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评论

其他

毛睿喆 | 角色游戏与独异玩家——从《原神》看二次元玩家的保守面相

专栏社会关注作者:毛睿喆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导读】《原神》作为当下国产二次元游戏的代表性作品,通过交互与故事分立的设计,使玩家的游玩体验更集中在玩家自身的意愿而非主角的位置上,从而促进了玩家对个人独特性格的追求与实现。但玩家的独特性格不过是当今独异性社会的客体,独异性社会背后量化逻辑也使经济不平等无法回避,而这种社会结构也引发了玩家主体精神的退行与保守主义的倾向。【关键词】《原神》
2023年11月26日
其他

张曦萍 | 《全网公敌》与数字化生存的暴力表象

专栏社会关注作者:张曦萍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导读】国产游戏《全网公敌》利用游戏媒介机制实现了对数字化生存中诸种暴力形态及其伦理问题的表现与反思。游戏通过黑客的角色扮演反映出窥私的暴力性,经由解谜机制促使玩家在批判性距离中反思公共审判的凝视性暴力与网暴的发生过程,而游戏的仿真性更折射出数字生活中隐私流动与透明性暴力。【关键词】《全网公敌》
2023年11月25日
其他

欧阳如一 金千 | 东浩纪的游戏观——游戏式现实主义考论

Lemieux,P.,Metagaming:Playing,Competing,Spectating,Cheating,Trading,Making,and
2023年9月26日
其他

黄家光 | 哲学风格论——对《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的一个解读

专栏双子书话作者:黄家光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导读】舒兹《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是游戏哲学经典之作,它在写作风格上也独具一格,甚而可谓以“游戏”方法探究“游戏”定义。其以戏剧和寓言的形式书写哲学,实质上延续了古老的诗与哲学之争。对之进行批判性考察,旨在提示“哲学风格”对于哲学研究之价值。【关键词】《蚱蜢》
2023年6月26日
其他

黄远帆 | 大蚱蜢的三个谜/梦——玩游戏与人类理想生存态

年度评论本刊用稿范围包括关于中外优秀图书的评论投稿邮箱:chinabookreview@163.com
2023年6月26日
其他

毛睿喆 | 表演与操演——当下VR设备的双重文化逻辑

专栏社会关注作者:毛睿喆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导读】VR设备交互系统与文本内容展现出不同的文化逻辑,显示出一种背反的双重性特征。VR设备交互系统以表演的逻辑塑造出积极的使用者形象,但当下的VR文本内容依旧以规则为逻辑限制使用者的动作,将使用者操演为系统中的用户,培养其习惯,压抑了使用者的能动性。当下,能动的参与者尚未在虚拟现实中出现,但这种双重文化逻辑挑战了能动、被动与观看、表演之间的结构性关系,这也使诞生能动的参与者成为可能。【关键词】虚拟现实
2023年6月25日
其他

王鑫 | 面向数据库的开放游戏——以“安价/安科”为例

专栏社会关注作者:王鑫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导读】经由对电子游戏系统的模仿,安价/安科等数据库创作,通过素材的“随机”掉落,启动了“讲故事”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直面了数据库环境下,无法讲出故事、启动叙事的“绝境”,拯救了阅读体验中“第一次”与文本相遇的本真感觉。而在启动本真性的同时,这种游戏还启动了“玩家-观众”结构。于是罗兰·巴特笔下那种因“可写性”变成“各种文化通道”的个体,在观看的目光中变为“叙事游戏”的作者式玩家,以“导游”的身份被生产出来。这为人们提供了重新思考数据库环境中的创作的契机。【关键词】数据库
2023年1月19日
其他

新刊速递:《中国图书评论》2023.1

文化与文化史的精到把握——《中国新文化百年史》丛书的学术开拓/121微书评/127欢迎广大读者订阅。专题就地过年
2023年1月13日
其他

《中国图书评论》2022年总目录

回看茅盾文学奖——以《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为对象的考察/45感谢支持,欢迎继续订阅2023年《中国图书评论》。专题就地过年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颜丽蕊 | 《聊斋志异》日本翻案史评述

《聊斋志异》,蒲松龄,中华书局,2009年专栏书界观察作者:颜丽蕊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导读】《聊斋志异》的日本翻案,经历了初期(近世)的积极模仿与偏重劝善惩恶、中期(近代)的灵活借鉴与注重人性剖析、晚期(现代)的多元受容与趋向大众消费三个历史阶段的演变。从近世囿于作为伦理宗教的儒教和佛教思想,到显示出近代文明引发的人文思想觉醒、以人为本的近代文学转向,再到现代呈现消费社会的市场化和娱乐化倾向,日本《聊斋志异》翻案历史展现出鲜明的日本时代风貌和思想文化景象。日本翻案构建了《聊斋志异》于日本传播与影响的重要侧面,对《聊斋志异》的海外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思考中国传统经典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关键词】《聊斋志异》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石小溪 | 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观照——评《电影批评:阐释与建构》

《电影批评:阐释与建构》,陈旭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专栏书评空间作者:石小溪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导读】在电影工业化发展与互联网赋权的影响下,电影批评从昔时的象牙塔走向了寻常民众间,批评者、批评方式、批评语态与传播平台前所未有的丰富与多元。随着网络批评与“微批评”影响力的不断攀升,在网络渠道发布的学术批评也获得了空前的关注。为了完整呈现中国电影批评在历史变迁中发生的演进,探寻学者引领互联网时代电影批评的最佳方式,陈旭光推出《电影批评:阐释与建构》一书。它以艺术批评史和媒介发展史的双重视野展开对电影批评的历史与现实的观照与阐释,提出了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前瞻性的思考与见解,触碰到有效的学术增长点。【关键词】电影批评史
2022年12月28日
其他

魏柯玲 | 帕斯卡·基尼亚尔:艺术家之相

naturel)——穿透:“有一天,风景将穿透我。”[3]59因为“风景先于人像”[3]60[14]。这“先在性”(antériorité),这“绝对的先前和先在”(précédence
2022年12月24日
其他

李进超 | 反美学的审美问题——重读亚瑟·丹托《美的滥用》

《美的滥用》[美]阿瑟·丹托著,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专栏重读作者:李进超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导读】美国当代艺术批评家亚瑟·丹托的反美学被认为是关于后现代主义艺术最深刻全面的理论之一,其于世纪初出版的《美的滥用》是反美学的代表作,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影响深远。丹托一方面激进地反美,主张彻底割裂艺术和美,为此甚至鼓吹艺术丑;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设置“内在美”概念把艺术和美关联起来,“反美学的审美问题”由此而来。后现代主义艺术不仅“反美”,还有“生活化”的倾向。从现实的生活来看,“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因此所有人工制品都有最低限度的审美价值。就反传统艺术而言,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反美”和“生活化”看似对立实则统一。丹托过于强调“反美”乃至“嗜丑”特性,对“生活化”及回归美的倾向则重视不够,终致理论上的偏激。艺术源自按“美的规律建造”的生活,从根本上来说不可能是反美的,更不应该是丑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确热衷于表现丑的事物,但从来都不是“丑的艺术”。【关键词】反美学
2022年12月22日
其他

葛涛 | 这幅鲁迅照片被注错了46年

《钱理群新编鲁迅作品选读》,钱理群(编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22年专栏冷眼作者:葛涛作者单位:北京鲁迅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导读】1976年出版的《鲁迅》照片集将鲁迅站在上海一条马路边拍摄的个人照片注明为“1935年摄于大陆新邨寓所附近”,这幅照片后来不仅被国内多家鲁迅纪念馆在展览中展示,而且也被收入多种鲁迅图册或作为各种鲁迅题材的图书的插画,但是从许广平抱着周海婴的一幅照片,可以考证出这幅鲁迅站在马路边拍摄的个人照片实际上是1932年6月7日拍摄的,因此应当纠正这幅鲁迅照片在46年前被注错的说明文字。【关键词】鲁迅
2022年12月20日
其他

陶金 | 痕迹、真理、礼物——读德里达的《马刺:尼采的风格》

《马刺:尼采的风格》,德里达著,成家桢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专栏冷眼作者:陶金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读】在当代法国新尼采主义运动中,德里达的尼采阐释独树一帜。在《马刺:尼采的风格》这部专题化解构尼采的著作中,德里达通过痕迹这一概念揭示出尼采文本中那来自深渊的驱力,而通过真理—非真理的绝境阐发了哲学的两难处境,通过礼物而开启一种向着未来的阅读方式。德里达的解读并非全盘否定海德格尔的“单数的尼采”的阐释而导向一种复数的尼采,而是给出单数的尼采与复数的尼采间的裂隙。然而,德里达的文本也存在着痕迹史立场的预设,意义的绝对完满的重构,缺席中心主义的问题,这也启发我们对尼采的文本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关键词】痕迹
2022年12月20日
其他

​王春林 | 关于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一些闲言碎语

”[1]M.H.艾布拉姆斯与杰弗里·高尔特·哈珀姆虽然看似在讨论小说这一文体,但因为其中特别强调这一文体既不同于短篇小说,也不同于篇幅适中的中篇小说,所以,他们实际上的所指,毫无疑问只能是长篇小说。
2022年12月18日
其他

党文亭 | 回看茅盾文学奖——以《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为对象的考察

《中国图书评论》2022年12期。本文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推荐阅读对刘心武、路遥的一点补充
2022年12月18日
其他

白烨 | “茅奖”评奖中的一次意外收获

《雍正皇帝》,二月河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专栏特约书评人作者:白烨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导读】自1982年开启的茅盾文学奖,在前几届的评选过程中,都有以读书班(以中青年评论家为主)的形式,为评委们的终评提供候选作品的环节。我先后参加过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读书班,印象最深的是在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读书班上,一些成员发现并推出了二月河和他的历史小说《雍正皇帝》,这部作品并未在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终评中获奖,但由此为更多的读者所知晓。【关键词】茅盾文学奖
2022年12月18日
其他

朱恬骅 | 走向隐喻的“元宇宙”:数字制品的价值兑现

专栏社会关注作者:朱恬骅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导读】“元宇宙”概念诞生30年来在现实中屡次遭遇的失败呈现出这一概念的“不可能性”,可以归结为数字制品社会交往价值和经济价值在优先性上的冲突。相较于现实的经济价值,“元宇宙”中产生和流通的数字制品,首要地服务于用户的社会交往目的,其价值根源在于意义的稀缺性,尤其是它的质性层面;社会交往价值在逻辑上优先于“元宇宙”运营者辩护和掩饰其逐利冲动时推重的经济价值。数字制品价值的兑现要求了人人共有共建的“元宇宙”,而这事实上使“元宇宙”的概念由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单一技术平台,转为互联网境况中人类交往模式的总体性隐喻。【关键词】数字制品
2022年12月16日
其他

胡翌霖 | 从《货币哲学》看NFT的价值

《货币哲学》,西美尔著,陈戎女等译,华夏出版社,2018年专栏社会关注作者:胡翌霖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导读】齐美尔的《货币哲学》阐发了一种相对主义版的康德先验哲学,用“距离化”解释价值的由来,用交换活动解释客观性的形成。齐美尔批判现代货币经济颠倒了工具和目的,财产占有与主体的自由脱离了关系。在齐美尔的视野下,区块链支持下的加密货币或NFT,似乎蕴含着帮助人们重塑价值观的某些契机,促使人们回忆起价值的相对性和主观性,并从占有中发现自我的个性,让人们从现代性的迷惘中醒觉。【关键词】齐美尔
2022年12月16日
其他

十二月导读 | NFT与绝对主义

本期导读周志强这一期社会关注讨论数字货币的相关问题。胡翌霖重新阐释齐美尔的货币哲学,尝试重写NFT时期价值与主体的关系。他深刻地反思了“拥抱绝对性”暗含的哲学性危机:“绝对主义与虚无主义仅一步之遥,因为绝对主义把世界的确定性和统一性都维系在一块不可动摇的铁板上,那么一旦这一想象中的坚固铁板出现了一点漏洞,绝对主义者的信念就趋于崩塌了。”价值围绕人们的行为和交往来构建,不以齐美尔所说的剥夺自由的机会来组织,这是两位作者对NFT所指向的数字社会未来的期望。本期值得一提的还有关于矛盾文学奖的解析。弗洛姆曾经区分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评价差异:自然科学评价是“事实评价”,而人文科学则是“价值认定”。但是,在算法社会已经成型的今天,价值认定与事实评价的矛盾凸显。被无意识地低估的作品大量存在。在这里,“评价”往往是作品明细意义的认定,对于那些包含复杂信息的“特异性”作品,评价是无可置喙的。在我看来,我们习惯于把世界讲述成单一意义的历史形态,却可能忽略了“潜在真实”的多向性。也许多种不可能性并存,呈现出来的可能性才是更加有趣的情形。2022年12月专题就地过年
2022年12月14日
其他

曾艳兵 | 后期疫情时期的“卡夫卡式隔离”

《变形记》,[奥]弗朗茨·卡夫卡著彤雅立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20年专栏读书生活作者:曾艳兵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导读】后期疫情时期,顾名思义,是指后期疫情的时期,或者说疫情的后期。卡夫卡的那种生活方式原本以为永远也不可能有机会体验一下,不料在2020年春节期间还真有了一回真切的体验。不过,只有到了两年后的2022年,才算是真正地、深刻地经历了卡夫卡地洞式生活体验。疫情期间的居家隔离重读卡夫卡,发现与“卡夫卡式”还真有着许多的相似或相同之处。在隔离的状态下重读卡夫卡及其作品,不仅可以消磨许多难挨时光,或者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启示和收获。【关键词】后期疫情时期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赵渭绒 车宇凡 | 重建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评曹顺庆、王超《中西诗学对话》

本刊用稿范围包括关于中外优秀图书的评论投稿邮箱:chinabookreview@163.com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陈敬坤 | 以一种清晰的风格做哲学——评索姆斯《20世纪分析哲学史》

《20世纪分析哲学史:分析的开端》,[美]司各特·索姆斯,华夏出版社,2019年专栏书评空间作者:陈敬坤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导读】分析哲学让不少哲学爱好者甚至专业哲学工作者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甚至谈起的时候总是语多轻蔑,但人们对分析哲学的印象往往还停留在早期逻辑经验主义的语言分析。索姆斯这部著作的英文书名严格翻译的话,实际上是“20世纪的哲学分析”,可以说是以分析的风格做哲学的一个绝佳示范。【关键词】做哲学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盛梅 | “大国学术”理念的学术差异及文艺研究实践的意义

杨义专栏读家有方作者:盛梅作者单位: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导读】“大国学术”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学术界提出的重要命题。杨义先生是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学术家。在杨义先生看来,“大国学术”的建构首先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既包括“文化姿态”、对学术资源的自信与保护性开发,也包括还原性分析、学术的世界关怀和人类文明关怀,以及体现学术格局与境界的重要方法论和学术研究途径。【关键词】大国学术
2022年11月24日
其他

段煜 | 出版家年谱的学术意义与编纂思路初探

“中国出版家丛书”书影专栏书界观察作者:段煜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导读】出版家年谱是出版家生平史料的整理与呈现,可丰富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史料基础,但目前所受到的重视度较低,且欠学理思考。在编纂出版家年谱时,应当立足于问题意识和现存史料,从生活史、思想史、心灵史的层面入手,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关键词】年谱
2022年11月22日
其他

吕超 | 宫崎市定“册封体制论”的殖民话语逻辑

宫崎市定(1901—1995)专栏学术书评作者:吕超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导读】宫崎市定作为京都“东洋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其学术成就蜚声汉学界,但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甚至战后都曾积极主动地粉饰日本的侵略行为。本文梳理其“册封体制论”的内容和逻辑,并在将该说置于日本亚洲观的发展脉络及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考察其构造与特质的基础上,揭示这一论说呼应日本侵略国策的政治论本质。【关键词】宫崎市定
2022年11月20日
其他

张武装 | 书以芜而误人——评《吴昌硕年谱长编》

《吴昌硕年谱长编》朱关田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专栏冷眼作者:张武装【导读】朱关田编《吴昌硕年谱长编》,材料搜辑宏富,却存在字词、句读、逻辑、材料运用等疏误。又在作品鉴别上把关不严,尤其于拍场所见,几乎悉数扫入。上款人考证则急于求成,一遇相同甚至相似字号,便附会其人。本文将以上诸端粗为分类,略举数例,并试为匡正一二,以救其误人之弊。【关键词】吴昌硕
2022年11月18日
其他

牛学智 | 轻描淡写的“史论”与张贤亮“改革三部曲”的真正局限

专栏冷眼作者:牛学智作者单位: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导读】张贤亮在他所有小说及其他文学文体创作中,似乎格外看重他的“改革三部曲”,他的自信来自他有办企业的丰富经验,也来自他长达22年的特殊生活磨难,后者造就了他对前者的理想主义,前者又是他对后者的“恶偿”,这种独特体验别的作家的确没有。但在今天重新审视,其“改革三部曲”中的致命局限,也许就源于他潜移默化中对特殊年代塞给他的思想的接受和运用。基于此,高校通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对这些作品明明暗暗的表彰和对他其他题材小说作品的“轻描淡写”的“终极”评价,便形成了某种误导,集体性表征了当代文坛对张贤亮某些重要作品的“漠视”和“不见”,这与我们今天极力呼吁有思想的大作品的语境是多有错位的。指出这一点,是为着提醒,我们究竟该继承什么是深沉、开阔、大气,摒弃什么是下意识、潜意识和因袭。【关键词】史论
2022年11月18日
其他

张亮 | 霍尔驭浪之旅的中国呈现——读《斯图亚特·霍尔文集》

坦率地讲,在编译《理解斯图亚特·霍尔》的过程中,我曾燃起编译一本霍尔文集的念头,但很快就熄灭了。
2022年11月16日
其他

孟登迎 | 不做担保的霍尔:理论化探索与文化研究的反思——中文版《斯图亚特·霍尔文集》阅读札记

Populism)展开深度批判。21世纪之后,这些批判逐渐转化为对于新自由主义及其全球化消极后果的批判。霍尔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开掘和阐释文化研究理论阵地(theoretical
2022年11月16日
其他

王思娴 | “瓦格纳事件”的端倪​——从《悲剧的诞生》看尼采与瓦格纳的“合”与“分”

《悲剧的诞生》,[德]弗里德里希·尼采著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专栏重读作者:王思娴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导读】作为塑造德国精神的两位伟大思想家,尼采与瓦格纳自相识以后,二人的名字便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从尼采早期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中,可以看到二人思想的“合”与“分”。而“瓦格纳事件”则透露出,在尼采心目中,“瓦格纳”俨然成为德国精神的象征和代名词。因此,尼采与瓦格纳的分道扬镳不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冲突,也是尼采与他心目中的寄托的决裂。【关键词】尼采与瓦格纳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十一月导读 | 孤独中坚守矛盾

本期导读周志强本期刊发了孟登迎和张亮关于《霍尔文集》的评价和分析。中国学人喜欢思想“定性”或“定型”,不仅自己喜欢出个“文集”,也喜欢别人来给自己编撰“文集”,表示思想成熟、体系庞大。霍尔却抗拒这种自我稳定性。如果一个学者尊重现实,那么,他的思想肯定会自我抵牾;同时,“思想”本身何尝自我圆润或完备统一?这可能是《霍尔文集》的编辑者心知肚明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张两文对这本书的阐述,便有格外的生动意味了。
2022年11月10日
其他

徐德霞 | 他搞出了一个不一样的东西——谈张炜先生的新作《橘颂》

《当代》杂志2022年第5期,内含张炜小说《橘颂》。专栏书评空间作者:徐德霞作者单位: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导读】这是一部与根脉、情怀有关的作品,一个山村,一座石屋,那是老文公祖上留下的根脉。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里成长,又从这里走向外部世界,来来回回,总有一些东西是“深固难徙”、一脉相承的。而每个人又都有“青黄杂糅”如橘般绚烂多彩的人生,又有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作者对历史传统、文化精神、人生乃至整个故事都有大刀阔斧的砍削剪裁,高度浓缩提炼,力求超凡脱俗,不落窠臼。【关键词】橘颂
2022年10月28日
其他

孙悦 | 长篇小说《桦皮船》中的生命意味:离去即归来

《桦皮船》,薛涛,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专栏书评空间作者:孙悦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导读】薛涛小说《桦皮船》描写老猎人托布和小孙子乌日从大都市出发,走进林莽苍苍的大兴安岭,追寻鄂伦春人从前的足迹,划动桦皮船,送死去的猎犬阿哈“回家”,同时也和过去的岁月、生活告别。作家薛涛在这部小说里,展现了鄂伦春民族的生命智慧和生命哲学,探讨了生命和死亡的真相与本质,传达出鲜明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意识。小说通过文学性的、诗意的叙事技法,赞美鄂伦春人通达的生命观与万物观,思考对于一种古老文明消逝应秉持的态度、生命个体之间彼此偿还的非对立关系、新旧交替枯荣有序的自然法则等问题,显示出作家和作品在思想方面的独特性。【关键词】生命
2022年10月28日
其他

孙莳麦 | 寻找一种 “相认” 的读法

《小说风景》,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专栏书评空间作者:孙莳麦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导读】《小说风景》是批评家、学者张莉对现代中国故事的一次重读,在文学批评与文学教育方面都深具方法论意义。作为文学批评,本书以文本细读为基本方法。从内部平视的眼光出发,动能潜藏的人物行为是张莉进入经典作品的隐秘入口:借此,她得以还原历史现场,透视特定环境下人物的个性、生存和命运,剖析小说的内部肌理,道明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原因。作为文学教育的产物,本书亦是一部促成相异个体相互理解的契机之作:借助“相认”的读法,张莉带领读者认出人物也认出自己,体现出其建构以“人”为尺度的经验共同体的努力。【关键词】文学批评
2022年10月28日
其他

柳思如 宋伟 | 东方文化韵味:道禅精神与茶饮美学

《日本茶室与空间美学》,[瑞士]沃尔夫冈·费勒著张鸣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专栏书评空间作者:柳思如
2022年10月28日
其他

曾艳兵 | 空白日志与困惑美学——威廉斯《当她们羽翼尚存》的当下意义

《当她们羽翼尚存》,[美]特丽·坦佩斯特·威廉斯韦清琦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专栏读家有方作者:曾艳兵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导读】在现代社会中,当人类面对诸多不稳定因素,甚至灾难和人生悲剧时,如何从自然中寻求慰藉?在一个物质与精神撕裂、破碎的世界中又如何探寻自然与生命的含义?美国当代著名自然文学家、诗人特丽·威廉斯的《心灵的慰藉》或许能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答案。这就是空白日志与困惑美学:空白日志以无字的方式记录生活,生活无须文字干扰;一个句子上面再覆盖一个句子,整个段落都叠在同一行里,这就是困惑美学。威廉斯试图通过碎片和马赛克重构一个被打破的整体。【关键词】特丽·威廉斯
2022年10月26日
其他

王宇英 | “你的苦痛与我相关”——当口述史方法与医学相遇

其中,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的一件事被吴咸中院士评价为“给二哥思想上带来的困惑、苦恼甚至超过‘文革’中的遭遇”,那就是吴英恺院士被重新任命为阜外医院院长和医科院心血管研究所所长,但不到两年就被要求退休。
2022年10月24日
其他

刘骏 | 一种拉康意义上的缝合——论齐泽克对“西马”的再阐释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著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专栏学术书评作者:刘骏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导读】本文围绕齐泽克对西马的重新阐释在思想定位、理论主张和所受到的批评及局限三个层间进行观察和梳理。首先指出齐泽克的重新阐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激进化的主张,进而展现其在后工业社会的语境下对真理主体的重新建构,最后指出齐泽克实际上完成的是一种传统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缝合。【关键词】齐泽克
2022年10月22日
其他

冯鹤雪 | 《释梦》:“多异性”的文本批评实践

《释梦》,[奥]弗洛伊德著孙名之译,商务印书馆,2018专栏重读作者:冯鹤雪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导读】释梦学说存在着病理学治疗预期和实际文本阐释效果之间的错位,前者力图将梦解释为理性化的单一文本,后者却将之呈现为多重悖论的“多异性”客体。潜意识欲望与稽查作用的博弈,让梦同时是对矛盾的暴露与掩盖,并拒绝任何从正面切入文本的尝试。“多异性”要求对显意文本逻辑的拆解及寓言式重构,以恢复隐意文本的矛盾性挑衅力量,这可以导向一种把握当下大众文化逻辑的批评方法。【关键词】《释梦》
2022年10月20日
其他

姜涛 | 在“虚无”与“开花”的辩证张力中

本刊用稿范围包括关于中外优秀图书的评论投稿邮箱:chinabookreview@163.com
2022年10月18日
其他

陈晓明 | 剖析当代诗歌中的虚无主义

专栏特约书评人作者:陈晓明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文学系【导读】黄怒波老师的诗歌理论著作《虚无与开花》尝试用尼采的“虚无主义”理论来阐释中国当代的诗歌。本文首先结合中国当代诗歌研究的发展,认为该书突破了中国诗歌研究的局限,将“虚无主义”概念引入中国现代诗研究,在现代性的大框架里来处理虚无主义的主题。【关键词】虚无主义
2022年10月18日
其他

周宪 | 中国当代诗歌的现代性气质

《虚无与开花:中国当代诗歌现代性重构》黄怒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专栏特约书评人作者:周宪作者单位: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导读】中国诗歌从古典到现代经历多次颠覆性的转型,改革开放以降的当代诗歌更是对激烈变动的社会和文化现实的诗意回应。全球化进程中的本土现代性无疑是理解和阐释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个有效视角。《虚无与开花》作为一部当代诗歌思想史研究的力作,饱含了作者作为当代诗歌参与者深切的体验和冷静的观察,生动地叙述了近半个世纪本土诗歌流变的故事,以及隐含其后复杂的美学精神。【关键词】现代性
2022年10月18日
其他

杨书睿 | 从罗曼语文学到世界文学​——重新发现《摹仿论》

专栏双子书话作者:杨书睿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导读】本文从《摹仿论》对现实主义术语的模糊使用谈起,分析奥尔巴赫选择和阐释不同作品的原因与方式,指出其语文学方法和历史主义立场对全书的意义,并最终关注到作者创作此书的双重目的。在如今的比较文学研究中,《摹仿论》不仅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产生了框架式的影响,其对语言能力的强调和对跨文化的关切也以新的模样折射进来,并喻示了歌德式的世界文学的复兴。【关键词】埃里希·奥尔巴赫
2022年10月16日
其他

王晓燕 | “现实”的诸多内涵​——关于《摹仿论》的思考

《摹仿论》,[德]埃里希·奥尔巴赫著吴麟绶、周新建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专栏双子书话作者:王晓燕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导读】奥尔巴赫在《摹仿论》中,以现实主义入手,对西方文学史的发展进行总体描述,扩大了现实主义的范畴,却也造成了他现实主义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特点。本文从奥尔巴赫的真实经历和现实处境出发,深入探讨《摹仿论》中的现实主义及内涵,进而分析《摹仿论》的局限性。【关键词】埃里希·奥尔巴赫
2022年10月16日
其他

刘伟 陶锋 | 技术与身体:后人类视域中“身体”的形态、问题与反思

York:Berg,2007:362-374.[51]吴冠军.后人类纪的共同生活:正在到来的爱情、消费与人工智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111-112.[52]André
2022年10月14日
其他

王峰| 迎向“人类主义”消逝的时代

专栏社会关注作者:王峰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导读】曾几何时,“人类主义”是我们唯一正义的观念,但“人类主义”演化为人类中心主义,这也造成当代的各种环境危机和伦理危机。一个时代的来临,必以前一个时代的消逝为表征。在后人类兴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远离这一“人类主义”,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对待人类自身的变化,既在观念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又平静对待技术对人类自身的改造。这一新时代已经加速来临,我们必然要面对它,借助技术,提升人类自身。【关键词】人类主义
2022年10月14日
其他

十月导读 | 时代的转换之门

本期导读周志强本期社会关注两篇文章,站在一个当下正在发生的未来时刻,讨论关于技术与人类关系。王峰以宣言式的口吻宣称:未来已至,时代转换之门已经开启,人类中心主义时代即将结束!
2022年10月12日
其他

张先广 | 媒介理论:从人本主义到反人本主义的转向

专栏思想前沿作者:张先广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美]格兰谷州立大学传播学院【导读】本文阐述了媒介理论由人本主义向反人本主义的转向,或者说由延伸论向组合体理论以及机器主义的转向。反人本主义的取向能更好地揭示人类的境况,尤其是在后工业时代和数字时代。卡夫卡式的荒诞是该时代人们生活的特征。本文也触及间性论对媒介理论探讨的相干性。【关键词】延伸论
2022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