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游 | 游云冈石窟,看尘世繁华一如眼前烟云

阿牛 太原道 2020-02-09

 


早在儿提时代,我便在小学地理课本里知道中国有座云冈石窟。对于生在南国的我来说,对于石窟的想象除了高大伟岸又不乏装饰的佛像,还有对北方世界神秘的想象。20157月,我与朋友一起来到了仰慕已久的大同云冈石窟,实现了儿时的夙愿。

从大同火车站乘坐旅游公车,行驶在去云冈的路上,沿途层峦起伏的山丘上,长满了青翠的松柏,虽不甚高却也丰姿挺拔。与夏天南方茂盛的树木、低矮的灌木覆盖几乎全部的山丘不同,大同山上既有松柏的翠绿、丘壤的金黄、岩石的灰黑以及天空的湛蓝,共同勾勒一幅粗犷而又不失婉约的写生画。


█ 云冈石窟,本文配图转载自国家地理中文网


甫一下车,云冈石窟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我终于来到这个朝思暮想的地方了。沿着景区的步道前行,两边是佛教风格的石柱,刻画有诸多菩萨的造像。步道的尽头是一处小广场,上面是各种飞天的造型,以及民众礼佛的雕塑,生动而传神。从小广场走出,一座座仿照北魏风格的宫殿出现在我们面前,简洁大方的屋檐,反映出北魏时代明快而直接的精神风貌。大殿内的佛像庄严肃穆,四周的墙壁上刻画着各种佛陀的画像,讲述着一个个关于佛祖的传说。或许在一千多年的某一天,一位满脸虔诚,精神矍铄的老和尚,带着一群刚刚入门的小沙弥,在大殿内平静的讲述着佛陀的故事。小沙弥们听得入迷,佛陀的慈悲之心打动了他们。当画面走到佛陀涅槃的一段,老和尚依旧平静而淡定的讲述着,小沙弥们的泪水俨然已从眼角偷偷流出,甚至小声的啜泣,与其说是悲伤,更多的是对坚定了佛法普度众生的信念。


█ 五华洞之一第9窟前室雕刻华丽,六角形石柱高大雄伟,北壁上辟明窗,下设拱门,是进入后室的通道。


█ 第6窟中由多个环形忍冬纹排列连结而成的整体图案,是源自古代希腊艺术的装饰母题。


走出大殿旁有一湾人工湖,湖面上到处都能看到绽放的莲花,以及迎风飘扬的芦苇,游船穿行其间,时隐时现,平静的水面因此泛起活泼的微浪,与周围肃穆的建筑,形成鲜明的动静对比。沿着湖边的小道直上向山间进发,远处的半山腰处,已经隐约可见云冈石窟最具标志性的大佛像。从山脚沿着石壁向上走,犹如展开一幅画卷,开启奇妙的旅程。一路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石窟,每一个小石窟里面就是一尊佛像,稍大的石窟,里面的佛像有近两米,能同时容下两三人厕身其间。由于岩石是砂岩,长期的风吹日晒,许多佛像的头部已经模糊不清,袈裟的纹理也已然褪去,只留下不完整的身躯,更有一些小佛像甚至已经完全看不清楚他们存在。这样的残缺,或许让我们有足够的想象力去发挥,想象每一尊佛像的面容必定是不同的。每一尊小佛像,都是不同的供养人捐资供奉的,大小的各异,也大致反映了当时人们财力的厚薄,然而,佛像不管或大或小,从雕刻的精美程度来看,无不体现出人们对佛的敬意和对佛法的虔诚。一批批匠师们,代代相传将大岩石作为他们的画布,用他们的刻刀,将他们心中佛陀的形象,用细腻的笔触一个一个的刻画出来。每一尊佛像背后都凝聚着匠师的心血,以至于你能从不同佛像的眼睛中读出或悲悯、或哀婉,或苦思,或顿悟的神情,仿佛诉说着一个个沧桑的故事,正是一幅幅人间的众生相,或许这便是“众生即佛,佛即众生”的写照吧。


█ 第5窟窟门西壁雕刻:上部表现的是《妙法莲花经》中的释迦、多宝佛二佛并坐于枝叶繁茂的菩提树下;

下部的护法神王头顶高髻,身着厚重铠甲,脚穿长靴,威风凛凛,是犍陀罗艺术中常见的贵霜武士装束。


█ 交缠的双龙相向而视,造型质朴,富有张力,雕刻手法纯然汉风。

交缠的双龙本是西亚安息王朝的装饰母题,出现在中国的石窟寺,反映了佛教艺术在东渐过程中的兼容并蓄。


█ 因为室内雕刻有大量的乐伎及乐器形象,12窟俗称“音乐窟”。

透过上层的明窗望向前室,顶部的翩翩飞天与前室柱头上方正在表演的伎乐天营造出佛国净土热烈而祥和的气氛。


沿着阶梯不断前行,十分钟左右,便来到了一处宽敞的平台,此时已到了画卷的黄金分割点之处,精彩的画面立刻呈现在了眼前。两座六层的阁楼,如双塔并峙矗立在岩壁上,显得尤其壮观。无数的格子在广场、阁楼上徘徊游行,用敏锐的眼神盯着拍照的游人,如同卫士一般,守卫着这片神圣领地。阁楼整体系木质结构,底层的碑刻讲述了阁楼历代的重修情形,诉说着阁楼的过去。褪色的朱漆诉说着年代的久远,高大的木柱,老态却又沉稳,镂空雕刻的窗棂,轻盈而富有动感,整个建筑肃穆而不呆板。如果说阁楼只是高大雄伟,那么,阁楼内的佛像便是绝妙。从门洞朝里走,黄色的灯光把内部布景成了一个神圣辉煌的内部空间。大大小小的佛像布满其间,以至于一抬头四壁全部都是密密麻麻分布的佛像。此刻我惊叹的不仅仅是古人高超的技艺,惟妙惟肖的塑像后面,更是每一位工匠和布施者之间心灵的默契,他们将对佛的无上崇敬,转化成了对佛像几近完美、登峰造极的追求。这种极致的艺术表达,营造出来的神圣氛围,使人们置身其间,感受到的便是人在天地苍穹中的渺小和无知。墙壁上,飞天的造型,营造出了天国美好的意象,巧妙而又不动声色的将室内空间区隔成了天、佛、人三层。佛像绝非千篇一律,表情各异的造像,足以让人感到古人的创造力,这种穿越时空的震撼,令人肃然起敬。设想千年前置身其中的人们,或在此祈祷,或在此忏悔;或在此吟唱,或在此冥想。帝王们也许在洞中幽暗的灯光下,顿悟了帝国的兴亡只是沧海一瞬,臣民口中的“万岁”毕竟是虚幻,他们主演剧情的终究要谢幕,只是结束的方式或悲或喜,或激荡或平静。由于游人太多,阁楼内无法长时间驻足观望,细致端详,然而即使这匆匆一瞥,内心深处的洗礼,仍久久无法释怀。


█ 第13窟东壁下层的供养天手捧莲蕾,表情虔敬,是此类雕刻的精品。


█ 第6窟中心柱北龛内二佛并坐,反映了大乘佛教中的法华思想。

在孝文帝年幼、祖母冯太后执政的政治背景下,云冈石窟内二佛并坐的题材十分流行。


█ 第5窟前壁一尊隐匿于窟檐楼板间的石佛,是云冈石窟众多雕塑中最为打动人心的佛像之一,也是云冈雕刻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佛像高肉髻,面容清矍,鼻高而直,两翼分明,微微颔首,平和内敛,体现了佛陀超凡脱俗的智慧之美。


沿着阁楼前行,舒展的长卷,已然进入了最精彩的片段。我们离大佛越来越近了。在图片中,无数次看过大佛的相貌,在山西的旅游宣传片里,大佛甚至成为头张名片。人说山西好风光,相较于山水风光的难以言喻,甚至难于用图片表达的抽象意境,大佛的雄姿,让景致更加具体直观。这也许是他成为山西旅游标志的重要原因吧。大佛整体的线条轮廓优美,袈裟贴身,坐像庄严,高耸笔挺的鼻梁似乎还有浓烈的异域风情。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淋,大佛的身躯已有不少斑驳,千年的历史已然在他眼底见证,如织的游人不远千里来一睹他的尊容,而他也淡定自若的接受各方人们的观瞻和礼拜。千年来,大佛必定不乏礼拜者,我不过只是他眼前的匆匆过客。设想千年前的平城,定是茫茫草原的一处繁华都城,虔诚的僧侣和信徒们,翻越崇山峻岭,身历千难万险来朝拜这尊伟大的佛像。当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对面的高岗上远眺,晨光下的大佛满身金光,此时激动的心情战胜了疲惫,面朝大佛朝拜,长长的跪拜几乎能够亲吻脚下的土地。或许今天的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古人为什么要在这样的石窟上凿出那么多大大小小的佛像,并且心怀敬畏的去膜拜他。这种追问可能永远也没有答案,但是,仅就一代代的人们不计代价,不畏艰险的去开凿一座座形态各异的佛像本身,其精神就足以令人崇敬和感佩。古人对佛的信仰,或许恰恰是对人的尊重。


█ 大同云冈石窟


我缓步走下台阶,沿着步道往回走,大佛依旧一如既往的见证着人们的到来,也目送着人们的离开。尘世的繁华,一如眼前的烟云。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阿牛:晋祠游记——跨越千年的梦

云冈再发现——开启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中国雕塑的长城——1930年代的云冈石窟

日本《支那文化史迹》拍摄的云冈石窟百年沧桑旧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