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云柯 | “中介”与“媒介”

林云柯 中国图书评论
2024-09-23


专栏

概念

主持人:林云柯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当我们面对学术话语时,有一个潜在的默认常常制约着我们的理解和表达。我们似乎总是默认其中最重要的概念表述,要么位于一段话的开头,紧接着是冒号或其他引出定义的符号函项,要么位于一段话的结尾,作为整个论述最终的产物。但是,一旦我们关注一种更为普遍的可传达性,比如,在文学语言尤其是戏剧语言当中,最复杂的恰恰是“说”这个动作。李尔王在要求自己的三个女儿单方向表达爱意的时候用了“speak”,在《剧院魅影》中情侣互表爱意的时候则用了“say”,甚至为了弱化和让渡自己的一部分要求的强制力,用了“ask of”这样不太规范的构词。根据第欧根尼,演说(speech)与单纯的说话(utterance)全然不同,后者只是声音被发出,而前者则是被“说出的话语”(discourse),是一个身体自身的在场。

一旦我们想象一种之为“行动”的辩证法,上述这种“可逆性”的表达几乎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这实际上是常见的悖论修辞的落实之处,而研究者往往喜欢止于悖论修辞而通过“吊诡”来营造理论话语的复杂氛围。实际上,大多数理论话语都可以被以这样一种标准分类,即“中介”和“媒介”。对前者来说,概念总是一种外部设定,对于概念的把握意味着对概念及其改造权的争夺。对后者来说,概念实际上是在帮助我们发现与外部世界的直接关系,它是我们自身的一个面向。对前者来说,我们有一个真实存在或者假象的敌对方。而对后者来说,概念是自我颠覆的辩证法历险。

在本期的文章中,林梓豪凸显了梅洛-庞蒂思想中所体现的“有”与“是”的差别,并通过“认知主义”这一对照范畴证明了这一关键辨析并非可有可无。胡开则重审了阿多诺对黑格尔的评述,而“介入”也正是阿多诺研究中经久不衰的重要议题。

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3年04期。
本文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



专题
就地过年 | 法兰克福学派 | “给孩子” | 文学与声音 |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 | 算法社会 | 媒体资本 | 姐姐综艺 | 胡继华纪念专题悬疑剧 | 科幻与未来 | 元宇宙 | 城市空间病理学 | 游戏研究 | 本雅明诞辰130周年 | 数字劳动 | 技术与后人类 | 数字货币 | 茅奖四十年 | 游戏性网络文学 | 过劳时代的劳动 | 声音政治研究
栏目一览
期刊导读 | 盘点 | 社会关注 | 私人阅读报告 | 读书生活 | 冷眼 | 重读 | 学术书评 | 思想文化 | 特约书评人 | 双子书话 | 著译者言 | 书界观察 | 读家有方 | 书评空间 | 概念 | 全球书评诸子论诸子

本刊用稿范围包括关于中外优秀图书的评论
投稿邮箱:chinabookreview@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图书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