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书局 | 在哈佛、芝大的老师如何讲中国美术史?
我们已经熟悉了作为“学者”和“策展人”的巫鸿,
而这本书呈现的是作为“老师”的巫鸿。
在“第一堂课”上,
他带领我们讨论的,
是从何处开始,
而不是在何处结束。
——中央美术学院 郑岩
点击上方图片购买
《第一堂课: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
巫鸿 著
定 价:98 . 00 元
现 时 折 扣:73 . 50 元
(包邮,特定地区除外)
折扣截止时间
7月4日24:00前
一
作者简介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1968、1980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获哈佛大学艺术史与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1994年起受聘于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任 “斯德本特殊贡献中国艺术史”讲席教授。2002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二
目录
上编
概论·方法
壹 早期中国美术通论
贰 后期中国美术通论
叁 中国古代礼仪美术
肆 战国时期的美术和建筑
伍 墓葬美术研究方法
陆 汉代墓葬艺术
柒 作为通识课的中国书画
捌 考古发现与绘画史研究
玖 中国叙事画
拾 敦煌石窟美术史研究法
拾 壹 敦煌视觉文化:传统与互动
拾 贰 敦煌经变画
下篇
主题· 视角
拾 叁 全球艺术中的“纪念碑”
拾 肆 中国古代艺术与祖先崇拜
拾 伍 艺术史上的秦始皇
拾 陆 中国艺术和视觉文化中的瑞像、神物与灵境
拾 柒 中国艺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废墟”
拾 捌 山水艺术与超验
拾 玖 汉代墓地中的“门”
三
巫鸿的“文章”与“讲稿”
巫鸿在哈佛大学 1981年
我从1987年起在哈佛大学(简称“哈佛”)教授中国美术史,1994 年转到芝加哥大学从事同样的工作,至今已有三十余年。
我从一开始便形成写讲稿的习惯——虽然大多数美国同事并不如此,比如哈佛的约翰·罗森费尔德(John Rosenfield),他是我读博时的导师之一,随后成为我在该校美术史系的同事。
每次上课前他都会在系里的图像资料室里待上近一小时,先选出若干35 毫米幻灯片,一排排放在 “灯箱桌”上。随即端坐桌前对着这些微型图片陷入沉思,时不时更换某些灯片的位置以形成新的组合。他所思考的是如何建构一个图像的阐释逻辑,在即将开始的课中把学生带入一个环环相扣的图像分析世界。
我深受这种图像思维的影响,但终究无意摆脱讲稿。
一个原因是我毕竟是在用“外语”教学,但更重要的在于撰写讲稿对我来说是一个必要的思考过程—这种写作即是思考一堂课的目的、内容、逻辑和方法。经过这个过程,即使不是照本宣读,也会觉得心中有底。
哈佛和芝大都鼓励教授不断推出新课,特别是在研究生层面上更是如此。课程设计因此与教授的个人研究和著述水乳交融,我的一些讲稿提供了写作契机甚至成为文章底本。熟悉我的写作的读者可以从这些讲稿里看出不少端倪,有时甚至会遇到相识的文字。
四
为什么要重视第一堂课“讲稿”?
一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似乎特别重视撰写“第一堂课”的讲稿呢?
我的回答是,对我来说每门课的第一堂课最为重要,因为这是开题的场合,也是与学生的首次见面。而学生也都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自由,可以在“选购时段”(shopping period) 穿行于各个教室之间进行比较。
对讲课者来说,如果第一堂课观点不清或泛泛而论,以后的课程也就很可能无甚新意或思绪纷乱。
我所教过的课并非都留有“第一堂课”的讲稿——有的遗失了,有的只有提纲。
目前能找到的有长短不齐的二十余篇。一位现已执教的往日学生建议翻译发表,认为这对从事美术史教学教学的国内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以及对这门知识有兴趣的读者会有价值。
我本人的期待并没有如此之高,但感到既然这批材料存在,而且本来就是为向公众宣讲而写的自然可以和有兴趣的人分享。它们大都比较简短易读,不会占用读者太多时间。
五
哈佛大学与芝加哥大学的美术史课程设置
哈佛和芝大的美术史课程都分为三个档次。
最基本的一级是为本科生专门设计的“核心课程”,目的在于为“有教育的年轻人”提供基本知识修养。
中间一级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均可遴选的课程,专业程度因而随之增强。
最高一级是给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开设的小型讨论课,这种课程强调不间断的互动以及学生的独立研究。
本书所收的讲稿三种课程都包括,根据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包括的课程着重于美术史的历史演进和观察方法,下编中的课程较有专题性,强调的是观察美术史的视点。
以上内容来自于《第一堂课》巫鸿自序
六
“我们能看到一个学术生产的过程”
郑岩眼里的《第一堂课》:
巫鸿教授大家比较熟悉了,他出版了很多的书,很多朋友都读过。我想这本书不太一样,它说到底不是一个著作,也不是一个文集,是一本讲稿合集。
我在介绍这本书的时候,我在跟一些朋友说,我们过去读他的书,能看到作为一个学者的巫鸿,那么我们在这儿就能看到作为一个老师的巫鸿,这是除非你在现场听他的课,否则是没有机会感受到他这方面的学养。
因为他在美国教书这么多年,从哈佛到芝加哥,他是用英文讲,他有一个习惯,为了准确,他要提前写成讲稿,有时候我过去听他的课,他手里拿一个稿子,有时候看一眼有时候也不看,有时候念一段有时候又在发挥,这些稿子其实蛮有意思。慢慢地你会发现他讲的很多东西,后来都发展成他的文章和书了。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三联书店出的他讲女性美术史这本书(指《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我第一次听他讲这堂课是在1996年,大家老觉得巫鸿教授写东西很快,其实他从开始讲这个问题到写出来,已经是二三十年的时间了。
所以我觉得《第一堂课》这本书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学术生产的过程。
第二个方面我觉得这本书对国内研究和教学的互动关系很有启发。
我们现在高校的评价体制,都要看论文、看C刊、看你做了多少项目,很多人抱怨这是影响了和冲淡了我们的教学,很多人觉得因为教课多就没有时间做研究……你会发现很多的议论总是把这两个方面对立起来。但其实如果没有好的研究怎么能够教好书呢?如果没有在课堂上跟学生的教学相长,又怎么能做好的研究呢?这两个方面其实是统一在一起的,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向度。
另外我觉得这本书对于读者来说也不一样,他是写给学生的一本书,因为它叫《第一堂课》。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制度,它鼓励老师不断地要开出新课来,你不能二十年来老讲一门课,这样当然激发出一些新的研究来,也带动学生不断地跟进这些研究。
它称作“第一堂课”,这个课是每一门课程的第一节课,而美国高校有一种制度,有一个学生选课的时段,他可以先试听,即shopping time,“买课”,学生有兴趣就听,没有兴趣就走,下一次课就可以不来了。
所以“第一堂课”老师总是要热情饱满、引人入胜,很鼓动人心。所以那部分讲稿我觉得是相当有意思的。
当然它也不单纯是广告或者是表演,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怎么样提出问题,它展现了一个开端,是在讲一个问题的时候,怎么带领我们进入,是授人以“渔”,并不是直接把那个结论告诉你。
巫鸿先生是一位好老师,比如他从来都不给学生发论文题目,不会说我命令你写一个什么题目,他也不告诉你我认为这个怎么样,你应该把它写下来,他从来都是启发学生去提问,自己去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这些在这本书里边都会有体现。
我觉得一位聪明的读者、一个聪明的学生,能在这本书里读出好多的论文题目来,可以学会怎么去寻找题目。我觉得这是这本书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它不同于一般的教科书,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一本书。
以上内容来自郑岩与活字文化关于《第一堂课》的对谈
七
基本信息:
《第一堂课: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
编著:巫鸿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 年 6 月
开 本:16
书 号 ISBN 9787535690661
定价:98 . 00 元
限时折扣:73 . 50 元
(点击原文购买)
关于佳作书局
佳作书局798门店
佳作书局(PARAGON BOOK GALLERY)1942年创立于上海。在过去的近80年,佳作书局先后流转于上海、纽约和芝加哥,并于2014年再次返回中国。作为致力于促进中西方艺术交流的独特角色,佳作书局将继续秉承专业化、全球化的经营传统,更加专注于中外艺术类图书的引介、翻译及出版,并持续举办丰富的艺术文化活动,为国内外研究人士及爱好者提供深度服务。
微信客服:jiazuoshuju2019
淘宝:搜索店铺“佳作书局”
京东:搜索“佳作书局原版图书专营店”
微博:@佳作书局
微信公众号:佳作书局
Instagram:@paragonbookgallerybeijing
实体店铺:
798旗舰店: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E06
央美店: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北里14号楼一层
UCCA | 佳作书局: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二层
乌镇店:浙江省嘉兴市乌镇西栅景区内灵水居
芝加哥店:美国芝加哥西35街1029号,Zhou B艺术中心
联系方式:
品牌合作:guixiaojie@paragonbeijing.com
媒体合作:qinman@paragonbei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