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这座城之二:晋祠流水忆先贤
晋祠全图
晋祠主殿:宋代圣母殿
圣母殿与周柏
太原这座城之二:晋祠流水忆先贤
大唐开元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36年,喜好仗剑远游的诗仙李白来到太原,乘一叶扁舟逆晋水而上,与好友元参军夜游晋祠。眼前是良辰美景,身边有佳人作伴,一生浪漫的李太白或许是历来游览晋祠的文人墨客中最为惬意的一位。十几年后,这一切依然历历在目,倒映着美人倩影的碧水还在眼前荡漾,更唱起舞的罗衣仍旧随风飘动,暮年凄凉的李白感叹着“此时行乐难再遇”,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句。“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这些诗句,至今仍然频频出现的各种介绍晋祠的文章中。
让李白垂爱的晋阳已随历史的烽烟化为黄土,但在占尽晋阳之胜的晋祠里,我们依然能够追寻到他当年的足迹。“剪桐封弟”的美丽故事缔造了辉煌灿烂的泱泱晋国,也为我们留下了唐叔虞祠——也就是今天的晋祠。苍苍郁郁的周柏,永锡难老的晋水,今天的你我与昨日的李白面对的是相似的景物,不同的只是笑语嘤嘤的圣母殿和轻盈奇巧的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
水镜台
“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晋祠水镜台寂静的戏台不再演古唱今,当年无论是闲庭信步的高欢、高洋,还是来去匆匆的范仲淹、欧阳修,无论是为民祈雨的于谦,还是考古探幽的梁思成、林徽因,以及祷于祠下的李渊和题写贞观宝翰的李世民,他们留在晋祠的故事使得水镜台上演出过的任何一出戏剧都要为之逊色。
在圣母殿、水镜台伟岸的身影之下,文昌宫里的七贤祠常常被游离于视线之外。七贤祠供奉着与晋祠有过交集的七位历史人物,雍正进士杨二酉在《晋水七贤祠碑记》中写道,“七贤者,虽生不同时,居不同地,而大节鸿文,丰功伟烈,赫然在耳目之前,足为晋水光也。”
这七位与晋祠结缘,让当地乡绅学子们引以为荣的贤士分别是豫让、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于谦和王琼。
文昌宫前,贯穿晋祠的智伯渠里晋水悠悠。春秋末年,智伯讨伐赵襄子,修明渠引晋水以灌晋阳。虽然这场晋国正卿之间的争霸战最终以赵襄子反败为胜而告终,但智伯渠之名却一直沿用下来。2500年前的那个清晨,智伯渠畔,赤桥之下,孤独的豫让,以矢志为主公复仇的决绝迸放出生命中最耀眼的光辉,以一次失败的行刺极其悲壮的演绎了“士为知已者死”的人生信条。
智伯渠
难老泉
一千多年后,七贤之中曾被并指为“朋党”的两位文豪先后在庆历三年和庆历四年来到晋祠,他们是奉使河东的欧阳修与陕西四路宣抚使范仲淹。两人盘桓虽短却分别留下了一首诗作,尤其令人称道的是范文正公的《咏晋祠水》,力透纸背的济世忧民之情,丝毫不逊于两年之后的传世名篇《岳阳楼记》。
公元1430年,三十三岁的于谦被任命为山西巡抚,十九年间他踏遍山西各地,政绩卓著,不仅赢得了万民拥戴,也感动着上天,一年旱情严重,于谦星夜启程,亲赴晋祠为民祈雨,竟然甘霖普降。“愿将一掬灵祠水,散作甘霖遍九州。”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于谦的两首诗作中印证这个传奇故事。
七贤之中,其实有一位并没有来过晋祠,他就是白居易。白居易之所以能够位列七贤,一方面是因为他祖籍太原,被称为太原白公,晋源士绅对他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更重要的是,他也为晋祠留下了一首至今仍在传诵的诗作。
王琼是七贤之中唯一的晋源本地人,做为明朝重臣,他先后出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任用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是其重要历史功绩。晋祠之于王琼,一度成为抚平政治创伤的休养所,晋祠中的晋溪书院、太原王氏宗堂,前身就是王琼当年的私家花园。王琼病逝以后,嘉靖皇帝下诏为他修建专祠,位置就在圣母殿与水母楼的西侧,祠前矗立着两株枝繁叶茂的银杏树,相传是他生前亲手所植。
圣母殿前的宋代木雕
其实,对于晋祠而言,影响更大的却是七贤之外的另外两对父子。
对于晋祠的最早文字记载,首见于1500年前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对于晋祠进行大规模营建,最早的记载则始于高欢、高洋父子。当年,高欢在晋阳建立大丞相府,史称霸府,成为王朝实际的政治首都和军事中心。虽然天龙山上建有避暑行宫,但高欢在闲暇之余光顾最多的,却是晋祠。及至高洋时代,晋祠已成为一处融水光山色和人文古迹于一体的皇家园林。
北齐灭亡40年后,隋朝江山的风雨飘摇之中,太原留守李渊拜倒在叔虞祠下,但他并非因求雨而来,而是为起兵祈祷。在他看来,此时举义无异于当年武王伐纣,而叔虞正是武王之子,求他保佑自然是寓义深刻。几天之后,李渊在太原誓师起兵,由此开创了大唐帝国三百年的基业。
李世民跟随父亲在晋阳居住多年,时人称之为太原公子,他也一直把太原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王业所基,国之根本。”太原起兵二十八年之后,唐太宗驾幸晋阳,为晋祠留下了最为珍贵的文物,树立于贞观宝翰亭内的《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之铭并序》是唐太宗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颇具王羲之风范,全篇四十个“之”字无一雷同,这块中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被誉为仅次于《兰亭序》的艺术瑰宝。《晋祠之铭并序》一方面通过歌颂宗周政治以宣扬李唐王朝的文治武功,另一方面,也答谢了叔虞神灵保佑李氏家族“龙兴太原,实祷祠下,以一戎衣成帝业”的冥冥之功。它既是对当年李渊在晋祠祈祷的还愿之作,又是一篇留给后代的政治教科书。
晋祠公园龙兴晋阳雕塑,李世民与群臣
晋祠唐碑,也就是贞观宝翰
唐太宗手书《晋祠之铭并序》
对于晋祠而言,还有两位人物不得不提,他们就是阎若璩与郭沫若。之所以将不同时代的学者相提并论,是因为他们都认为:晋祠圣母殿主祭神的身份,是唐叔虞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虽然这一说法一度居于主导地位并沿袭多年,但不能否认的是诸多显而易见的缺陷使其难以服众。那么,圣母究竟是谁呢?近年来先后出现了民间俗神、北宋杜太后、北宋刘太后、女娲等等不同的观点,在一时还无法形成定论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包容并蓄,兼而听之。
晋祠圣母殿圣母塑像
圣母殿宋塑侍女像
虽然圣母的身份还存在争议,但却并不影响晋祠做为三晋第一名胜的尊崇地位:它是中国北方园林的代表,历经一千余年的文化传承而始终不曾断裂,它是中国西周宗法制度的唯一实物例证,汉民族传统祭祀文化的集中体现。当你明白了这些,你也就读懂了晋祠的历史价值与文化特色。如果再度光临,你是否会在晋祠的舞榭歌台与如织游客之间,任时光倒转,找寻到李渊、李世民伟岸的背影、范仲淹深沉的叹息、李太白悠闲的步履以及林徽因蓦然回首间的莞尔一笑?
民国时期民众在晋祠留影
牺盟会1937年夏在晋祠难老泉合影,亭下右一为薄一波
太原某剧社人员1937年3月在晋祠周柏前合影
两位中学生1936年在晋祠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