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研究生第六期读书会来跟各位宝宝相约啦!

2016-12-21 浙江传媒学院研究生会


研究生第六期读书会:互联网的误读



作者

简介


詹姆斯•柯兰(James Curran)

伦敦大学戈尔德史密斯学院(也译作金匠学院)传播学教授、戈尔德史密斯-利华休姆媒介研究中心主任,撰写或编著了21种媒介研究的著作,要者有《不需承担责任的权力》(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媒介与社会》(Media and Society)、《媒介与权力》(Media and Power),均多次重印,并有五种语言的译本;曾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奥斯陆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访问学者;2011年因媒介、市场和民主研究的学术成就而获埃德温•贝克奖。

德斯•弗里德曼(Des Freedman)

伦敦大学戈尔德史密斯学院传播学高级讲师,著有《媒介政策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Media Policy),与人合编《媒介与恐怖主义:全球视角》(Media and Terrorism: Global Perspectives),任《全球媒介与传播》(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杂志编辑、哥尔德史密斯-利华休姆媒介研究中心研究员。


娜塔莉•芬顿(Natalie Fenton)

伦敦大学戈尔德史密斯学院传播学教授、戈尔德史密斯-利华休姆媒介研究中心负责人之一,研究重点为媒介的空间、联系和控制以及全球媒介和民主;论著重点为媒介、政治和新媒介;尤其有志于公共文化、公共领域和民主的再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从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视角,简明扼要地讨论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互联网的历史,总览其社会地位;第二部分聚焦于互联网的规制和互联网经济;第三部分审视其政治影响和文化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蔚为壮观。如今,全球的互联网用户达到20亿之众,约占世界人口的30%。这无疑是一个新的现象,对于当代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意义重大。有关互联网的大量大众读物和学术著作鼓吹其潜力将从根本上被重新认识,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片唱好时表现尤甚,那时许多论者都对互联网敬畏三分,惊叹有加。虽然敬畏和惊叹可能已成过去,然而它背后的技术中心主义——相信技术决定结果——却阴魂不散,与之伴生的则是对互联网的误读——不能将其置于社会经济政治语境中去理解。

精彩书摘


 20世纪9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会促进全球社群更好的理解。共和党人弗恩·埃勒斯(Vern Ehlers,1995)说:“互联网将造就一个明达、互动、宽容的世界公民共同体。”布拉肖瓦和科尔(Bulashova and Cole,1995)表示赞同:“通信进步的产物———互联网必然会产生‘丰厚的和平红利',促进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不同文化之间更好的了解。”哈利·哈恩(Harley Hahn,1993)认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互联网不仅是一种全球传播的媒介,而且为普通人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其功能胜过传统媒介。他断言:“我看互联网是 我们最美好的希望……因为世界终于成了一个全球共同体,每个人都和其他人友好相处。”





活动信息

书目:《互联网的误读》

主读:娄晓涵(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与读:  (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张晓敏(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胡学超(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指导:洪长晖(传播学博士后)

      时间:12月27日(周二)  14点整

地点:聚星阁



                                                                          

 原创BY杨佳昊

   整理BY天南海北三枝花




浙江传媒学院研究生会



(合作/投稿:zjcmyjs@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