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苦等十年,盼来今年最高分

鱼叔 独立鱼电影 2020-01-18

最近一部新片,所有人都在夸。


豆瓣 9.1,烂番茄 96%。


MTC 媒体评分94,与寡姐的《婚姻故事》并列年度最高分;


综合评分在「年度最佳电影」中位居第二,高于《寄生虫》。



能攒到这么多爆表评分的,必定来自行家老手。


想必你也猜到了——


《爱尔兰人》

The Irishman



海报上,三张脸,四个传奇。


76 岁的罗伯特·德尼罗,79 岁的阿尔·帕西诺, 76 岁的乔·佩西


以及 77 岁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一个资深的不能再资深的好莱坞班底。


四个人站一块儿,背后可以列出满满一整面墙的荣誉奖项。



电影改编自犯罪纪实文学《我听说你是刷房子的》。


"I Heard You Paint Houses"


这是一句黑话,意为「杀人买卖」。


「刷」是对子弹击中人体时,鲜血喷溅到墙上的比拟


就像,这样。



影片中,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的第一次交流,就说了这句话:




立即,德尼罗又补了句:


「我还自己做木工」



木工对应做棺材,暗指处理尸体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杀人加处理尸体一条龙服务,做事干净,敬请放心。


不消说,这将会是一个血腥暴力的黑帮片。


也正是老马丁和他的老伙计们一贯最擅长的类型。



本片的第一男主是德尼罗饰演的弗兰克·希兰


一名黑手党杀手


因为年轻时参加二战,战场上杀了不少人,具备职业杀手的素质。




于他而言,替黑帮杀人和替军队杀人,没什么区别。


都是遵从命令,换取生存。


足够冷血,足够麻木。


回国后,他做了一段时间的卡车司机,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拉塞尔•布法里诺(乔·佩西)


名声赫赫但极为低调的黑手党头号人物。




别看他个子矮小,其实统治着美国整个布法利诺犯罪家族,主要势力盘踞在美国东海岸。


表面上经营一些小餐馆和窗帘生意,背地里经手各种地下交易。


因为军队经历,且会说意大利语(二战期间在意大利战区),弗兰克很快获得了拉塞尔的信任,混进了黑帮内部。



开始接些「刷房子」、「做木工」的活儿。


最终一步步爬上了黑帮的高层地位。



这里有必要宕开一笔,先聊聊片名《爱尔兰人》。


众所周知,黑手党是意大利人的天下。


1970年,美国国会颁布「反黑法」(Racketeer Influenced and Corrupt Organizations Act,缩写RICO),致力于打击黑社会组织。


在时任联邦检察官(后来成为纽约市市长)的鲁迪·朱利安尼所掌握的26个黑帮匪首名单中,仅有两个非意大利裔人


其中一个,就是弗兰克·希尔。



片名《爱尔兰人》,便是指弗兰克是爱尔兰裔移民。


这背后又是一连串的时代背景。


美国是移民国家,其族群人口占比中,排第一的是德裔,排第二的便是爱尔兰裔。



早年间的第一代爱尔兰移民大多是农民,吃苦耐劳,勤劳肯干。


同时也民风彪悍。


这段历史在马丁·斯科塞斯的另一部作品《纽约黑帮》中也有涉及。


当时,爱尔兰人的地位比黑人还要低下。



小李子的角色就是爱尔兰裔。



他的父亲本是爱尔兰裔黑帮「死兔党」的头儿(尼姆·连森),结果被「本地人党」的头儿(丹尼尔·戴·刘易斯)杀害。


小李子这才由此走上了复仇之路。



后来,随着爱尔兰裔移民一代代的奋斗,日子终于越过越好。


影片中有重要情节涉及的肯尼迪总统,就是著名的爱尔兰裔。




事实上,根据资料显示,美国至今45任总统里,22任都带有爱尔兰血统。



说回到影片。


杀手之外,弗兰克的第二个身份是国际卡车司机工会(International Brotherhood of Teamsters,缩写IBT)的高层。


这条线上的一个重要配角,便是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吉米•霍法



他是国际卡车司机工会主席。


60年代全美风云人物,走哪儿都有欢呼声迎接。



美国国土面积大,铁路系统不完善,所以一大半的运输都依赖于卡车。


卡车司机工会,看名字或许很土气,但却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工会。


高峰时有 230 万名会员。




卡车司机一直是高薪职业,在今天年收入依然可达 60 万人民币以上。


工会自然也是超级有钱,掌握了 80 亿美元的退休基金


而这些资金的动用权,就掌握在吉米·霍法手里。


工会与黑帮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赌城拉斯维加斯,就是靠着「工会+黑帮」建立起来的。


赌徒们没法走正经儿渠道去银行贷款,于是转而投向工会借秘密高利贷,搞非法操作。



工会油水这么厚,内部权力斗争可想而知。


黑帮就负责帮忙干脏活。


暗杀、勒索、威胁,动不动就炸汽车炸游艇




弗兰克结识霍法,就是通过拉塞尔引荐,即文章一开头提到的「刷房子」。


不得不说弗兰克确实厉害,在两边都被视为亲信。


身兼黑手党高层和工会高层双重身份,黑白两道同时踩。



作为协调和沟通两方的桥梁人物,知晓最隐秘的内情。


他轰轰烈烈的一生,见证的是黑帮与工会从辉煌到衰落的整个时代。



有人戏称本片是黑帮版《阿甘正传》


因为主人公弗兰克从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起家,有意无意地参与到很多影响美国国运的大事件之中。


比如早期刚入黑帮时,他曾奉命运输一批枪支弹药给一个叫做「大耳朵」的人。




而这批弹药后来被运往古巴,爆发了著名的猪湾事件


多年之后,尼克松水门事件


弗兰克通过电视看有关庭审,发现「大耳朵」在出庭作证。



最重要的,是「吉米·霍法失踪案」。


1975年离奇失踪,因为始终找不到尸体,7年后被警方判为法定死亡。


几十年间,联邦调查局出动了两百多名特工,留下70多卷案宗,其中包括长达1.6万页的霍法档案。


然而,始终没有一丝结果。


直到电影的原著小说问世,作者与弗兰克·希尔一对一采访的内容公开,公众才摸到了真相的轮廓。


根据弗兰克的说法,是他亲自干掉了霍法


「两枪都打在了他右耳的后侧,没让他遭罪。」(摘选自小说原文)


之后尸体被送去殡仪馆焚烧,因而死无对证。



另一个更带劲儿的,是关于「肯尼迪之死」的八卦野史。


肯尼迪家族与某黑帮家族是世交。



交情好到,肯尼迪与黑帮公子共用同一个女友


而且是同一时间。



肯尼迪当总统,靠的是黑帮造假票,拿下伊利诺伊州。


他们会去墓地抄死去的人名,买通计票员后,反复投票。


一个黑帮成员可以投几十上百张选票。



交换条件是,肯尼迪当上总统后把古巴的卡斯特罗赶出去


这样黑帮就可以拿回在那边的赌场、赛马场、捕虾船等一切经济大权。


但结果是,肯尼迪不仅没有赶走卡斯特罗,经历失败的「猪湾事件」后,让卡斯特罗与苏联走的更近。



再加上肯尼迪「忘恩负义」,上任后打击黑帮势力。


吉米·霍法也在这个时期被拉下马。



最终,肯尼迪被刺杀,反黑行动中止。


这背后的操作手,直指被惹毛的黑帮大佬。



深受爱戴的肯尼迪总统不仅私生活放荡,而且选举造假。


被刺杀是因为得罪了黑帮。


你就说说,这个爆料角度劲不劲爆?



整个剧情横跨 50 年。


为了表现历史的流逝感,影片使用了工业光魔公司的「减龄」技术,让年近 80 岁的演员们重新焕发青春。




纵然脸上的褶子被抚平了,可依旧掩盖不了岁月带来的肢体沉滞。


德尼罗饰演的角色出场时 37 岁左右。


脸没有大问题。


但看这一场「殴打」的戏份,几乎连站都站不稳,根本不是一个青年男人该有的力量感和平衡度。



动作幅度稍大的戏份,可以肉眼看到德尼罗胸腔无法自控地起伏着。


台词也能听见丝丝沉重的呼吸声


但瑕不掩瑜。


肢体上的稍显无力完全能在言语和神态上弥补回来。


影帝们宝刀未老。


帕西诺在里面有一段非常慷慨激昂的演讲,气势卓绝,魅力四射。




丝毫不输27年前的《闻香识女人》。



年近 80 岁还有这种风采,令人叫绝。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同样发挥了他娴熟的场面调度能力。


令鱼叔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就是「理发店枪杀案」那场戏。


1957 年,艾伯特·阿纳斯塔塞(现代美国黑手党甘比诺家族创始人),在纽约喜来登酒店的理发店里被暗杀。


理发店里的保镖看准时机,缓缓离开。



经过楼道,跟两位杀手交换了一下眼神。



镜头顺着杀手来到理发店的走廊,但却不跟进去,反而兀自向前对准橱窗里的烂漫鲜花



随后,枪响,尖叫,报纸头条。



一场轰动全美的黑帮大佬谋杀案,被拍摄地如此流畅优雅


简洁的叙事效力令人叹服。


这群好莱坞「老炮儿」们,依然站在电影艺术的金字塔尖端。



马丁·斯科塞斯一直是黑帮题材爱好者。


前作有《纽约黑帮》《好家伙》《穷街陋巷》等等。


《穷街陋巷》里30岁的德尼罗


这跟他的出身不无关系。


斯科塞斯在纽约的小意大利区度过的早年时光。



那时的街头还没有被毒品污染,黑手党穿着笔挺的西装为人出头,威严而不失优雅。


在混乱的年代,有原则的黑手党也是维持秩序的必要存在。


就像《教父》里的柯里昂家族。



斯科塞斯就在描绘这种旧日优雅的逝去。


有人用「史诗挽歌」来形容《爱尔兰人》


3 个半小时的超长幅度,庞杂的年代梗,让整部影片都笼罩在一种「英雄老矣」的氛围里。


没有了当年《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那般血液挥洒的草莽。


并不太多的暴力镜头都是极克制的。


开枪砰砰两下,就匆匆离开。


甚至出于杀手的专业素养,会尽量控制角度不让血液溅到自己身上,以免后续不好清理。


它不是一部让你有现场代入感的电影,而是一本回忆录。


是年老时回忆过往,少了年轻气盛,多了哀叹无奈。



众所周知,《爱尔兰人》的诞生困难重重,花费了数十年时间。


斯科塞斯从 2008 年开始就在谋划拍摄,但由于演员普遍都年迈,题材又不讨喜,好莱坞大制片厂都表示拒绝。


理由都很一致:


「这年头黑帮片已经没有市场了。」


派拉蒙原本愿意出手,后被 1.25 亿美元的预算吓跑。


直到网飞接盘,才凑上近 2 亿美元的制作成本。


代价也是直观的:


只在影院做小规模放映,主要通过流媒体线上发行。


对此,斯科塞斯也无可奈何,只能用很低的姿态说,希望观众不要用手机看《爱尔兰人》——


如果你们想看我的电影,

请不要在手机上看。

求你们了,最起码用一个 iPad,

大 iPad


《爱尔兰人》毫无疑问很好看,是今天最优秀的电影之一;


但老马丁之后是否还能有机会拍黑帮题材?


不好说。


这种告别意味也在影片中隐约透露。


电影中的所有人都被标注了结局。


主角们自不必说,连短暂出现的配角,都会用字幕交代他最后是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死去。



故事的最后,只剩下弗兰克一个人待在疗养院的轮椅上晒太阳。


他拿出昔日的照片,护士指着霍法问:


这是谁?


弗兰克非常震惊。


时光真是飞逝,只不过一两代人的时间,当年家喻户晓的人物就已经被遗忘了。



警察依然试图在他身上寻找答案。


他仍和当年一样,拒绝回答,「任何问题都请去找我的律师谈」。


警察说,「你的律师已经去世了,所有人都已经死了,结束了。」


弗兰克下意识地问到:「谁干的?」


对方回答:「癌症」。



所有人都相继离开舞台。


不是因为权力斗争被干掉,而是因为单纯的疾病与衰老


这部电影的导演和主演们也纷纷迈向 80 岁的门槛。


即便说再多长命百岁,也至多是美好祝愿。


人最大的敌人,永远是时间。


而且从来都注定会输。




马丁·斯科塞斯,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


这些曾经创造了伟大电影的人名,在时间的流逝中,将不可避免地被淡忘。


影史会记载,影迷会怀念。


但大众终会忘却。


而那些曾经诚恳讨论「到底什么才是好电影」的声音呢?


是否也会被爆米花电影里的喧闹声盖过。




为这帮电影老炮儿

点个「在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