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阎锡山和薄一波的故居所在地—山西定襄

2016-11-08 李永泉 太原道


薄一波和毛泽东、周恩来在一起


定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西汉初期,此地就已成为人烟辐辏、商贾云集的通都大邑。东汉建安二十年置县以来,一直是晋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县份之一。明清时期全县手工业已十分兴盛,成为闻名晋冀陕蒙的“铁乡”和“造纸之乡”。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晋察冀、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发祥地和中心腹地,也是创建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定襄文风三晋闻名。自古以来,定襄人秉承燕赵遗风,民风淳朴,崇文尚武,人才辈出,古有赵元、傅新德,近有续范亭、续西峰、阎锡山,今有薄一波、马洪、史进前、杜导正等名人。

 

阎锡山故居

by 梦里寻踪

是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统治山西近四十年的阎锡山的府宅。它始建于1913年,完成于1937年是一座宏大的建筑群,共建有大大小小30余个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27个院落、700余间房屋),总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既有黄土高原典型的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有晚清宫殿式建筑,现为山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y maochaotangzhu

阎锡山故居东花园的建筑,全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飞檐走善,雕梁画栋,“五脊六善排山瓦,挑檐插飞挂铁马,立栏卧栏露明柱,鼓墩岩石接出厦”,十分讲究。



by maochaotangzhu

各个建筑物上,都装饰着各种木石雕刻,栏杆柱底石上雕刻着狮子毛猴,立栏臣卧栏上彩画着各种传说故事,诸如“桃园三结义”、“吕洞宾出世”等。东花园一进三院,雄伟的大门为石牌楼式门楼,两旁有砖砌的八字照壁,门头上悬挂着刻有“文沦草庐”四个大金字的牌匾。一进大门,一座小巧景致的假山,半挡着人们的视线,使人不能一眼望穿。



二院南侧窑洞,上有二层砖屋,前有廊道,墙壁上嵌着许多石碑,皆为阎锡山治家格言。背景露出的方阁阎府最高建筑得一楼,圆形攒尖顶是碉楼。by maochaotangzhu

转过假山是第一院,院子颇宽阔,地面全由鹅卵石和青砖砌成几何图案。对面是高大的二层楼,南北两面是出厦大瓦房。穿过过道是二院,二院的正厅为三间大房。屋内陈设着桌椅,供阎氏家族议事及宴会使用。南北均有出檐抱厦通往后院。三院的宫殿式大楼高而且大,站在三楼顶端,可远眺全村。



by maochaotangzhu

在东花园的对面,是西花园。比起东花园,西花园的规模要小得多,破坏也较严重。所谓二老太爷府,即是阎锡山的二叔爷阎书典居住的府第。这里亦是个大四合院,出厦明柱,雕刻及绘画很精致。在东花园以南紧贴二老太爷府,有一座精巧的前后两院相通相连的瓦房建筑,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都督府。都督府后院的东北角,还有一处小院,院中耸立着阎府第二个高层建筑—得一楼。此楼前可通都督府,后部以地道与东花园二院相连。地道出口上蝙蝠翻飞,祥云朵朵,簇拥着“行得通”三个大字,均为石雕。此外,在二老太爷府的正南,还有一处院落。即上将军府,这是一座四合大院。在东花园的正北隔一条道,便是颇有名气的子明慈幼院。



by maochaotangzhu

阎锡山故居这组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诡奇的近代建筑群,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政治仕途升降沉浮的历史遗迹。同时,它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



by 毛只

其中尤以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木雕而使游人流连忘返。遍布主要建筑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将这座故居罩上了一层神奇的面纱。



by maochaotangzhu

60余年的风风雨雨,人世沧桑,这座故居既有过它的繁盛时代(1929年~1930年阎冯倒蒋前后,河边村曾一度成为全国军事政治中心,而被国内外所瞩目),也有过它的败落时期。如今,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又使这座故居沐浴在一片呼唤祖国统一的和煦阳光里。

 

薄一波故居

by 地球客

坐落在定襄县蒋村。薄一波故居建于清朝末年,占地 283平方米,属北方四合院落。据本村老人讲大约是薄一波祖父修建。解放后部分房子倒塌,村里又仿照原样进行翻修。院门楼上四个砖刻大字“和气清风”“和气”寓意睦邻友好,和为贵,“清风”则寓意做人不谋私利,为官两袖清风,体现了薄一波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平易近人,大公无私,不屈不挠的精神。


薄一波原名薄书存,1908年2月6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家,薄一波的父亲薄昌福是一个以种庄稼和操纸为业的农民,母亲胡秀清是个农村妇女,他姐弟三人,排行老小;1925年17岁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春为了便于秘密活动改名为薄一波,之后,就很少回家,解放后仅回来过两次;2007年1月15日薄一波在京逝世,享年99岁。

 

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by 横刀立马

定襄县抗战时期为晋察冀边区根据地西线的重要门户,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军事战略要地。战争年代,全县一百五十七个自然村就有八十多个挖有地道。西河头地道战遗址,驰名中外,它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两大地道战遗址之一。1947年由民兵群众历时40昼夜扩挖修筑而成。自东向西的三条主道总长为5公里,52条支道纵横交错。地道分为三层,二层设有指挥所、休息室、储藏室;三层有机要室、武器库、会议室。



by leonzhao

地道筑成后武工队和地方民兵与敌人展开灵活的地道战,多次击退国民党阎匪军及地方武装的进攻,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西河头地道战遗址生动地记录了晋北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光辉业绩。

 

定襄关帝庙


位于定襄县北关南。关帝庙大殿,俗称无梁殿,亦曰关王庙。关帝庙大殿为金代原构,面宽三间,进深四间,歇山顶琉璃脊饰。前檐明间特宽,平柱约与后檐次间中线相对,柱头栏额肥大,次间栏额伸至明间砍成雀替,犹如门楣形制。该殿斗拱特殊,其结构形制达八种之多,前椽补间三垛,两山及后檐各设一攒,用材较厚,出挑偏长,为别处所未见。据专家鉴定,此庙为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关帝庙,具有较长的历史和较高的艺术及科学价值。

 

东洪福寺


by 心愿天空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定襄县城东北的宏道镇北社东村中,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大殿为北宋政和末年(公元1118年)或宣和初年(公元1119年)所建。面阔五间,悬山六椽,进深三间,殿内主塑释迦牟尼、文殊、普贤等九尊佛像,其历史和艺术价值可与太原晋祠宋塑侍女相媲美。

 

留晖洪福寺

by 感悟山西

位于定襄县南王乡留晖村,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明、清、民国时期均有修葺。总体平面为长方形,占地面积3655平方米。现存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四角亭(攒尖阁)等。正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

 

白佛堂


by 若愚

位于定襄县城东60余里,雷轰尖山峰南。系石窟寺。始建于宋代,元代兵焚,现存寺庙为明清所建。主要建筑有正殿(石殿)、东西配殿、关帝庙、钟楼等。占地面积3715平方米。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僧道众士,四方募化,就山凿殿,石窟造像,历时九年,造成石殿一座,内镌造千叶宝莲玉像一尊,就殿壁雕刻石像,故亦称百佛堂。白佛堂坐北朝南,开凿于千仞绝壁上。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整个殿宇全部为石雕仿木结构,所有飞檐斗栱、滴水脊兽均利用崖岩雕凿而成。



殿内中央镌造释迦牟尼佛像一尊,在弯窿式的殿壁上,以殿顶为核心,分层雕出大小不等的佛像104尊。整个石殿、石柱、石佛连成一体,浑然天成。

 

白村遗址

by 感悟山西

坐落在滹沱河东岸台地上。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500米,文化层厚1—2米。地面暴露陶器有罐、盆、甗、三足瓮、细瓮。陶质有夹砂、泥质以灰陶居多,红陶次之。纹饰有绳纹、篮纹等。遗物中石器较多,有石球、斧、凿、三棱尖状器等,以石球居多。石器大部为刃部磨光,二次加工较粗糙。遗址现保存较好,未发掘。

 

西社遗址

by gold

位于定襄县宏道镇西社村东500米处同河西岸台地上,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文化层厚0.5—1米。遗迹有半地穴白灰房址、陶窑及同时期墓葬等。采集遗物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等残片。石器有斧、铲、球、环、刀等,骨器有骨针等,陶器残片以灰陶为主,器形较大,三足器居多,有鬲、三足瓮、甗、罐、豆、盆等。其纹饰有绳纹、篮纹、弦纹及少数附加堆纹。遗址北部为墓葬区,葬式有多人合葬和单体葬。遗址东部因河水冲涮破坏严重。

 

定襄蒸肉

by xth519520

是山西定襄塞北的一种特色名吃,相传为当地进贡宫廷之贡品,现在也是当地民间宴席必备佳肴之一。食材主要以精瘦猪肉为主,辅以淀粉、植物油及各种调味品制成。具有肉香扑鼻,多食不腻等特点。猪肉、土豆、煮熟切碎,再加粉面、调味作料揽拌混合,放入碗里再蒸。食用时加热切成块,味香迷仙。在古时,定襄蒸肉为当地进贡宫廷之贡品,历代宫廷御苑将它视为珍品。



在当地也是民间宴席必备佳肴。具有肉香扑鼻,回味无穷,多食不腻等特点,经常食用既补充必要的多种营养成份,又克服了肉类食品高脂肪、高胆固醇等弊病。它既是宴席及家庭餐桌上之理想佳肴,也是旅行野餐之方便食品,更可做访亲探友的礼品。

 

定襄皮面


形扁圆,色深黄。内包酥料,皮面由面粉加食油、米粉、肥面和就。食其酥而不脆,甜而不腻。

 

定襄砂子饼


亦名疤饼。这种疤饼,直径一般是26厘米到33厘米,饼既薄而且脆,饼脸用卵石烙成,凸凹不平,因而有“疤饼”之称。清香筋软,易于消化。吃时配以麻食汤(辣豆腐、粉条汤),辣麻香甜。此饼在乡间亦普遍食用,特别是多作为旅行携带的干粮。

 

什贴小米


谷子的品种称:“毛谷”。这种谷子碾出的小米比一般小米颗粒小,色泽金灿灿。用其做成小米饭,金黄发亮,清香可口,越嚼越得,如果与南瓜、红薯同为同食,更是香甜可口,余味无穷。被称为小米“皇后”。脂肪和可溶性糖类的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也高于其它产地,由于营养价值高,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定襄老陈醋

by 太行雄鹰

具有一般醋的酸醇、味烈、味长等特点,同时,还具有香、绵、不沉淀的特点。另外,老陈酸储存时间越长越香酸可口,耐人品味。而且,过夏不霉、过冬不冻,颜色深沉,为山西醋中独具一格、质地优良的佳品。

 

定襄玉枣


素有“红似玛瑙甜如蜜,大似鸡蛋脆如梨”之美誉。更有“甜脆味美食之首,大密高产枣中王”的赞誉。

 

定襄面花


是山西省定襄县境内流传的汉族传统面塑技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襄面花是晋北面塑的代表,最大的特点是多偏重素色,爱捏胖妞与动物,以面粉本色较好地展示娃娃白净的肤色,再以各色豆子点缀。定襄面花塑造的形象简练概括、粗犷豪放、朴实丰厚、天真烂漫,每件作品都有一种雅拙的原始美。定襄面花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定襄面塑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的综合遗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元节的“辨不清”。辨不清亦称“多子争头”,是民间美术中的传统题材。造型为多子连体,两两争头,以表达多子多孙、世代繁衍的寓意。在民间,很多吉祥图案常采取这种连续不断头的构图式样来象征好事永远不断头。


by 温晓军

从传统风俗讲,农历七月十五称 “中元节”,也称为 “鬼节”,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富有宗教意味的鬼节,发展到后来已全无鬼的踪影,已是一种人与人的祝福和情感交融的节日。于是,定襄一带形成了每年七月十五家家户户蒸面人,祭祖上坟、馈赠亲友的风俗。传说,七月十五这一天,姥姥都要送给外孙一个辨不清,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当年介子推辅助晋文公返回晋国时,路过定襄,要把信儿偷偷送出去。他们正好赶上七月十五,定襄当时已经有了送面人的习俗,所以介子推就让送信人假扮成了送面人。除了“辩不清”还有一种叫“爬娃”的造型,七月十五家家都要捏。



定襄面塑的作者大多是农家妇女,制作面塑的目的是为了现实生活的需要。食用的礼馍保持了面粉的质地美,洁白暄腾。塑造出的形象粗犷豪放、朴实丰厚、天真烂漫,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内容多样,天上飞的,地下跑的,院里养的,水里游的,植物花卉、人物动物等等,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形式。成为地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蒋村麻纸

by 侯晋帅

约始于明代。特点是:薄、韧、耐、是传统的经济实用民间用纸,用它糊窗户,隔风不隔音,防寒又明亮,雨打不易烂,风吹不易破。用它记帐写字,不走墨,耐搓揉,可长久保存;用它打顶棚,筋骨坚韧,拉扯不断。



by 植物毛边花瓣纸_gBr

原料是:麻蝇(废绳子),纸巾(废纸),从原料到成品经历工序为:拣(剁)麻分纸、洗麻(纸)、馏麻(纸)、脱灰、碾浆、操纸、晒纸等。蒋村麻纸工艺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对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功不可没。


定襄风光 by 老帽儿

神奇天成,美轮美奂。定襄会留给我们太多的震撼,定襄的魅力是因为其悠久的历史还是在这里努力生活的每一个普通人播种下的一颗颗充满希望的种子,我想不仅仅是大自然拥有鬼斧神工的力量,用恶劣的环境打造了一幅幅神奇壮丽的景观,打造出一种别样的美丽。这里每一个朴实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设这自己美丽的家园。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西行,特此致谢!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名不虚传的山西面食 | 西行美食

山西,美在骨子里!

人说山西好风光 |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右玉 右玉

侏罗纪的遗存—山西宁武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

黄河岸边的家乡—山西河曲

北方的九寨沟——山西五寨

莜麦的发源地——山西神池

“班彪、班固、班昭”三班故里—山西原平

始于汉代的剪纸艺术之乡—山西静乐

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基地在这里—山西岢岚

中华第一关雁门关所在地—山西代县

平型关大捷发生地—山西繁峙

岢岚是个好地方

朔州,北欧一样袭人的风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