庐山,曾船泊蔡山,为江心古寺题书,并泼墨于石上,现有泼墨石居梅树岩下,供游客欣赏。

顺治《黄梅县志》蔡山寺条目载:邑西南江畔,古名江心寺。山石有李白《夜宿江心寺》诗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光绪《黄梅县志》载有前清进士,吏部主事黄利通《蔡山寺募田记》曰:荻州如带,麦田若绣,有山突起其间,蔡山古江心寺遣址存焉。支公之所驻锡,李太白、曾子固所登临而吟啸,亦天地奥区也等语。更有诗仙李白留下的“夜宿江心寺”的千古名篇,堪称中华文化奇葩。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佳句,如南宋诗人柴望宋亡之后,经过江心寺,感慨今昔,遂作诗在此:寺北金焦彻夜开,一山却似小蓬莱。
塔分两岸波中影,潮长三门石上苔。
遗老为言前日事,上皇曾渡此江来。
中流滚滚英雄泪,输与高僧入定回。

宋朝包恢有写江心寺古诗:
心无倚着绝沉浮,力破回澜岿独留。
远过金山推碧玉,屹如砥柱立中流。
木犹桂在月中植,人似身来镜里游。
况是清秋方净练,真成银汉着孤舟。


二、慧远到黄梅创建柘林寺。

《高僧传》云:惠远大师(公元334——416年),俗姓贾,法名释惠远,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历史上著名高僧之一,净土宗的开山祖师。他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悟彻真谛,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入庐山住东林寺,领众修道。曾与刘遗民等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结社,称“白莲社”,后来净土宗又称“莲宗”,成佛教一代领袖。

慧远大师适逢佛教中国化进程的重要时期,他对佛教在中国,尤其在中国南方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乘佛教思想的研究、净土思想的确立,都和他有着直接的关系。慧远大师勤于笔耕,写下了很多令后人叹为观止的思想著作。同时,他也身体力行,致力于寺院建设,为佛教的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


乾隆《黄梅县志》载:“柘林寺,远公所建。初建寺于港北,属张家湖。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敕赐护国寺。后迁港南,属黄连镇,改称柘林寺。”如今从黄梅至小池方向,沿105国道南下,至陶河路口向东徐行,到徐密村就到了柘林寺。寺不算高,却曾住过高僧;庙不为大,和尚却很大。柘林寺辉煌时期,有三栋四十八间殿堂庙宇。香火旺盛,朝拜香客络绎不绝。风调雨顺时节,五月端阳赛龙舟,柘林寺出龙船两只,满船青壮僧人,奋力参赛,踊跃争先,是难得一景。

《晋书》载:“慧远住庐山东林寺时,与陶渊明为友,曾相偕渡江到黄梅”。当时大儒陶渊明、道界领袖陆修静与慧远,堪称儒释道三家高人,常聚虎溪。慧远尝送此二人,与语相契,不觉过之。李白在《别东林寺僧》一诗中就写道: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黄梅汉时初名寻阳,陶渊明隐居黄梅舒城山,与庐山东林寺慧远近在呎尺,慧远在东林寺期间,到黄梅建寺十分可信。建寺时间,极有可能是慧远在庐山弘法前后。有诗赞曰:

秀水山青又一天,连名结社乐蹁跹。
地盘龙势分庐宇,江吼龟声拥寺前。
蒲座开函风满径,花池洗钵石流泉。
至今遗址依然在,可并虎溪三笑传。

慧远对佛教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有所发挥,使佛教和政治进一步结合起来,推动了佛教的发展。慧远不仅精研佛学,而且兼通经学和玄学,一身兼儒、佛、玄三家。他认为儒、佛、玄三家作为统治思想来讲,立场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主张“内外之道,可合而明”,企图以佛学为主,以儒玄为辅,达到会之有宗,百家同致的目的。

远公作为一代佛教领袖,十分注重僧格的尊严,云:“出家者,能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故能拯溺俗于沉流,拔幽根于重劫,远通三乘之津,广开人天之路。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王之恭而不失其敬也。”
远公志逾丹石,不畏权势,心量广大,惟道是从,保持着崇高的僧格形象。一代宗师当年威严博学、大德高风,成为南北僧尼的楷模,普遍尊崇。使佛学得以在江南广泛流传,庐山成为与长安逍遥园南北呼应的佛教中心。

在般若学上,慧远提出“法性论”,禅定见佛,教化社会,纯洁人心。慧远的“三报论”,是中国佛教因果理论的基石,为人们道德修养自觉,起到化世导俗及精神慰藉作用。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求同存异,得到当时王者的遵循。中外僧俗,可谓望风遥仰。由于远公的德望,当时的东林寺成为南方佛教的中心。天竺僧侣,望风遥仰,“东向稽首,献心庐岳”。庐山东林寺与长安逍遥园鸠摩罗什译场,作为南北二大佛教中心,遥相呼应。


三、朗公禅师在黄梅创建了五座寺庵。

《黄梅县志》载:“朗公祖师,晋长安左氏子,剃度於潭州招提寺,与远公(即东林寺净土宗初祖慧远禅师)为兄弟,遍游参学,至梅求卓锡地,遍历数处未善。过马鞍山,遇土人祈雨,乃插芦於山麓小阜,云:‘花开即雨’后果然。故至今有‘望花冲’即土人望芦花处也。其趺坐处为‘郎公坦’,最后住锡於东永福寺,塔在寺中。”

《晋书》载:“佛教净土宗创始人,东晋高僧慧远,在住持庐山东林寺时与陶渊明为友,曾渡江到黄梅建柘林寺。慧远佛友朗公,在遍游讲学中,曾插芦于马鞍山,后人建寺名芦泉古刹,又名黄荆庵,卓锡于东永福寺。”

朗公禅师博学多才,精通儒家经典,与慧远结为兄弟。他四处游讲佛学,既讲儒家的孔孟之道,又讲道家的清静无为,还讲释家的因果报应,是一个典型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经慧远大师介绍,他来到浔阳江畔,渡过長江,在段窑码头上岸,建资福寺于杨家穴、过龙感湖建庆源寺於东观、至石人脚建莲花庵、至马鞍山建黄荆庵、最后建东永福寺。朗公禅师首创的资福寺,在今小池段窑,背依湖泽,面向长江,与庐山隔江相望。《光绪县志》有《重建资福寺记》载:师所建资福寺,在荒郊寂寞之乡,址隶於黄梅,沿浔阳而下北望三十里。
相传巽沙门朗公自匡庐江时所居处也。由资福而庆源、而芦泉、而永福,皆朗公遣迹。后湖的香客源源不断地来资福寺烧香朝拜,朗公也常乘船过湖讲学。一天朗公渡过湖泊,上岸登东观山。这东观山不仅地处要冲,而且风景秀丽:野客题诗记胜游,好山好水一囊收。
峰峦隔岸孤青远,杨柳沿堤万绿稠。
短芷修蒲香细细,落霞孤鹜影悠悠。
醉来笑指匡君室,何日骑云到上头。

他见此心中非常爱恋此山,遂起建寺之意。因此他离开了资福寺,就在这东观山上倚山观水修建起一座佛殿,由于寺殿建在源湖边,便取名为“庆源寺”。如今国务院在庆源寺东麓的湖边立了一块界碑,分别镌刻有“湖北”、“安徽”等字样,人们倚靠在界碑旁,观赏湖中美景,一脚踩安徽土地,一脚踏湖北境内,给人一种“一脚跨二省地界,两眼观四季美景”的奇妙感觉!有今诗人龙行天下拜谒庆源寺触景而得句:
孤山独庙向湖边,遥望匡庐接九天。
夜泊东吴商贾客,日迎鄂皖打鱼船。
结庵资福留陈迹,讲学东观建庆源。
暮鼓声声催野渡,晨钟阵阵唤炊烟。

朗公自从来到东观山修建庆源寺后,经常到独山一带讲学。朗公在独山镇又觅新址,在东仓村南山山麓建莲花庵。莲花庵距鄂皖两省交界的界子墩千米之遥,左临沪蓉高速公路,右依姣莲古寨,背靠南山玉椅,面观宿松龙湖,真乃风水宝地。古寺始建于东晋末期,是为朗公祖师亲手所建的讲经、说法的道场,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据《县志》载:“朗公祖师自段窑渡江建资福寺於杨家穴;过感湖建庆源寺於东观;至石人脚建莲花庵;至马鞍山建黄荆庵,最后建东永福寺……”《县志》又载:“莲花庵在独山镇,旧有千圣龙王寄祀於此。”千圣龙王俗姓干,初为石人脚高氏佣工。他外出做活时,晴天持蓑笠往田里去,不一会果然下雨;雨时弃蓑笠而往,不一会果晴。
后来他倚靠在大树旁坐化。人们将大树截断,依其坐化时身材的长短来雕刻神像祀之。从此,东仓就有千圣龙王之说。如遇天旱,抬像求雨辄应,起初将神像祀于高宅,后来请到莲花庵寄祀。千圣龙王墓至今保存完好,位于莲花庵东侧高冲之龙王山。

有一天朗公祖师来到马鞍山下,时值大旱之际,塘堰干涸,禾苗焦黄,眼看颗粒无收,想必有许多人逃荒要饭,流离失所。有一老者遇见朗公,老者道:“我地今年大旱,田禾干枯,人畜吃水都要从湖中挑回,如果老天爷再不下雨,我们难以活命。我看师父有仙人之相,想必佛法高深,倘能求佛降雨普救苍生,乃是我们百姓之福。”

说罢他跪在朗公面前拜了又拜,朗公连忙上前将老者扶起说:“施主不必如此大礼,贫僧刚才在湖边掐一芦苇,已在囊中,现在我将此芦苇插在马鞍山上,只要等芦苇开花,此地必降大雨!”说罢就从囊中取出芦苇,用劲将芦苇插在这又干又硬的黄土之中。老者看罢又惊又喜,半信半疑地向朗公致谢。朗公说:“施主耐心等待,芦花开放之时必降大雨,切记!切记!”说罢拂袖而去。


这位老者立即回去告诉众人。许多人都感到惊奇,一个个来到马鞍山上看和尚所插的芦苇。可是这枝没根的芦苇,不但没有被如火的太阳晒死,反而茎叶茂盛,很快地含苞待放。一天芦花终于开了!这天天空突变,乌云密布,雷声隆隆,顿时大雨倾盆。
人们在大雨中手舞足蹈,有的祈祷苍天保佑,有的感谢朗公,口中念道:“活菩萨转世,活菩萨转世……”为了纪念朗公植芦而降雨,人们就在马鞍山上建一庙宇,名曰“芦泉古刹”。庙的左边在朗公插芦的地方开掘一口井,井水清凉,长年不涸。老者所居的村庄,从此改名为“望花冲”,而今尚存。清康熈甲戌进士、吏部主事黄利通“题芦泉古刹”诗曰:
佛来亦竭山川力,欲放芦花故故迟。
尚有寒云解召客,更有晴鸟唤题诗。
尘消官路长林外,烟渡残桥晚照时。
清罄一声云影净,春风消息几人知?
又:催人春兴到珠林,曲曲溪山绝点尘。
雨后园蔬僧暴富,望中村树佛为邻。
烟飞无可分空色,茶坐何当论主宾。
为嘱沙弥看夕照,芦花莫等后来人。
石乔年诗:插芦从此结禅关,古跡相传大业间。
几度溪桥寻白社,数声钟罄出青山。
地邻东郭莲初种,水绕西流鹤复还。
偶过支公为再宿,竹房同听雨潺湲。

自从朗公禅师在马鞍山降雨之后,便名闻州县,百姓们称朗公为“活佛”。但是他并不愿把马鞍山选为自己的卓锡之地,又遍历数处最后选定到马尾山的北麓,才落下根来,在那里建寺修行,卓锡永驻。因为寺庙在后来县城东五里之遥的马尾山脚下,称为“东永福寺”。清康熈甲戌进士、吏部主事黄利通有过东永福寺组诗曰:
竿火山门久寂寥,残碑无处认前朝。
石横幽径生苔变,雨过穷岩长蕨苗。
田叟问人城里事,衲僧送客寺前桥。
云溪宛转星峰拱,曾见香花雨碧霄。
又:霁色城南夕露干,好风飘拂不惊寒。
天描竹树千村影,佛赠云山一日看。
菜甲逢僧方溉釜,田庚留客劝加餐。
归来藉早斜阳下,谁道山阴兴已阑。
又:郭外风和眼一明,茆房历落午烟横。
再来人是何年遇,初到山逢此日晴。
蹑屐行沾芳草绿,解衣坐对白云生。
远公未办渊明酒,不醉田家亦不情。
又:河畔云流去却回,凭高四望意欲哉。
三面佳山开白社,一声梵鼓落苍苔。
当年丈室人何在,落日寒林鸟自来。
宰相十年谁领取,免劳耆者拨炉灰。
又:点点轻烟度午风,野花香绕路西东。
未烦捱尘酬支遁,但要哈诗付已公。
古岸横斜残涨后,远峰明灭乱云中。
僧家煮茗田家酒,世事茫茫道不同。

四、印度千岁宝掌紫云山创建老祖寺。

印度高僧宝掌禅师来到中国的时候是东汉末年,比达摩祖师还早三百多年来到中国。东晋太和年间(公元366~370年),宝掌禅师到黄梅县紫云山下,见此处双峰并立,紫烟缭绕,遂赴卓锡,结茅成庵建老祖寺,在此修行。老祖寺的传奇故事正是从宝掌禅师开启的,他的一生都充满了神秘色彩,涵盖了佛教在中国的初传、发展、成熟三个历史时期。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半部中国佛教史。

《顺治县志》载:千岁宝掌和尚:宝掌,中印人也,周威烈之十有二年示生,生时右手握拳不展,父母惟之曰:此儿生有圣德,其从佛乘中来耶?以谒佛陀精舍,遂展拳礼佛,故以宝掌称焉。策锡黄梅,居双峰,遂成丛社。后又过庐山、抵白下、邂逅达摩、又访观音大士于南海,复返双峰。最后移锡江浦,寂于会稽之云门,享年一千二百岁,故号千岁宝掌。宝掌去后,阐其化于紫云者,有道悟、静川、道安、香林等。明黄梅知县戴中游老寺赋诗:紫云峰顶紫云头,碧落云开放又收。
万丈清泉腾碧涧,一轮红日讓金裘。
远观东西三千里,近看西南数十州。
好景此时观不尽,天生有分再来游。

黄利通寿紫云山僧:
老僧千岁旧禅源,茗椀檀炉只晏然。
树底霞流占紫气,峰头露濯长青莲。
晴岩喷雪景中色,火洞留云刦外天。
试问古梅询甲子,花开不记是何年。

黄利通咏老祖寺诗:
偏是僧庐春画永,古梅晓发胜桃夭,
岩泉岀谷惊风雨,檐雀乘云度碧霄。
路口松屯无失伍,津头石队自成桥。
此山名盖支那地,老祖禅源未觉遙。

《顺治黄梅县志》又载:老寺,附龙峻寺、上寺、中寺。千岁宝掌建寺于多云山,沪去县四十里,当四五祖阐化之际,而宝掌年高,故称老寺。道悟初来,居龙竣之墟,建龙竣寺。道悟又自龙竣寺迁双峰之南,建上寺,静川又建中寺,上中二寺废。


《乾隆黄梅县志》载:中寺,静川禅师建,静川亦宝掌后嗣法者,寺久废。黄利通诗宿中寺:向晚投中寺,斋筵破寂寥。竹风烟析缕,泉溜玉分条。经石编僧壁,枯槎渡客桥。再来且一宿,未觉紫云遙。又中寺:竿火深山里,幽林落晚霞,稻田四十亩,竹屋两三家。苔绣青烟缕,泉飞白雪花。再来兴不浅,重唤赵州茶。
老祖寺坐落在黄梅县的紫云山莲花峰下,寺院周围峰高林密,危岩高耸,群峰之间云雾缭绕,更有苍松翠竹,点缀其间,风格秀丽,环境宜人,颇有世外仙境之感,素有“紫云佛国”盛誉。

《黄梅老祖山志·山纪·山》记载:“诸峰环绕如菡萏,故名莲花峰焉。老祖寺就在紫云山莲花峰的簇拥之中。比一般寺庙只见山不见水,更得天独厚。《黄梅老祖山志·山纪·水》记载:“大莲花池,寺前,相距百余武,宽圆度可四五亩。其中四时澄莹。”
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百余武即一百多米。身在仙山仙水中,到处是茂林修竹,绝对称得上天然氧吧。老祖寺山门的门柱上有一副对联:奇峰绕寺莲千瓣,宝镜当门水一池。此联就是老祖寺自然环境的绝妙写照。黄利通归隐后常来祖寺,写下不少老祖寺诗,如:
万山绝险处,千岁旧禅源。
烟受云师引,松依石母蹲。
及阶初见寺,绕径只同门。
瓣瓣莲花拥,诸天似可扪。
原注:僧房近百家,径相通,共一殿门。又:亏殺开山叟,青莲品地尊。
樵歌分鸟路,茗圃占云屯。
明月诸天寂,梵钟万壑奔。
孤松石上立,风雨老乾坤。

紫云霁雪是黄梅古十景之一,紫云山乃老祖寺所在地,在县此35公里处。因紫云山山高风疾,积雪深于别处。雪止天晴,紫云一峰突出,遥望似银屏,耸立天地间,煞是好看,因此得名。释开慧有紫云春雪诗二首:世界翻奇景,红尘变白银。诸仙将玉戏,妙手自回春。又:春至无春景,乾坤尽是银。众峰凝玉色,不夜月常横。
据说黄梅地理特点“有山皆北向,无水不西流”。凡水向西流的地方都非常主贵,紫云山因宝掌开山建老祖寺而扬名,千岁宝掌的功德、老祖寺的神灵、紫云山的祥云,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天机。

清顺治《黄梅县志》记载,天王道悟重修老祖寺时,缺木少米,得到乌沙龙王报恩后,木料一根接一根从出木池浮现,大米一斛接一斛从出米石涌出。寺成,木、米遂不复出。听说老祖寺内现今还存有唐代出木池、出米石、运米石船等遗迹。如此神奇显灵的地方,怎么能不让人心心念念缠绕不断。一个魂牵梦绕的圣地,心所想之,身必往之。

五、印度高僧菩提流支来黄梅创建“菩提寺”。

菩提流支,北印度人,意译为道希。是大乘瑜伽系佛教学者,于北魏永平元年(508年)经西域来到洛阳,受到魏宣武帝的优礼,提供优越的条件让他从事译经工作。他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法,广流视听。遂挟道宵,征远莅葱左。宣武皇帝,下敕引劳,供拟殷华,处之永宁大寺,四事将给。七百梵僧,敕以留支,为译经之元匠也。菩提流支在密宗法术上,也是独步一时,无人可与抗衡。

据说有一次他曾经诵咒使井水满至井栏,用钵舀水盥洗,被人崇拜为神圣。菩提流支对中国净土宗的形成也有贡献,为创建净土宗奠定了基础。所以佛教史上一般认为昙鸾的净土学说乃是传自菩提流支。
《佛光大辞典》“菩提流支”条记为“天平年间(534-537)师犹在,后不知所终。”原来他因种种原因秘密离开魏都,寻觅静心之所,来到了湖北黄梅。清顺治《黄梅县志》载:“流支禅师,中印度人,梁武帝时与达摩同来,译经藏,于梅地建道场曰菩提。后圆寂于多云山,其塔在焉。”清咸丰进士、邑人梅雨田有诗曰:印度东土初祖从,流支疏塔碧苔封。
多云山上多云蓡,寂寞荒山野寺钟。

多云山位于现县城东北十五里,山顶常有云气,天旱时,人们常以云气为测天雨的象征,故名。古称黄梅十景之一的“多云樵唱”,说的就是这里。多云山上有一古刹名广福寺,三面群山环抱,面对一山谷口,寺前约有一百余亩自东向西倾斜的开扩地,形如燕窝,俗称燕窝地。
菩提流支塔在广福寺东侧100米处,圆顶石拱,两扇合关石门,关闭灵活自如,内空面积约有5个平方米,是一个典型的古代墓塔。根据“临济正宗三十二世天峰真性和尚之塔”碑文中载:“夫多云一山,乃菩提流支自西域来阐教中土,卓锡于此,讲经说法、注译诸经,独传千有余年。”
菩提流支塔证实了东汉末年和南朝梁武帝时,从天竺来到中国的千岁宝掌、达摩三大名僧中的菩提流支,的确曾卓锡黄梅并最后圆寂在多云山广福寺,遗体安葬在石塔中。清康熈甲戌进士、吏部主事黄利通有登多云山诗曰:看山兴到便忘年,踏向深山半是仙。
曲路询人多缩地,炊烟升屋欲扳天。
云中樵唱罡风和,石上丹炉野火燃。
元亮索心无妄语,武陵定不是空传。

又:
一杖真堪当软轮,浮云掩尽万山清。
草深细认桃花径,柯灿刚闻涧水声。
古塚荒烟伤寂寞,隔江青嶂自分明。
此来正在沉酣后,沽酒无劳惠远情。
又:碧岫颇憎僧扰去,白云合导我前来。
龙谭水溅晴天雪,鹿苑钟鸣下界雷。
几处村烟藏竹坞,一林霁色落苍苔。
故人款款催归去,辜负诗狂到一回。

六、青莲庵是达摩过长江后讲禅的第一个寺庙。

达摩东渡,从印度航海到了中国南方,梁武帝不能接受达摩的佛法,达摩便与流支一行渡过长江往北,遇山朝拜,遇寺讲禅,大力弘扬自己的裨宗佛法。现在的太白湖那时是长江主航道,古长安驿薛汊原是长江北边一渡口,是达摩渡过长江后落脚的第一个地方,青莲庵也成了他过长江后讲禅的第一个寺庙。

达摩静坐在这庵前,寂静安谧的旷野,于悠悠莲香中听钟罄之声,如天籁之音,遂赐寺名青莲庵。并诵一偈语:一花一净土,一念一如来,一念心清净,莲花佛前开。旧黄梅县志对达摩到青莲庵有记载,又记支遁梁武帝时与达摩同来,由此可以推断,到过青莲庵的不但有达摩,还有支遁。或许支遁晚年离开京城,终老黄梅,与他第一次过长江北上途经黄梅的印象不无关系。

从东晋时期在黄梅传教建寺的六位大德高僧,有以下四个共同特点。第一,都是读过万卷书的大知识分子,均属于学霸一类,教授一级。第二,都是行过万里路的行者,遍游参学,见多识广,有教化社会,纯洁人心之方便。
第三,都是著名学者,或译经、或著述,都有自已的一套佛学理论,并能自园其说,取得僧俗两界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第四,是他们都主张儒、释、道三教和谐相处,以致为后世统治阶级所取法的“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作为官方哲学奠定了基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