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你唱一段长城谣,寂寞又荒凉

中国网图片中心 太原道 2020-02-09




作家、文化学者余秋雨说:“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了,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一带,凛冽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融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浑厚多了。”

——大同长城亦如是。


与北京地区砖石结构的长城相比,大同境内的长城、烽火台等全部用黄土夯筑,只在靠近城堡的重要地段,承台上才用砖包。山墙一色,浑然一体,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

——在摄影师田相臣的镜头里,大同境内的长城呈现的是一种寂静和荒凉的美,虽然它很残缺,破败的也比较严重,但,这就是历史。


春播种,夏耕耘,秋收获,冬劳做,这里的老百姓就生活在长城边上,与长城世代为邻。












附:摄影师田相臣微访谈


Q:您拍照有多久了?  什么时候开始摄影?  都拍过哪些题材?     


A:我拍照30多年了。

我初次接触照相机是1980年,当时我刚从部队复员,我二姐夫手里有一台红梅牌折叠式120照相机,我经常借来给朋友们拍纪念照.起初也没觉的什么,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兴趣。

1983年,我攒了近三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友谊牌120双镜头照相机,这在当年算是奢侈品了。当时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是海鸥牌的照相机,之所以买友谊牌就是为了省几十块钱。再说也是为了尽快拿到相机,要不然还得攒一个月的钱。相机拿到手后,我高兴得几乎一夜没合眼,第二天就迫不及待的出去拍照。等到晚上回来,用黑布帘堵上窗户准备冲胶卷时才发现忘了装胶卷,闹了个大笑话。

1985年,我拍的一幅片子题目叫《卧龙》,是低角度的拍了一座铁路大桥,在我们市的摄影艺术比赛中获了个一等奖。因此更进一步地激发了我拍照的兴趣,有一段时间几乎到了狂热的地步。这也是我们初学摄影的朋友们的通病,发烧友嘛,我也不例外。我记得那时我的一位好友曾对我说“如果你将来能从事摄影专业那该多好啊”。当时我想天方夜谈。根本不可能。没想到几年后还真的让他说中了。

1987年,大同市群众艺术馆搞首届全市群众摄影艺术展览,我有幸被借调去帮忙。展览结束后被时任艺术馆馆长看上了,想要把我正式调过去。但当时我是在企业工作,群众艺术馆是事业单位,想要调过去是不大容易的。为了证明自己的专业水平,我特意制作了一本个人的摄影专集送给了时任文化局局长(群众艺术馆归文化局管瞎),没想到他非常喜欢,而且还特别赏识我的作品,就这样我被破例的调到了市群众艺术馆,开始了我正式的摄影生涯。

1990年,我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录取到南京师范大学美术摄影干部专修班,师承著名摄影教育家董介人。在两年多的学习中,我几乎每学期都被评为优秀学生。当时学校为奖励优秀学生,专门设立了一个徐悲鸿奖学金。我各种条件都具备了,只有一条他没有达到要求,那就是凡获奖者必须在当地举办过摄影展。这个条件太难了,当年举办一次摄影展,至少得花费上万元,最后,我只好放弃了那次机会。毕业后,我决定先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再去搞创作。

1993年,我就和几个朋友合作成立了大同市第一家摄影图片广告公司。

          

Q:有很多摄影师,是不觉得身边的东西是“题材”的,因为太熟悉了。

您是大同人吗?从小就对周边这些长城、古城、古迹有认识?还是熟视无睹,后来才慢慢觉得是个题材的?    

  

 A:我的籍贯在北京,但我从小在大同长大,在我小的时候回老家时去过八达岭长城,那时长城在我的印象中就是荒郊野岭中的一道砖墙,没什么太多的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对长城有了逐步的认识。后来听人说大同也有长城就觉得很好奇,那时就想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80年代初,我和朋友出去郊游,在大同的北郊区偶然发现了长城,从那时起我就对大同的长城有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有了相机多次想去拍,但大同的长城离城市最近也得二三十公里,所以只能是零星地拍拍。

1992年,我们省协会组织了一次黄河行采访活动,我被划分到山西北部组采访,采访中我在偏关县老牛湾拍摄了一幅长城古堡与黄河结合在一起的照片,在省里的一次展览中获了一个银质奖,而且这张作品后来还参加了山西省庆祝建国50周年摄影艺术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幅作品当时还刊登在人民日报的海外版。由此激起了我拍摄长城的极大的兴趣。那时,正处在大家都在拍长城的热潮中,拍哪的长城,怎么拍就成了我的一个难题。当时拍北京长城出了名的摄影家有好几个,如果拍大同的长城有没有价值?能不能被认可?而且当时很多影友都不看好大同长城,说"不就是几个土圪堆有啥可拍的"。考虑了很久后我最终还是选择了拍大同长城,原因有三,其一,北京的长城再好我不可能经常去拍,只能是走马观花深入不下去,更何况我也拍不过北京的摄影家。其二,大同的长城虽说是土圪梁,土圪堆,但它也是祖国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同样其价值无限。更主要的原因当时还没有太多的人关注大同长城,我就在大同随时可以拍摄,比外地的摄影家更具备条件。其三,我从小在大同长大,作为一个摄影人有义务有责任把我们大同周边的提材拍好,更何况是长城呢。    



1992年的一幅采风作品为田相臣赢得多个奖项,也是从这张作品开始,田相臣拍摄长城的热情被大大激发出来了。


田相臣说:我觉得作为一个本土摄影家我们首先应该把自己身边的东西拍好。越熟悉的题材越应该好拍,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不熟悉的东西你怎么拍?除非你撞大运。只有拍自己熟悉的题材,你才有时间,有机会不断地构思,不断地提炼,才能拍出好的作品。拍自己身边熟悉的题材,说高了那是应尽的义务,说低了我们守着身边的题才不拍,让外边的人拍了去那多可惜啊?  

诚哉斯言!


版权信息

 摄影:田相臣 

 访谈:CIC 

转载请注明:中国网图片中心


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大地的伤口——你所未见的山西长城

老兵不死(上):山西长城的32个经典地标(1至16)

老兵不死(下):山西长城的32个经典地标(17至3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