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继祖史说太原 | 太原的洪荒时代与文化之源

2017-04-10 王继祖 太原道

编者按:我市学者王继祖先生一直潜心于太原历史文化研究,近期,对源远流长的太原历史文化重新审视,梳理出数千年间对太原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二十座丰碑,汇成“史说太原·五千年史事二十座丰碑”系列文章发表于《太原日报》,太原道将陆续转载。


 

“五千年史事二十座丰碑”之前弁:从文题的确定和太原的洪荒说起 

 

所谓史事,其实就是历史的另一种宽泛的称谓。古往今来,对历史的诠释,太丰富了,丰富到难以概全,其中最通俗易懂的便是:对过往事实的记载。从这个意义上讲,史事与历史这两个名谓,大同小异,似乎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将要和读者交流的是关于太原的历史,是史说太原,而不是史话太原。

在锤炼题名的过程中,我们又有了新的思路与想法。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太原,何止只有五千年史事?从五千年前的五帝时代去反映太原,地质史上的太原,怎么向太原人民作个交待?还有,五千年之前的太原旧石器文化遗存,太原史前先民创造的太原文化,怎么向太原人民有个交待?何不多费一点时间,既不打破“五千年史事,二十座丰碑”之格局,在弁言中把太原这块古老热土的成因,把太原文化的源头,一并简单扼要地呈奉在读者眼帘、脑际。就这样,这个不太似弁言的弁言,便从文题的确定和太原的洪荒说起,现在已道完文题改定的大体缘由,如后则简述太原洪荒年代的两个片断:地质史上的太原和太原文化之源。

 

地质史上的太原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然而,我国自古以来传承和研究历史的书籍(当然以经典为主),却只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着手,对于人类社会之前的自然史极少涉及。对于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原始社会也所触不多,即便涉及也大多数以神话、传说为主,诸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黄帝乘龙驭天等等,形成俗语中的“自此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固然,“人类在进入历史时期之前是传说时期”(《古史续辨·1页》),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历史多从神话说起,但是神话只是历史的影子,毕竟不是历实的真实。如果在神话和历史的界限上有太多的含混,无疑会混淆许多不应该混淆的历史常识。前两年偶得新书《晋史新考》,从书名看,既是“晋史”,当然是说古代晋国的史事,而“新考”则必然牵涉到“考订”,而且是新的考订。由于书名亮人眼球,遂认真拜读,读至十数页,奇闻迭出,新考惊诧,连连推出惊人之论:

大禹治水前的帝尧时代太原还处于沧海之中。唐尧初封在陶寺唐国的时候,太原还处在深深的晋阳湖底。

大禹治水前,只有临汾地区的汾河下游才被称为汾河。而从灵石县古晋阳湖的南出口往北,一直到北面的系舟山是烟波浩渺的古晋阳湖,根本没有河的概念,当然也就没有汾河。

直到西周……汾河之名才由下游扩展到它的中游和上游。


█ 现在的晋阳湖


上述新考新论,可谓“惊蛇入草”,论的全是如今包括太原市在内太原盆地上的史事。这些“新考”果真如史吗?可以肯定地说,多为向壁之言、子虚之事,几乎都是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和道听途说。究其错因,主要在于不太了解太原盆地的地质成因史,混淆了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历史的本质界限,误将传说当历史。但是,是书一出,舛谬流传,往往使真相蒙尘,是非难辨。鉴此,简述地质史上的太原于下。

今日的太原盆地,包括太原市在内,在地球的地质发展史上,经过了上百万年,上千万年,甚至数十亿年山崩海涸、山呼海啸的洪荒巨变,不仅有过沧海的时代,而且多次由沧海变为桑田,桑田又变为沧海。从地质学产生至今,世界各国的地质学家们经过数百年的探索和研究,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已经有了约45亿年至46亿年的历史。目前已探明最早的地壳运动为“吕梁运动”。我们太原人一听到这个名字就倍感亲切,“吕梁”,不就是我们“右手一指”的吕梁山吗?地质史上的吕梁运动就是地质学界以吕梁山脉命名的,它发生在地质年代元古代早中期,距今约25亿年至18亿年。因为这次地壳运动最典型、最显著的地区在今中国山西省的吕梁山脉,遂命名为“吕梁运动”,还把这一时期称为“吕梁构造期”。由于吕梁运动年代久远,地质科学家们只能对构造运动做出初略的描述。这个初略的描述包括已经构造出可以识别的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我们的太原就在原始华夏地块上傍临吕梁之西的地带。非常幸运的是,早在吕梁运动之前,在地壳漫长的地质育中,今日山西省区域,已是华夏地块中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地质构造单元,太原便处在这个单元的腹部。是吕梁运动把山西构造单元,整体从海洋中拽了出来,隆起为陆地。此后直至元古代末期的数亿年间,地槽发展阶段相对结束,山西地台褶皱固化,太原地质逐渐转向相对稳定的时期。

古生代的寒武纪,是距今5.75亿年至4.9亿年的地质年代,原始华夏地块在地壳的新活动中,又下降下沉,山西地台也随着华夏地块整体沉降,重新沦入海底,太原自然也被海水浸覆,回到暗无天日的大洋底层。从寒武纪到奥陶纪中期的距今4.9亿年至4.4亿年间,今太原在大洋之底,积淀了极厚的碳酸盐沉积层。是又一次地壳大运动,即地质史上的“加里东运动”,使山西地台带着它的太原,在奥陶纪的末期又一次隆起,重见天日,从沧海再次变成了桑田。这次陆升之后,地壳进入颇为活跃的年代,山西地台呈现周期性升降,交替于陆海之间,太原便随着山西地台的升降,反复衍演着沧海桑田、桑田沧海的轮回。每一次轮回,便披上一层石灰岩沉积和砂岩、粉砂岩沉积。在这种周期性的升降、沉积中,我们的太原每一次升降,便形成一层黑色宝藏——煤。这种成煤的陆海交替环境,被地质史称之为“成煤古地理环境”。而这种地质史上太原独有的环境,从石炭纪起一直进行到二叠纪末,长达3亿年之久,最终造就了后来广布于太原西山、东山的十多层煤旋回,地质学家们便以“太原”两字为这些煤层命名,产生了“太原系煤”这个专称。这应该说是地质史上我们太原的一个得天独厚的骄傲吧。

拿人类的历史与地质的历史去比,似大餐与小菜的喻拟。当地质年代发展到中生代的侏罗纪(距今1.8亿年至1.5亿年)、白垩纪(距今1.3亿年至0.7亿年)时,地球再次发生大地壳运动,因此次地壳运动以今京冀燕山地带表现最为显著,遂得名“燕山运动”。地质学家们依据地质资料研究和分析:燕山运动对中国东部、东南部、西南川、滇、黔各省都有影响,是地壳运动中在今中国境域表现最为普遍的一次,它奠定了中国现今地形、地貌的基本轮廓。我们山西,我们太原,在地缘上傍临河北,太行山的北端便紧紧衔连着燕山的西部。在气势磅礴的燕山运动中,地质史上形成的山西地台构造单元,在原有基础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地层大规模的断裂和大规模的褶皱,形成了吕梁山、太行山背斜。太行、吕梁背斜,又构成了山西地台经向构造的基本格局。地处太行、吕梁两座大山之间的太原,在两位大个子兄长的挟护下,造就成两起之间的一伏,两山之间的一谷,形成了以两山为依托的“盆形”,为后来太原盆地的完整出现,创造了地质上的基础条件。

地质年代上的中生代,在距今1.8亿年至0.7亿年之间,时间跨度1.1亿年。燕山运动在这一亿多年的过往中,完成了地球交给它的使命,带着它得意的地质构造,进入一个崭新的地史年代——新生代。新生代是地球地质史上最年轻的一个代,起始于距今7000万年,经过人类的产生直到现在。新生代分上下两个纪(地质史以宙、代、纪、世四个阶段划分其历史),分别称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从7000万年前开始,至距今250万年止;第四纪则从250万年前始至今。我们人类就诞生于地质史上的新生代第四纪。

新生代是地球地质史上极不平静又极其伟大的时代。在新生代,繁茂的植物遍及地表,而被子植物居统治地位,所以被植物学界称之为“被子植物时代”。新生代后半期的第四纪,人类出现,哺乳动物迅速发展兴起,于是又被动物学界称之为“哺乳动物时代”。然而,在新生代最值称道的都不是这些,而是发生在前半期第三纪波澜壮阔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如果没有这次造山运动,后来的植物史、动物史、人类史,无疑将重新改写。被称之为地质史上最年轻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简称“喜山运动”。它爆发于印度次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冲撞与挤压。在这次石破天惊的造山运动中,后来的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从原来的海底中迅速抬升,浩瀚的海洋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强烈的褶皱、强烈的断层、强烈的隆起以及难以形容的岩浆腾涌,共同创造了“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喜马拉雅山与青藏高原。而我们的太原,也在这次喜山运动中,西部山麓(吕梁山西坡),由原来的地貌巨变为张裂性正断层,汾河流径的谷地,形成汾河断层带地堑,北部的吕梁、太行连接带低山云中山、系舟山高高隆起,基本完成了太原北、东、西三面环山,中部为陷落谷地,中南部为开阔盆地的地形地貌。只是北部山地,在吕梁山脉东延的云中山和太行山脉西续的系舟山连接带,即今石岭关风口一线,留下一道没有封闭的南北向断层峡谷,成为当年的汾河东支南下进入太原盆地的通道(关于汾河东支后文有专述)。

大约至今240万年到70万年之际,太原地史发展到新生代第四纪的更新世早期,时迫时缓,一直运动了6000多万年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再次波及山西地台。这次波及虽然没有使太原重蹈大海,却使山西中部的汾河断层带地堑继续下切,成为湖泊广泛发育的湖盆地带。这一时期的地质资料研究表明,太原盆地之北的云中山、系舟山一线,由于喜山运动的继续,石岭关一线断层谷地整体隆起,汾河东支南流渠道被阻,演变为东出太行山上的滹沱河上游。于是太原盆地北部完全封闭,遍布阻割南北的高山峻岭。此时的太原盆地,中部为浅水湖面;东北部今阳曲县域为河湖相间的沼泽地带;东部太谷断层一带则以湖为主,河湖相间;而西部之交城大断裂带,即今清徐至孝义一线,因地势最低,又有汾河、文峪河等河流补给,湖面最为广阔。这一群山环拱,湖相、河相、沼泽相间的壮丽景观,在太原盆地上大约存在了170万年之久,其发展趋势虽然一直沿着湖面日小、陆地日增的方向演变,但一直到中更新世,即70万年至10万年之前,才逐渐变为大湖明显退缩,小湖大部干涸,盆地东北部完全陆化,东部由湖变河,中部几为沼泽;只有西部由于交城大断层继续下切,汾河与文峪河的继续补给,形成河湖相间、湖水极浅的河湖景观。

当第四纪更新世最末的晚更新世到来时,距我们21世纪的今天,只剩下10万年至1.1万年的时间了,此时的太原盆地,气候进一步干旱,东、西两山仍在不断升高,汾河地堑还在不断下切,广泛的湖泊几乎消失殆尽,尽眼的湖河相间景观已经消失,整个盆地变成地肥野沃的陆地。留下的只有“昭余祁”之湖和“呕咦川”之泽,以及时湍时缓的汾河和它的支流文峪河、潇河、象峪河、温川河。然而,此时的喜马拉雅山仍在运动着,太原环周的地壳复而上升,汾河及它的支流,带来了丰厚的冲积扇、洪积扇河相沉积,它们与古湖泊留下的湖相沉积,乘着地壳的上升,水乳交融,和谐一体,为吕梁、太行间河谷填铺了丰厚的红色黏土、浅红色亚黏土和黄色黏土混合层。太原最后一次全面完成了由湖河相转变为陆相的全过程,以与今天几乎相同的地形地貌,被称之为“汾河洪积扇、冲积扇平原”,在人类来到的前夜,呈现在了这些将要主宰地球命运的灵长类面前。


█ 汾河太原段的龙形河道


至此,太原地史的年代,或者说地质史上的太原,渐成过往。虽然地理学、地质学还要一直研究下去,地壳也还会一直运动演变下去,但是,对于研究有人类以来的历史,则不再或不多去使用。

 

太原文化之源

 

文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宠儿,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文化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和原动力。毫无疑问,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包含有文化的成分,那么人类的文化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具体到我们太原,它的文化又滥觞于何时?带着这个问题翻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时,在第一卷的24页、25页读到了这样一段话:

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而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

这里导师把人类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界定在“人类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那么,人类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呢?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一书中解答为:

人类从动物界区分出来时,因自身生存的需要,就开始制造工具,创造物质文化了。所以人类文化起源应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导师的教导和先生的指导告诉我们,人类文化的滥觞,发轫于“人类生产必需生活资料的时候”,产生于“人类从动物界区分出来时”。这个时候正是在人类最初创造工具的“旧石器时代”。寻踪太原文化的滥觞之源,只要找到太原最早人类的活动场所,找到他们创造的“必需生活资料”,找到太原地区最早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和石器遗存,便找到了最终的答案。

太原的先民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他们又是在什么地方,首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这些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之前,在数千年积累的汗牛充栋的古籍和文献中,无载可稽,无迹可寻,也无地下实物(文物)出土,当然也没有人去关注。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叶,共和国刚刚问世尚不及10个年头的时候,考古工作者方在建置不久的太原市古交工矿区驻地——古交镇,采集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较早阶段的石制品,寻觅到太原早期人类活动的痕迹。石制品的出土之地,就在距古交镇一公里左右的汾河南岸王家沟。实话实说,王家沟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在当时的山西省考古界,有多大反响,我不是考古工作者,不得而知。但此后,太原市、山西省乃至国家考古人员,频频涉足古交,在汾河流经古交镇区段,先后发现包括王家沟在内的多个旧石器文化遗存点:王家沟点、后梁点、古钢点、李家社--石家河点。再后来又在古交东去太原的山峁——石千峰,发现了旧石器晚期的“细石器传统遗址”。仅仅在一个古交区,仅仅在先后数年间,便先后有5个以上的“旧石器遗址”被发现,而且其中4处麋集在古交一镇,这似乎揭示着一种偶然中的必然。

在古交发现和发掘的这5处旧石器文化遗址,经过考古专家的研究和鉴定,分别为“旧石器时代早期较早阶段”(王家沟)、“旧石器时代早期较晚阶段”(后梁)、“旧石器时代中期”(古钢)、“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制造场”(李家社-石家河)和“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传统”(石千峰)5个时期。真可谓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文化齐备,还有石器制造场和将于新石器时代衔连的细石器传统。文化含量之广泛,时间跨度之悠久,在今太原市辖的10个县市区中,古交独占鳌头,其它9家,无及其项背者。唯感遗憾的是:尚缺乏地层资料依据,没有发现古人类化石,没有发现人类用火痕迹,出土标本尚欠丰富,否则扬名天下,当属必然。

发现了太原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发掘出旧石器文化遗存的石制工具标本,便可揭示出太原人类文化的源头。古交发现的5处旧石器文化遗址中,哪处年代最为久远呢?请听王家沟旧石器的诉说。

石头是不会说话的,虽然人类赞美它“石不能言最可人”。但是,奇迹就出现在那些经过人类加工制造的石头——旧石器,却能在考古学的帮助下,诉说出它穿越数万年、数十万年时空的洪荒之言、沧桑之语。王家沟,是一个自然山沟名,是一条不长的濒临汾河的小山沟,沟不深坡不陡,位于古交镇西南约一公里处,当年无村无舍,如今已拓展为古交市市区。它地处汾河南岸第四级阶地基座台地,高出河床5060米间。太原早期人类创造的旧石器物质文化遗存,就出土于此沟的砂砾层中。考古专家们先是在1958年,继而又在1990年,从这里发掘出“王家沟旧石器文化遗存标本为14件石核、4件砍砸器”。这18件石制品所用之原材料,均为黑色角页岩砾石。根据它们出土的生物地层、地质地层和制作痕迹、方式,以及利用率较低的情况,考古专家们确认:

王家沟地点的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即旧石器时代早期较早阶段的石器。(《山西考古四十年》)

这个结论告诉人们,太原古交的5个旧石器文化遗址,以王家沟遗址最为古老,太原人类文化的源头,非王家沟莫属。王家沟旧石器遗址所处的年代:“中更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早期较早阶段”,就是我们太原人类文化产生的时代,就是太原人类历史文化的发轫之点,滥觞之地,就是太原文化的源头。

然而,地质年代的“中更新世早期”、考古年代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较早阶段”,又是一个什么时间概念呢?直白了说,它们距我们今天究竟有多少个年头?考古专家们并没有说,我们只好自己去寻求。《中国大百科全书》(以下简称《全书》)的“旧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早期”是这样说的: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是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相应的地质时代为上新世晚期和整个更新世。……1877年美国人类学家 L· H摩尔将整个旧石器时代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迄今所知最早的打制石器,出土于260万年至250万年前的埃塞俄比亚的戈纳遗址。从那时起到20万年前,人类文化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相当于地质年代的上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晚期。

这两段权威性的记载,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时间范畴,是距今260万年至20万年;二是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相当于地质年代上的上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晚期。第一个信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时间跨度长达240万年,太宽泛、太漫长,我们总不能说太原文化滥觞于距今260万年至20万年之间吧。第二个信息却引示我们另辟蹊径,去有关地质年代的资料中寻找。在《地理学词典》中,我们按图索骥,找到了“上新世”“更新世”两个词条。上新世条告诉我们:“上新世,距今1000万年至250万年。”250万年是其下限,当属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指第四纪早期,距今250万年至1.1万年。”而更新世又分为早、中、晚三期,距今78.1万年至12.6万年,正是中更新世的上、下限年代,而中更新世早期的年代当在78.1万年至70万年之间。依照考古学家把王家沟旧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制品确定为“地质时代的中更新世早期,即旧石器时代早期较早阶段的石器”的结论;依照地质年代中更新世上限为78.1万年的分期标准;依照考古学界关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起始于距今250万年的成规,便可在互相参照、彼此印证、严密分析和科学推定中,大致得出太原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古交王家沟旧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旧石器制品,产生于距今78.1万年至70万年之间。至此,我们可以大胆地向世人宣布:早在地质年代的中更新世早期,早在考古年代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较早阶段,早在距今78.1万年至70万年的洪荒时代,在汾河中游的上段,在太原古交山环水绕的窄谷盆地上,太原的先民为了生存和繁衍,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太原的文化,翻开了太原人类历史的第一页。这里是太原文化的源头,太原的人文从此滥觞。紧随其后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较晚阶段”的后梁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交钢铁厂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李家社—石家河遗址和“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传统”的石千峰遗址,仿佛像巨人的步伐,一步一个脚窝,沿着汾河母亲奔流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向着东方,向着太阳,向着更加宜于生存而亟待开发的太原盆地走来。过往的“十万年前”“二十万年前”“五十万年前”,太原便有人类活动踪迹的旧说,统统成为对太原文化和历史的误解。

一个事物的生成,首先要有具备它生成的客观条件。当太原的先民在78万年至70万年前生息在今古交王家沟的汾河岸畔,创造出太原最初的物质文化的时候,当时的世界,正处在早更新世冰川气候将要结束、还未结束的早更新世晚期与中更新世早期交替的年代。是时,山西高原中部的古地理格局是:太原古湖,刚刚从冰川消融中脱胎出来。冰川期之前烟波浩渺的太原古湖,在严寒冰川的肆虐下,逐渐萎缩,逐渐由大湖景观,向湖相、河相相互参差的景观过渡,成为一个浅湖毗连、河流沟通、陆地隐现的大沼泽湖盆。这种湖、潭、池、沼相继的沼泽之地,尚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而此时的古交,地处太原湖盆西部的山地,植被良好,林木繁荣,古汾河曲折蜿蜒于由西而东的河谷间。沿汾河两畔的地带,植物、动物、鱼类不乏,为太原的古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具体地说,傍临汾河、大川河、屯兰河、原平河,河网交汇的王家沟、后梁、河口(今古钢)、李家社、石家河等,太原古人类的生存地点,东有阳坡之暖,夏有阴坡之凉,寒有洞穴藏身,暑有林风之乘。考古学家正是发现古交地理环境之独特,宜于人类之生存,方才多次涉足考察、探索,陆续发现了古交旧石器时代各个时期的人类文化遗存,为太原文化源头的发现,提供了有根有据、可资征信的实物之证。而太原古交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为太原的发展史,尤其是人类发展史,书写了张扬的一笔,揭开了有声有色的首页。它是太原悠久历史的见证,是太原文化之源的滥觞。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晋阳、并州、龙城、迎泽……太原这些名称的由来和含义你都知道吗?

晋源:晋水之源,三晋之源,浴火重生凤凰城

晋源古城营,阿育王、九龙圣母、耶稣基督的共存与共荣

梦游晋阳古城国家遗址公园,重回太原隋唐盛世(升级版)

晋阳文化自南来——从古今两个太原说起

太原丁字街,无关龙脉与防御——解读风水学在城市规划上的应用

太原老城的前身:唐河东军城•宋并州城•明清太原府城

靖康之难中金军曾在晋阳古城废墟上筑城

天府太原,北齐别都,28载刹那芳华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竟然是这么多王朝的国都

并州寒——于谦、司马光在太原经历的严酷寒冬


欢迎加入太原道微信群交流山西地域文化,入群请先添加太原道编辑微信并注明“入群”,扫描下图二维码或查找wwwtydao


太原道三晋文化微论坛开通,直接发帖,深度讨论,永久留存,全网互动,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