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美国记者镜头下的“小太原”和第二战区司令部
1944年美国记者镜头下的“小太原”和第二战区司令部
哈里森·福尔曼(1904——1978年)是一位美国探险家、飞行员、摄影师、记者和作家,1904年出生在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方语言专业,其反映中国抗战真实情况的作品《红色中国报道》(后译为《北行漫记》)被称为斯诺《西行漫记》的姊妹篇。
1944年,由21人组成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前往陕西、山西参观访问,其中包括哈里森·福尔曼、《时代》周刊记者爱泼斯坦、《纽约时报》记者布鲁克斯、路透社记者武道、《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斯坦因等6名外国记者和9名中国记者。参观团5月17日乘飞机由重庆出发,在西安参观之后,5月26日由陕西宜川东渡黄河,来到山西吉县克难坡。
克难坡,又称克难城,位于山西省吉县西北的黄河岸边,山西省会太原沦陷之后,从1940年到1945年的五年时间里,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与山西省政府驻扎于此,成为山西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原本只有六户人家的小村,被建设为容纳两万余人的山巅小城,人称“小太原”。克难坡原名南村,因为音近“难存”而改名克难城,阎锡山意在强调克服困难,要大家在克难中努力进步,在进步中克服困难,完成抗战复兴的革命大业。阎还给各机关的窑洞起了名字并题了字,如“实干堂”、“乐干堂”、“利干堂”、“合谋堂”、“克难室”、“万能洞”、“种能洞”等。阎锡山曾写有《克难坡感怀》一诗:“一角山城万里心,朝宗九曲孟门深,俯仰天地无终极,愿把烘炉铸古今。”
阎锡山对记者们的到来极为重视,做了充分准备和精心安排,回答了记者们提出的20多个较为重大的问题。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在克难坡参观访问五天之后,于5月31日离开,前往延安继续访问,本文图片,即为哈里森·福尔曼在克难坡访问期间拍摄。
1944年5月26日下午,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从宜川县离开陕西前往山西,由黄河钢索桥过河
壶口黄河铁索桥,一桥飞架黄河天险,沟通晋陕两岸交通。
早在元朝初年,蒙古太师木华黎在灭金战争中即在此处架桥,凿石为窝,树桩拉索,建成上铺木板的铁索桥以渡大军,称为“黄河飞桥”,明末李自成大军即从此桥过河攻占平阳,进取中原。1939年,第二战区在元代架桥旧址上,重新打窝栽桩,用钢丝缆架起一座长240米,宽2米的铁索桥,称“洋桥”或“兵桥”。朱德入晋会唔阎锡山时,注意到了这座桥的战略地位,1947年内战爆发后,为配合延安保卫战,朱德亲自签署命令,派遣小分队奇袭并炸毁了这座桥。
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走进克难坡一新沟,受到第二战区和山西省政府的热烈欢迎
列队参观的人群中,不仅有第二战区的官兵,还有身穿童子军军装的儿童和众多眷属
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开始了为期五天的参观访问,哈里森·福尔曼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照片
1944年在克难坡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时年61岁,已略显苍老
阎锡山在克难坡靠骑毛驴出行,被记者们戏称毛驴将军
阎锡山与哈里森·福尔曼合影
阎锡山与参观团的一名中方人员在交谈,是不是有点象黄渤?
克难坡中景
抗战初期,第二战区司令部和山西省政府一度迁至陕西秋林,但“宁在山西牺牲,不在陕西流亡”一直是许多山西人的愿望和口号,他们最终在1940迁回山西,进驻吉县黄河岸边的克难坡。克难坡一个工兵师历时一年多修建,从选址、设计、命名,阎锡山均全程参与指挥。阎锡山根据自然地形分别将克难坡的几条沟梁命名为:西新沟、一新沟、二新沟、三新沟、四新沟、五新沟,其中一新沟与二新沟为核心区域。克难坡由内外两道城垣保卫,因此又称克难城。
克难坡容纳了二万余人,时至1944年,仍在进行扩建,上图中可以看到正在修建中的大型层叠式石碹窑洞
左侧建筑为洪炉台,右侧建筑为实干堂。洪炉台为阎锡山举行朝会、发号施令的地方,实干堂为会议室。
“洪炉”一词,出自于阎锡山的“洪炉训练”。洪炉系指大的炼铁炉,洪炉训练就是要人们像矿石投入洪炉一样,经过这一番脱胎换骨的冶炼,成为“万能干部”,四年间,先后有两万余人参加了轮训,洪炉台即为集训场所之一。阎锡山为洪炉训练编写了《洪炉歌》:“高山大歌,化日熏风。俯仰天地,何始何终。谋国不豫,人物皆空。克难洪炉,人才是宗。万能干部,陶冶其中。人格气节,革命先锋。精神整体,合作分工。组织领导,决议是从。自动彻底,职务维忠。抗战胜利,复兴成功。”洪炉台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当地村干部擅自拆除。
克难坡核心区,左侧为实干堂,右侧为第二战区“八大处”,远处依次可见赵戴文住处和阎锡山住处
第二战区“八大处”前,即司令部机关:参谋处、机要处、军需处、军务处、粮秣处、服装处、副官处等
身挎驳壳枪的第二战区军人
肩扛冲锋枪的士兵
背景为杨经略祠
杨经略,指金朝隰吉便宜经略使杨贞。蒙古军队攻金,杨经略所筑牛心寨拒守,兵败后夫人、两子一女及婿皆先后殉节,杨贞则跳黄河而亡。阎锡山非常崇尚杨贞的忠烈之举,修缮其墓并新建了杨经略祠,祠前石楹上刻有“时穷节乃见,身陨道不孤”。此外,克难坡还建有昭义祠大厅,亦称忠烈祠,内供抗战忠烈人员牌位,以纪念抗战牺牲将士。两旁厅柱刻有两副对联,一联是:“千秋庙貌光华胄,九曲涛声壮国魂”,另一联是:“百战鼓鼙思壮士,三河袍泽仰英灵”。遗憾的是,在这组照片中未发现忠烈祠。
列队进行中的军人
哈里森·福尔曼对类似于原始人洞穴的窑洞很感兴趣,拍了大量窑洞图片,而克难坡的许多重要建筑如忠烈祠、望河亭、乐干堂、万能洞、克难室等却没有拍摄,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两名拄拐的伤兵,右侧石窑贴着“村无闲人人尽其力”
从背景模糊不清的牌匾来看,后面的小院应该是第二战区的一家工厂
运输汽油桶的士兵们
运输汽车部件的士兵们
第二战区的卡车
修理汽车的汽车兵
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之墓
赵戴文(1867—1943),字次陇,五台东冶人,同盟会员,国民党员,坚定的爱国者,阎锡山的军师和追随者。赵戴文于1936年出任山西省政府主席,1943年12月病逝,死后暂厝于克难坡,抗战胜利死迁葬太原上兰村赵公馆。
克难坡的随行眷属们
边战斗来边生产,手摇纺线机工作中
克难坡窑洞里的军需工厂,织布机正在织布
通过天津生产的机械处理棉花
两名军官正在检查纺出的线和织出的布
从沟底担水的人
通往沟底的小路
洪炉台南崖沟底有一眼泉水,被称为克难神泉,克难坡军队、干部、学生、眷属人数最多时达两万多人,均饮用此水,其旁建有蓄水池及澡塘。
保卫克难坡的碉堡
正在警戒的士兵,手持山西仿制的汤姆逊冲锋机,警戒地点似乎是望河亭以西的黄河山崖上
从望河亭以西的山顶俯瞰黄河
登上望河亭,可见黄河波涛滚滚,壶口烟柱上云霄。望河亭东西两面均有匾,西匾题曰:望河亭。东匾题曰:北天一柱。两边石柱刻有对联一副:“裘带偶登临,看黄流澎湃,直下龙门,走石扬波,淘不尽千古英雄人物;风云莽辽阔,正胡马纵横,欲窥壶口,抽刀断水,暂收复万里破碎山河。
黄河岸边的马粪滩渡口
手持冲锋枪和步枪守卫马粪滩渡口的士兵们
克难坡小学,孩子们正在活动,两名学生在校园门口站岗
正在游戏和列队的孩子们
身穿小军装的孩子们,他们都是在战争环境中成长的军人、干部子女,其中一名孩子胳膊上挽着黑纱
列队行进的孩子们,他们,正是我们艰苦卓绝坚持抗战的动力,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所在!
观看哈里森·福尔曼拍摄的更多照片,请点击阅读原文,或移步太原道网站
附:今日克难坡
克难城入口
实干堂
万能洞
忠烈祠
阎锡山旧居
望河亭
窑洞内部构造
克难坡南崖
南崖下的克难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