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日本《北支》杂志山西特辑珍贵历史图片精选
太原道欢迎赐稿,赐稿邮箱3786689@qq.com
《北支》是日本人创办编辑的一份摄影杂志,1939年6月创刊,由华北交通株式会社主办,日本摄影师加藤新吉担任主编,以对中国华北地区的考察和介绍为主要内容,涉及题材广泛,包括民俗、风土人情、宗教、建筑、教育、医疗等等。
山西做为华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始终是《北支》杂志的关注重点,云冈石窟、五台山、娘子关、大同、太原、临汾、运城、忻县、宁武、同蒲铁路……均出现在了《北支》杂志中。1942年10月,《北支》杂志推出了山西省特辑,全面介绍了山西的地理和风物。
《北支》杂志虽然创办于抗日战争时期,主办者华北交通株式会社也具有日本情况机关背景,但这本杂志的内容还是有可取之处,它如实反映了当时华北地区的状况,尤其对于杂志中的许多人物和建筑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甚至是唯一一次留下影像,对于研究近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太原道精选撷取了《山西特辑》、《云冈石窟专辑》以及其它各期中与山西有关的部分精彩图片奉献给大家选撷取了《山西特辑》、《云冈石窟专辑》以及其它各期中与山西有关的部分精彩图片奉献给大家,希望各位读者能够有所收获。
1942年10月《北支》杂志山西省特辑封面
日寇占领时期的太原鼓楼,仍然是阎锡山离开太原前的旧模样
太原市景,远处高大建筑为鼓楼,近处塔式建筑不焉其详。关于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根据水锅锅分析,拍摄地点应为天地坛、南肖墙一带,也有意见认为是从大东门上拍摄
桥头街,太原传统商业街,因为商业的发展,街道两侧基本都是多层西式建筑。街道上,行人与人力车、畜力车并行,照片右下角可以看到当时的交通标志,一侧写着慢,另一侧写着停。
太原街景,不确定是哪条街道,这条街道两侧全部都是中式传统建筑。
太原首义门街,也就是现在的五一路南段,从城墙上俯拍,城墙堞口也摄入了镜头。因为直通城门,可以看出在当时是一条交通主干道,满载与空载的畜力车络绎不绝。虽然畜力车仍然是当时物流主力运输工具,但照片右上角可以看到汽车公司的招牌,这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刊登于《北支》1939年第12月号。
太原活牛市街,相当于现在解放路的开化寺街至钟楼街路段。活牛市街旧为买卖牛的市场,附近还有因贩羊而得名的羊市街,不过照片上看不到牛市,只有杂货铺和烟袋老店。刊登于《北支》1939年第12月号。
太原第一纺织工场,据水锅锅分析,这张照片很有可能与太原市景那张照片是同一地点的不同视角。刊登于《北支》1939年第12月号。
太原鼓楼另一个视角的照片。刊登于《北支》1939年第12月号。
忻县,高大的阁楼,整洁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民居,单就这和照片而言,当年的忻县,规模虽有差距,但市容市貌并不输于省城啊
忻县,高大的门楼,精美的垂花柱,如此气派的建筑,从招牌与放置的物品来看,似乎只是一家杂货铺。
宁武,高大的城楼尽显破败之相,难寻昔日宁武关与周遇吉之雄风
回复“周遇吉”,阅读将军死战哀宁武——明末山西总兵周遇吉与《别母乱箭》
宁武街景,斑驳的门洞,河刨石铺就的街面,高大的牌坊与门楼,这是民国时期山西北方县城的标准影像
另一张宁武城楼的图片,刊登于《北支》1941年1月号
临汾街景,远处的高大建筑似乎是临汾的某座城门
临汾的石牌坊
临汾瓮城,卧牛城名不虚传,多重半圆型瓮城可以遥想当年的坚不可摧,难怪当年徐向前的临汾攻坚战打得那么艰苦。刊登于《北支》1940年8月号。
临汾街景,拍摄地点应为临汾鼓楼
临汾尧庙,且看当年的广运殿与尧井亭
运城关帝庙
运城关帝庙的蟠龙石柱,顶部可见《神勇》匾一角
运城关帝庙外的石牌坊
运城盐池,从池神庙远望盐池与中条山
运城鼓楼,精美的阁楼建筑,今已不存,只能从万荣的秋风楼、飞云楼遥想当年风采了。刊登于《北支》1941年3月号封面。
蒲州,逝去的风景,曾经的黄河重镇因为黄河水利工程而毁坏,大家还可以去看看残存的几段城墙与城门
蒲州城外的麦田,图中的高大建筑是蒲州鼓楼,如今只有台基尚存。刊登于《北支》1943年6月号。
云冈,云冈石窟一直是日本摄影师的关注重点,《北支》杂志刊登了大量的云冈石窟照片,因篇幅所限,这里只撷取其中几张发布。
云冈石窟11窟外
云冈石窟5窟东壁外
云冈石窟一尊充满笑意的菩萨
大同鼓楼前,这位欢乐的孩子你如今还好吗?刊登于《北支》1940年11月号
大同善化寺的僧人,寺庙虽已破旧,但僧人的举手投足之间尽显虔诚与庄严。刊登于《北支》1940年8月号。
大同女子。刊登于《北支》1940年11月号。
娘子关,是不是与你现在所见的娘子关差别不小?刊登于《北支》1940年9月号。
同蒲铁路,当年沿线居民的重要出行交通方式,车厢上还张贴着政治漫画。刊登于《北支》1940年10月号。
山西制陶场,拍摄地点不详。陶器是过去山西农村普遍使用的器具,《北支》杂志山西省特辑的封面,也是山西的一个制陶场。
窑洞居民。一位老年妇女坐在窑洞中,她的身后,是杂乱放置的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具:各种大小的缸、瓮、坛坛罐罐、篮子、笼屉等等,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器具,即使在今天的山西农村,可依然可以看到。
乡村学堂。过去山西大部分农村民居,尤其是晋北地区,是不设置客厅的,无论自家吃饭、闲聊,还是待客、议事,都在炕上,进门上炕,围着炕桌把腿一盘,炕上就是客厅和餐厅。除此之外,乡村学堂、教会礼拜,也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场景。
乡村童趣。对我而言,这是一幅极其亲切的照片,典型的晋北乡村院落,土坯墙,大门楼,院子里散养啄食的鸡,随意摆放的碾子,围着磨盘嬉戏的孩童,这样的场景,早已深深印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回复“决战太原0”,阅读1948年美国记者镜头下被围困的孤城太原
回复“克难坡”,阅读1944年美国记者镜头下的“小太原”和第二战区司令部
回复“沙畹”,阅读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镜头下的山西
回复“克拉克”,阅读1908年美国克拉克探险队山西老照片的百年沧桑对比
回复“柏石曼”,阅读1908年德国建筑师柏石曼山西老照片的百年沧桑对比
回复“张伯林”,阅读1909年美国地质学家张伯林镜头下的太原古城
回复“索尔比”,阅读剽悍人生:在太原出生成长的英国博物学家索尔比的传奇故事
回复“汾河老照片”,阅读1924年的汾河流域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