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八景,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八景,是中国古代对于某个地区著名景观的传统集合方式,通常都由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八处自然风景和人文名胜来组成,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描绘和千百年的传承,进而演化为这个地区的文化符号和地域标签。
几乎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拥有自己的八景,例如燕京八景、长安八景、羊城八景等等,太原也不例外。需要格外说明的是,在明清之际,当时的太原府城也就是今天的太原市区属于阳曲县,因此当时的称呼是阳曲八景或晋阳八景,后来才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化而改称太原八景。
八景的选择和命名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古人赏景,不仅仅着眼于景致本身,更加注重意境与时令,比如崛围登山,以深秋红叶满山之时赏景最佳;汾水悠悠,以舟辑往来于暮色苍茫之间意境最美;蒙山礼佛,则专挑拂晓圆月之下;天门雄关,因皑皑白雪而更显萧瑟肃杀……
太原八景,是这座城市历史与人文的重要反映和象征,与太原共同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与变革,如今,太原八景可曾安好?它们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呢?
一、崛围红叶
崛围红叶,位列太原八景之首,至今仍是省城最受市民喜爱的名胜之一,尤其是霜重色愈浓的晚秋时节,观赏红叶、登山健身的游客络绎不绝。
█ 太原市民在欣赏崛围红叶,邓寅明拍摄
█ 崛围红叶
崛围山位于太原西北的呼延村一带,山势磋峨高耸,南北两峰隔沟对峙,层林叠嶂,郁郁葱葱。立于崛围之巅极目远眺,龙城一览无遗,汾水波粼闪烁,心胸亦随之开阔。
█ 崛围山七级舍利塔,山巅俯瞰,可见汾河波光粼粼,高楼鳞次栉比
崛围之名从何而来?按照傅山先生的记述,乃是取其地形“屈而成围”之意。为了增加一些文化韵味,做为山西历史上最伟大的学者,傅山先生在屈围二字之前均加上了山字旁。不过,因为围字加山字旁并不是标准汉字,电脑字库里也没有这个字,所以,现在被简化为崛围。让傅山先生意想不到的是,很多晚辈不解其义,将qu围山读成了jue围山,他们说,这分明是崛起的崛嘛,字典里的崛字就没有qu这个读音。莫非这么多人都犯了汉字读半边的错误?其实,地名的特殊读音与其本身蕴含的传承息息相关,遵循当地传统发音是基本原则之一,崛字用于崛围山,正确的发音就是qu,类似的例子在山西还有很多,比如太原武宿(xu)机场、解(hai)州关帝庙、苏三离了洪洞(tong)县等等。
█ 崛山围山青羊庵傅山读书处
█ 崛围山多福寺红叶洞
崛围山南坡藏有古刹多福寺,当年,崛起于晋阳的虎父龙子李克用、李存勖常来这里礼佛焚香,明代晋王将它做为宗室的御用寺院,傅山先生曾在霜红龛里面壁苦读,如今,多福寺以宋代七级舍利砖塔和明代宗教建筑群而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崛围山多福寺,云海星空拍摄
崛围山以红叶著称,一种名为黄栌的灌木植物遍布山间,太原的龙山红叶、北京的香山红叶也都是以黄栌为主要观赏树种。每到深秋,黄栌的树叶由绿转红,色泽艳丽,层林尽染,营造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图景,这也正是崛围山做为太原八景之首而长盛不衰的原因。
二、土堂怪柏
崛围山以北的汾河西岸,坐落着环水背山的古村落土堂村,土堂村里有一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净因寺,太原八景之一的土堂怪柏就隐藏在净因寺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版本的太原八景名单中,没有土堂怪柏而是土堂大佛,但不论是怪柏还是大佛,它们都是土堂村净因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净因寺及院内怪柏,征马拍摄
净因寺之名,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汉代时此地土山崩裂,“山崩佛现”,一座高达十丈的佛像横空出世,信众因而修建了净因寺,以纪念这“净土之因缘”。
█ 静因寺内的佛像,征马拍摄
█ 静因寺内的佛像,转自traverer197311新浪博客
大佛阁是净因寺最主要的建筑,它庇护着身后名为“土堂”的山洞。走入进深二十五米的山洞,就可以看到著名的土堂大佛。土堂大佛区区十米的高度虽然并不突出,但是,常见的佛像有泥塑、石雕、铁铸,而土堂大佛却是罕见的土雕,并且是同类材质中最大的一尊。
█ 土堂大佛,征马拍摄
█ 土堂大佛,转自traverer197311新浪博客
净因寺里的两株古柏虬枝乱舞,长势奇特,因此被称为怪柏,傅山先生在他的画作《土堂怪柏》中,曾留下“土堂怪柏,历历崖巅,殊不怪也”的题辞。遗憾的是,历经千年风霜之后,两株古柏已经先后枯死,为了留存昔日的记忆,园林部门对它们进行了技术固化处理,使之成为一道永恒的风景。
三、烈石寒泉
由土堂村沿汾河上溯,在汾河东岸的兰村东岸,即是太原八景之一的烈石寒泉。位于汾河峡谷出山口的烈石山富含岩熔水,大小泉眼喷涌而出,汇成一池清潭,因为泉水寒澈彻骨,因而谓之寒泉。
█ 烈石寒泉,正修拍摄
烈石寒泉早在北宋即是一方名胜,泉亭下的“灵泉”石刻相传为宋徽宗赵佶御笔,古人还为泉边的神庙留下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楹联。
█ 烈石寒泉边的神庙与楹联,晋阳遗民拍摄
1957年,兰村水厂投产,通过集取地下岩溶水向太原城区提供生活用水。持续三十年的超采最终导致了兰村泉的断流,烈石寒泉,昔日的太原八景之一,最终令人遗憾的成为荒芜的遗迹。近年来,随着地下水源的逐步涵养和汾河公园北延计划的提出,烈石寒泉的恢复与复流或许能够得以实现。
█ 烈石寒泉附近通往窦大夫祠道路,征马拍摄
█ 窦大夫祠,苍海一粟拍摄
█ 窦大夫祠献亭
█ 窦大夫祠献亭藻井,战地黄花拍摄
█ 窦大夫塑像,战地黄花拍摄
烈石寒泉之畔,矗立着窦大夫祠。做为春秋时期晋国大臣,窦大夫曾有开渠利民的德政,后人所以修建专祠来纪念他。窦大夫祠的主要建筑修建于元代,部分还保留着宋、金时代的建筑风格,是太原仅次于晋祠的古建珍品。
四、天门积雪
太原八景之一的天门积雪,位于太原的最北端。
█ 天门积雪
天门者,太原三关之一的天门关是也,因其两侧高山对峙如门而得名。天门关扼守着凌井沟的东关口,凌井沟古称乾烛谷,谷内山崖如削,谷径幽深,曲折蜿蜒三十里,自古就是太原沟通晋西北的战略孔道。因为海拔和地形造就了独特小气侯,使得凌井沟内的积雪长久不化,得以形成了天门积雪这一景观。
█ 康西公路天门关收费站
█ 天门积雪,太原骑游乐拍摄
隋朝建立之后,晋王杨广被任命为并州总管,他在天门关内修建了直通晋西北的栈道,史称杨广道。杨广登基称帝之后的第三次北巡中,就是由晋阳出发从这条驰道北上,率领十万吏卒宫女巡幸宁武天池的汾阳宫。隋代的栈道虽然早已消失,但凌井沟里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当年杨广道的遗迹。
█ 电视剧中的杨广
█ 凌井沟内的杨广道遗迹,太原骑游乐拍摄
█ 穿越凌井沟的康西公路,太原骑游乐拍摄
█ 凌井沟自然保护区风光,太原骑游乐拍摄
█ 凌井沟“至此奇绝”摩崖石刻,作者为顺治元年岚县知县袁声,太原骑游乐拍摄
如今,连接太原西村和静乐康家会的康西公路也是沿着当年杨广道的路径,从天门关进入凌井沟,而凌井沟,已经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六郎庙、小天山、杨家井、马刨泉等自然、人文名胜正等待着游客的慧眼。
五、巽水烟波
所谓巽水,也就是文瀛湖。以文瀛湖为核心的文瀛公园是太原历史最悠久、文化气息最浓厚的公园,它不仅汇集了多处省保、市保文物,而且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 航拍文瀛湖
█ 文瀛湖,龙城孟拍摄
█ 2009年11月13日,百年一遇的大雪过后的文瀛湖,龙城孟拍摄
█ 文瀛湖夜景
█ 文瀛湖状元桥
█ 文瀛湖镇水兽雕像
文瀛湖所在的位置,原本是一片洼地,明朝初年扩建太原府城时圈入城内,周边雨水汇集于此形成一片水泊,民间俗称海子堰。明清之际,海子堰南侧就是举办科举考试的贡院,在它周边产生了一批具有科举背景和文化韵味的地名,学子们在应试备考之余经常游览的海子堰从此被称为文瀛湖,而文瀛湖上的状元桥,则寄寓了腾蛟起凤、金榜题名的愿望和目标。那么,文瀛湖为什么又被称为巽水呢?巽在八卦中代表东南方位,文瀛湖位于太原府城东南,故而又称巽水。
█ 目前所见文瀛湖早最的照片,民国初年书籍中的插图,当时的影萃亭还是茅草顶。本组文瀛湖老照片由水锅锅提供
█ 1935年的文瀛湖影萃亭
█ 民国时期的文瀛湖,远处建筑是自省堂
清朝末年,环绕文瀛湖,陆续修建了劝工陈列所等一些公共建筑,这片绿地园林成为太原最早的公园,时称文瀛公园,而劝工陈列所广场,则成为省城公众集会和街头政治的中心,清末的保矿运动和民国时期的五四运动、反房税、牺盟会成立等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1912年,孙中山先生访问山西,在劝工陈列所接见集会民众并发表演讲,文瀛公园因此改名为中山公园,劝工陈列所则成为孙中山纪念馆。文瀛公园以后又几度更名,日伪时期称为新民公园,日本投降后称为民众公园,建国后先称人民公园,又改称儿童公园。从这座公园名称的变化上,人们可以看到太原近现代史演变的轨迹。
█ 文瀛湖劝业楼,同时也是孙中山纪念馆
█ 文瀛湖的辛亥革命活动旧址文保碑
█ 文瀛湖畔复建的省立一中校门与彭真雕像
█ 从四美园迁建至文瀛湖畔的琉璃塔
2009年,经历五百余年沧桑的文瀛湖整治一新,公园重新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园,恢复了文瀛公园的名称。
六、汾河晚渡
做为山西的母亲河,汾河从太原穿流而过,哺育滋养着这座城市。一条大河波浪宽,汾河两岸是故乡,不仅河东、河西的居民往来频繁,远如吕梁、晋西的商旅也需要前往东岸的省城。尽管早在唐代就已经留下汾河架桥的记载,但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里,汾河两岸的沟通仍然是主要依靠舟楫摆渡。
█ 汾河窦大夫祠段,征马拍摄
虽然太原八景最终形成于清代,不过明代诗人张颐曾留下这样一首诗作: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中流轧轧橹声轻,沙际纷纷雁行起。遥忆横流游幸秋,当时意气谁能俦。楼红萧鼓今何在?红蓼年年下白鸥。这首古诗的名字,就叫《汾河晚渡》。一直非常享受乘坐夜班车归家的感觉,昏黄的灯光下,在其它乘客的窃窃私语中,欣赏着城市的夜景,虽然略感疲惫,但想到家的温暖仍让自己的嘴角泛起一丝微笑。张颐为我们描绘的,正是这样一幅愿景:斜阳西下,平沙落雁,红蓼萋萋,暮归的人群簇拥在渡口,遥看云卷云舒舟楫往来,这一切,都定格为充满温情与诗意的画面。
█ 汾河公园汾河晚渡景点
█ 汾河夜景
汾河晚渡具体在哪里呢?单就太原八景而言,应该是在比较靠北的地段,不过,以汾河两岸的地理和水文条件,汾河晚渡的景致在过去应该是随处可见。上世纪二十年代,第一座汾河公路桥建成,从此,公路交通逐渐取代了船只摆渡,汾河晚渡一度成为历史。2000年,太原汾河公园开放,汾河晚渡做为一个景点出现在南内环桥北侧,渡口标志性的石坊成为许多摄影师的拍摄对象。汾河公园南延段完工之后,跻汾桥南侧修建了游船码头,三艘画舫往来穿梭,汾河晚渡的美丽景象得以重现。
七、双塔凌霄
双塔,是太原的标志,在现代建筑出现之前,它们的高度冠绝太原四百年之久,无愧于凌霄之誉,以至于塔下的寺院也被称为双塔寺,而没有多少人知道它本名永祚寺。
█ 凌霄双塔
与其它地方的双塔大多是孪生兄弟不同,太原双塔年龄相差十余岁,而且,它们的建筑初衷迵然不同:一座是风水塔,另一座是佛塔。
按照堪舆家的解释,太原西北高于东南,“奎星”所处的方位地势较低,所以文运难以兴盛,必须在太原城东南建造一座文峰塔,才能弥补地形上不利于文化发展的不足,兴盛士风,多出读书人。万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99年,太原士绅推举深孚众望的傅霖为首事,集资在太原东南的郝庄兴建了文峰塔,同时依塔修建了一所寺庙。
█ 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双塔
█ 1908年克拉克考察队拍摄的双塔
█ 1909年美国地质学家张伯伦拍摄的双塔
█ 1908年德国建筑学家柏石曼拍摄的双塔寺无梁殿
文峰塔建成九年后,高僧福登受晋王之命扩建寺院,同时在文峰塔西北又新建了一座佛塔,因为万历皇帝的母亲宣文太后出资佐助的缘故,佛塔取名宣文塔。
█ 清朝末年法国军官拉贝里拍摄的双塔
█ 清朝末年正太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拍摄的双塔
█ 1941年日本人绘制的双塔
文峰塔对于太原文化的振兴起了多大作用不得而知,但对于傅家来说,他们的仁德与义举却因此得到回报,傅霖去世五年之后,他的孙子,山西历史上最杰出的学者、思想家傅山先生诞生了。
■ 当年碉堡林立的双塔寺要塞,1948年美国生活杂志记者Jack Birns拍摄
■ 1949年4月22日,枪林弹雨中的双塔寺
■ 战后的宣文佛塔,顾棣拍摄
在太原为数不多的清代老照片中,双塔是出镜率最高的明星,一百年前的法国汉学家沙畹、美国探险家克拉克、德国建筑师恩斯特、美国地质学家张伯林先后为它留下了珍贵影像,这从另一个侧面映证了双塔对于太原的标志作用。
八、蒙山晓月
明清阳曲八景之中其实并没有蒙山晓月,只有西山叠翠,而蒙山晓月,则是太原县八景之一。当年的西山,森林茂密,郁郁葱葱,被称为锦绣岭,也为这座城市赢得了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 西山叠翠
西山做为太原西部山脉的一个泛称,北起汾河峡谷烈石口,南至柳子峪、南峪,绵延百余里,范围实在过于广阔,所以,现在通常把较为抽象的西山叠翠具体化为蒙山晓月。
█ 太原蒙山景区的蒙山晓月碑,尘缘拍摄
太原西山沟谷纵横,自南而北依次有南峪、黄芦峪、柳子峪,马坊峪、明仙峪、风峪、开化峪、冶峪、西峪,史称“西山九峪”。蒙山,位于风峪与开化峪之间,自古就是晋阳西部的兵争要地,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征战于此,西晋并州刺史刘琨在这里大败匈奴国君刘聪。不过,战火与杀戮之于蒙山,不过短短一瞬,晨钟暮鼓青灯古佛却延续千年。
█ 修复前的北齐蒙山大佛
█ 修复后的北齐蒙山大佛
█ 远眺蒙山大佛
█ 蒙山大佛航拍图
早在南北朝时期,蒙山就成为净土宗道场,昙鸾、道绰、善导三位高僧登坛传扬佛法。不过,真正让蒙山声名远播的却并非佛门弟子,而是北齐皇帝高洋,他不仅在蒙山扩建了开化寺,还开凿了高达二百尺的摩崖大佛,也就是现在的蒙山大佛。这尊大佛自诞生之日起便备受青睐,唐太宗、武则天、李克用都先后瞻拜大佛。
█ 蒙山大佛夜景
█ 身披巨型袈裟的蒙山大佛
明清之际,蒙山晓月成为太原县著名景致,拂晓时分,冷月清幽,光华昭昭,此时此刻,呈现出的是一幅充满意境之美的画面。而在元代以后一度湮没于历史云烟之中的蒙山大佛如今已再现世间,又为蒙山晓月了赋予了新意,月夜星空之下,观瞻蒙山大佛,无疑将是一件赏心乐事。
太原八景,今天,它们的风采或浪漫依然,或无复追寻,做为太原人,请不要将它们遗忘,因为它们曾经相伴龙城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