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5分国产神作,今天依然是内娱天花板

鱼叔 独立鱼电影 2023-11-27
暑期档刚过,国庆档已经排上日程。

今年最受瞩目的影片之一,当属陈凯歌导演的献礼战争大片《志愿军》。

不久前,片方陆续发布了59位演员的杀青照。

没想到,其中一个角色李晓的造型,却引起巨大争议。

电影官博迅速做出回应,并更换海报。


解释称这个造型代表着李晓屈辱的幼年时代,也是战争年代下孤儿的缩影。


右为更换后海报

然而,网友对这个解释并不买账。


不少人认为,这样的造型就是「心怀叵测」,是「辱军」。


甚至有人上升到对电影本身的抵制和谩骂。



当然,仅通过一张宣传照就全面否定整部电影,为时尚早。

如此一幕,让鱼叔不禁想起一部1984年的国产战争片。


这部电影的许多片段单拎出来,恐怕也会被人说「抹黑」「辱军」。


但,看完全片,几乎所有人都会打出高分。

至今,豆瓣评分仍保持9.5的高分。


在很多人看来,它就是「中国最好的战争片」——


《高山下的花环》



放在今天看,这部电影的阵容堪称炸裂。


老戏骨吕晓禾,搭配小鲜肉唐国强


甚至,还能看到当时还是「靓仔」的倪大红



更具明星光环的,还属导演,谢晋


此时的谢导,刚拍出《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等一批爆款神作。


尤其是两年前上映的《牧马人》,观影人次就超过了一亿,可谓万人空巷。

因此,这部新片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当然,影片备受关注还有一个原因。

李存葆创作的同名原作小说。

这部小说一经发表,就引起轰动。


近百家报刊全文转载,50余家剧团改编成剧目上演,各种媒体的评论文章近300万字。

即便放到今天,小说的内容都非常大胆。

当剧本通过后,谢晋都感觉到一丝不可思议。

这要放在过去,那不成了给部队抹黑?


《高山下的花环》这么尖锐地写了死、血、穷、苦、债、悲伤,甚至还写牢骚、写官僚主义、不正之风,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大家都成熟起来了。  顾志坤,《谢晋》

最终,《高山上的花环》再创佳绩,观影人次达到1.7亿之多

如此票房神话,恐怕今天也没人能企及。



电影的开篇就相当「震撼」。


几个大特写,拍出了战士们一同洗澡的场景。


真正的男色大赏,比《封神》男团领先四十年。

难以想象当初会引起怎样的讨论。



原来,这一天是休息日,战士们做卫生。


近处洗澡,远处打闹,营地里充满着轻松的气息。


乍一看,根本没有战争将至的味道。



梁三喜(吕晓禾饰)是九连连长。


他是来自沂蒙山区的老兵,亲和友善,深受大家的尊重和喜爱。



虽然他眼前看着轻松,但心里却绕着不少事。


一边是他的休假得到了批准。


这次终于可以回家看望老娘和媳妇,以及即将出世的孩子。




另一边,他又在等一个人。


他想等这个人来了,自己再动身离开。


此人,就是新任指导员赵蒙生(唐国强饰)



是,赵蒙生的到来却打乱了三喜的计划。


他从头到脚都和这里的士兵们格格不入。

皮肤白嫩,一看就是个没干过重活累活的公子哥。



洗脸用的肥皂,是别人买不起的款式。



擦脸有专门的雪花膏,整天溜光水滑。



抽烟带着中华,根本看不上普通香烟。




随身带着粉色保温杯。


跟大家的水壶有着明显区别。



他吃不惯食堂里的饭菜,家里为他寄来饼干零食。



他的本职工作也不太行。


作为军人,却没有军人的体魄。


别人拉练都开始下山,他还在半山腰累的气喘吁吁,行李还给了年纪比他小很多的警卫员。



连长让他跟大家说两句。


结果。


他真的只是,说两句。



这一切,连长全都看在眼里,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赵蒙生出身高干家庭,细皮嫩肉,不能吃苦。

他来这里也并非本意,而是母亲动用人脉,特意安排,俗称「走后门」

亲想用下连队的方式来「曲线救国」,换一个调任的机会。


因此,打从一开始,蒙生就没想过要在这里久留。




久而久之,看不惯蒙生的人越来越多,矛盾也日渐增多。


压力来到了连长身上。


一边要照顾好兄弟的情绪,另一边又要引导蒙生融入部队。


就这样,三喜回家的日程只能一拖再拖。


可就在这时,最意外的情况发生了。


部队要连夜奔赴前线,参加战斗。


巧的是,蒙生的调令也在同一天到来。


蒙生原本是想离开的,但在连长一阵劝说下,还是极其不情愿地上了战场。



也正是从这一刻起,一切都开始发生变化。


三喜先前的谆谆教诲,已经让蒙生心里有了些愧疚和懊悔。


因为连长提醒了他,军人身份的意义。



之后,母亲居然将电话打到前线让照顾儿子,更是成了「最后一把火」。


气恼了的军长,当着所有战士的面,痛骂了蒙生。


虽没点名点姓,但大家都知道说得是他。


听得台下的蒙生满头大汗,瞳孔地震。



蒙生没怎么吃过苦,却也是要脸的人。


面对大家与日俱增的鄙夷,他在一番挣扎后,在众人面前立下誓言:


「是英雄是狗熊,咱们战场上见。」



等到了战场之上,诸多始料未及的变故一次次重挫蒙生的精神。


眼看着战友接连牺牲,自己和众人一起攻坚克难。


亲历过战火的洗礼,他才终于褪去了之前的纨绔气息,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军人,一名真正的战斗英雄



不过,《高山下的花环》并不是一部只讲述赵蒙生蜕变的故事。


直到战争结束,电影也只过去了三分之二的篇幅。


战争之后的剧情安排,更是神来之笔。


其中涵盖的不止是对战争的思考,还有烈士善后、社会矛盾等诸多现实话题的探讨。


这不是某一个人专属的电影,而是扎根于那个时代下的宝贵遗产。


正是这样的格局和深度,让《高山下的花环》成为其他国产战争片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峰。




作为一部战争片,电影中的战争场面还是花了不少心思。


因为有部队的支持,所有出镜的都是「真家伙」。


坦克、大炮、装甲车、直升机。


这样的架势,放在今天都算是真正的大场面。



小视角下的战斗,也不缺。


尤其是对战争残酷一面的刻画,相当直白。


比如年轻的警卫员被炸。


直接给了一个满是鲜血的腿部特写。



又比如九连缺水缺粮。


所有人都是脸色苍白,嘴唇全都干裂起皮。



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这样的战争场面或许不算新鲜。


甚至可以认为,这些就该是一部战争电影里的必备元素。


场面越大,战斗越残酷,越能体现战争的残忍。


可依我看,这样的定义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战争片。


就像这部电影,其实战争情节只占全片十几分钟的片长。


真正加深残酷印象的,反而是那些非战争的部分。


战争只是大背景,那些鲜活的人带来的情感冲击要远比战场强烈得多。



毫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中有着堪称所有战争片中最丰富的情感表达。

首先是战友情


对于九连,蒙生起初是外来者。


而友善的连长三喜,始终在帮助蒙生融入连队。


他看破蒙生公子哥的身份,却不说破。


他顶住战友的压力,在生活、训练等方方面面都给予照顾。


在奔赴前线前夕,用一番话点醒蒙生。


最终换来的,是蒙生这个外来者逐渐成为自家兄弟。



战场上,他不再娇气。


一瓶砸了洋酒,痛快喝下之前看不上的白酒。



为了给大家找吃的,他主动提出要冒着违纪的风险下山砍甘蔗。



看到战友先后死去,他也被彻底激怒。


之前,军长那番「让他冲在最前面」的话吓得他直冒冷汗。


现在,却是他自己不顾一切地抱着手榴弹冲向敌人的暗堡。



其次,是爱情


不同于很多战争片都是主角边打仗边谈恋爱,本片的爱情戏码非常细腻。


前半段,三喜日思夜想的妻子一直在回忆中出现。



而这份平凡的爱情,到后来逐渐散发着伟大的光辉。

因为军人身份,三喜和妻子聚少离多。


这个家,都是妻子一人操劳。


妻子,是家中付出最多的人。



两人没有说过情话,但相见时的温柔却足以说明一切。


没有轰轰烈烈,只有默默的付出和漫漫的等待。


可惜,却只等来丈夫的牺牲。


更让人触动的,是亲情


片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个家庭。


一个是蒙生家。


母亲其实也是老革命。

此时却依靠自己的关系,和对儿子的偏爱,想尽办法让蒙生远离战场。


最后看到儿子负伤,还带着一些自责。



而雷军长家,就完全不同。


他的儿子学识渊博,心怀理想。


于是隐瞒自己军长儿子的身份,主动请缨去往前线。



雷军长也有担心,但还是支持儿子的选择。


后来,儿子不幸战死。


雷军长没有对人说起自己的身份,只说自己也是「烈士家属」。


还要求书记员不要提自己的名字。



雷军长的做法,让一旁看在眼里的蒙生母亲感到深深的内疚。


如果只从亲情的角度看,两位长辈的出发点其实都是一样的。


他们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


只不过,做法完全不同。


一个是留着保护,一个送走锻炼。


虽然在大局观上有着明显的对错之分,但不可否认其中都有着浓烈的亲情。



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所有情感全部让位于保家卫国这个宏大目标。


观众能深切体会到每个人的复杂和不易。


既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每个人的牺牲,也看到了不少普遍暴露的社会问题


而这,也恰恰是本片最具匠心的地方。


它在歌颂的同时,也在进行批判


比如三喜成了烈士,记一等功。


但在他的遗物中却找到一张欠账单。



里面记的是给父亲治病的各种欠款。


他生前嘱托妻子,可以用他的抚恤金来还钱。


实际上,这类欠款现象在当时的部队中非常普遍



再比如蒙生母亲和雷军长两人对孩子的不同态度。


一个想带离前线,一个想送上前线。


歌颂军人牺牲意志的同时,也在批判走后门的不良风气。



还比如战场上的两发哑弹。


正是因为两发哑弹,导致战争损失惨重。


镜头给予的时间特写,更是直指5年前的特殊年代。


战争不是重点,那些人和事才是精华。


从微观的军营、情感,到宏观的社会时局。


《高山下的花环》真正想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面貌。


它不只是想反思战争,更是在探讨人性,反思那个时代。




曾有人大胆猜测,要是放今天上映,必能创造新的票房纪录。


对比同类题材,《高山下的花环》犹如一个六边形战士。


故事剧情、角色塑造、情感冲击、内核挖掘等方面,都堪称完美。


电影的成功,源自多方面的功劳。


其一,是原作


小说获得的成功,离不开李存葆的亲身经历。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他去往云南前线呆了7个月。



起初,他详细记录了战斗方案、英雄人物等内容。


后来,反倒是那些「情感碎片」更让他记忆深刻。


比如小姑娘买鸡蛋送伤员、留遗书留下一件军大衣、欠账单等内容,都是他亲眼所见。


这些生活细节全都被他放进小说中,这才为故事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正如他在创作访谈中说的那样:


「生动的细节只能来自于生活,靠编造是编不出来的。」



其二,是谢晋


小说的轰动,引起了电影界的关注。


谢晋看到后直接联系上李存葆,表示想要拍成电影。


当时已有不少话剧和电视剧播出,谢晋拍电影的计划也受到不少质疑。


后来谢晋则立下军令状:


《高山下的花环》搞不出名堂,我谢晋一辈子就不拍电影了!


为了保证电影质量,谢晋下足了功夫。


剧本创作以李存葆为主,还拉来著名作家李准(即李準)


20世纪80年代,李存葆与谢晋(中)、冯牧(右)在一起

为了保证真实,谢晋得到了军区的支持。


电影中的许多士兵群演,是真实的将士。

配备的武器,也是真实的装备。



最宏大的千弹齐发的镜头,也是谢晋在军事演习时录下的真实场景。



表演方面,谢晋也追求真实自然。

作为一部战争片,他不追求表演的戏剧化,而是要求做到「离生活越近越好,越真实越好」

「达到看不出导演、摄影、化妆、录音、表演等方面的痕迹。」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也是唐国强的转型之作


在谢晋的指点下,他也彻底摆脱了先前「奶油小生」的负面评价。


拍摄期间,谢晋还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艺术目标。

不仅要让《高山下的花环》受到中国观众喜好,更要走出国门,赢得世界的认可

要在严肃严峻的历史背景下,表现一个崇高、悲壮的诗性颂歌,展开一个崇高、悲壮的诗性画卷,不但要使中国人民喜欢,也要得到国外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承认和喜爱,要争取把《花环》打到世界影坛上去,占领一席中国人该有的地位。
  顾志坤,《谢晋》

为此,谢晋还极其超前地提出了一个新概念——

研究观众

彼时,别说电影,各行各业都还未形成市场概念。

谢晋却早早地要剧组研究观众,研究市场,可谓真正地将电影艺术与社会大众紧紧结合了起来。


电影上映后,带来的影响也是空前。


不仅观影人次创下纪录,各大奖项也拿到手软。


为了答谢上影厂领导和剧组成员,李存葆还把写剧本的20000多元稿酬全拿出来搞了一次聚餐。


电影之外,引起的社会影响更有意义。


后来,那场战争中牺牲的将士抚恤金都渐渐提高了


李存葆(右)与王玉梅(梁三喜母亲的扮演者)合影

40年来,国产战争片越拍越多。


《集结号》《南京!南京!》《芳华》《八佰》《长津湖》……

从投资力度,到拍摄技术,都有了十足的进步。


但是在不少人心中,这些变化都难以撼动《高山下的花环》中国战争电影天花板的地位。

因为它够真挚,够动人,也够深刻,够大胆。



电影里那些极具冲击力的情感,都是当下绝大多数战争片难以复刻的。


而它的经典地位,也无时无刻不再提醒我们,一部好的战争电影该是什么样。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点个「赞」和「再看」吧。

助理编辑:哒哒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