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评|UCCA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佳作书局

李典典 佳作书局 2022-01-09


在计算机近乎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今天,计算机艺术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还是个陌生的词汇。加之“非物质/再物质”这一哲学性的命题,UCCA此次新展的主题透露出一丝神秘的距离感。或许正是这一印象让人们在观展的过程中感到惊喜不断。我们看到数字技术为艺术家运用而生成了具有“温度”的物质,最终仍服务于人类对感官、心理、情感等多方面体验的探索与挑战。利用技术的优势以及精心的策展,此次展览为观者提供了许多驻足思考、参与、凝听,以及冥想的机会。

与1985年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非物质”特展相比,此次UCCA展出的来自世界各地的70多件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计算机艺术在视觉性和感知度上的不断突破。

在展厅外,伫立于走廊大厅的《西部旗帜(纺锤顶油田,得州)》就已为计算机艺术树立了标杆。

约翰 •杰勒德,《西部旗帜(纺锤顶油田,得州)》

2017,拟像,LED屏幕(单屏)

尺寸可变

图片由“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艺术家约翰•杰勒德通过人们熟悉的视频影像呈现出美国一处干涸废弃的油田以及滚滚浓烟所形成的旗帜。这些看似寻常的影像并非直接拍摄而成,而是以当地实景为基础运用计算机模拟生成。其中的场景在计算机软件的实时运算下不断更换着每一帧的画面,无始无终的演绎着此地的变化。在这里我们看到算法和生成技术不仅带来了新的视觉效果,更拓展了视觉艺术中时间的维度,从而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与百度AI合作的特别单元则凸显了计算机艺术中的互动性。在观看的同时,观者的举动可以实时改变作品面貌,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


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展览开宗明义,首先简介了计算机艺术的先驱在20世纪60至70年代之间,于科技、哲学和艺术等多重框架下进行的探索。

透过一系列使用绘图仪在纸本或布面上完成的绘画作品,我们看到创作过程中非物质的计算机算法与其生成作品具有的物质性这一辩证关系。

同样道理,曼弗雷德•莫尔于1973-74年创作的《立方极限》需要将数学定理和算法物化而以视频的媒材呈现出在空间里不断翻滚变换的几何图案。由这些视觉效果朴素稚嫩的作品我们联想到计算机艺术早期的试验性和不确定性。而后这一新的“调色板”怎样逐渐获得了重要、稳固的地位?艺术界的其他流派发展,如概念主义、极简主义的兴起是否与之产生影响或互动?这些未涵盖在这部简史中的方面或许也会激发观者对计算机艺术发展历程的进一步思考。

曼弗雷德·莫尔,《立方极限》(节选)

1973-1974,影像

4分钟

图片由“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与低调冷静的开端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彼得•科格勒为本次展览量身定制的《无题》以及里奥•维拉瑞尔的大型装置作品《椭圆》。他们充分显示了计算机艺术引人入胜、变幻无穷的魅力。

彼得·科格勒,《无题》

2020,纸上数码印刷

尺寸可变

图片由“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里奥·维拉瑞尔,《椭圆》

2017,LED灯、不锈钢管、电子硬件和定制软件

535.3×323.2×624.2cm

图片由“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池田亮司的视听装置被巧妙的用作贯穿整个展览的旋律,不断在听觉的层面提醒我们计算机无限生成的能力。而其中的图像部分则是此次展览中对编程语言视觉特点最直观的体现。

《蒲公英》《昆虫人》两件互动装置生动地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计算机艺术中仍是重要的议题。

米歇尔·布雷与艾德蒙·库绍,《蒲公英》

1990-2019,互动装置

尺寸可变

图片由“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劳伦特·米尼奥诺 与 克里斯塔·佐梅雷尔,《昆虫人》2019,互动装置

尺寸可变

尤伦斯基金会收藏

图片由“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夸尤拉的《夏日花园》与杨泳梁的《夜游记II》运用技术的手段分别呈现了艺术家对印象派绘画以及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思考与更新。观者在为新的视觉形式所吸引的同时亦受到其挑战。

夸尤拉,《夏日花园》

2016,三联屏幕高清影像

尺寸可变

图片由“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杨泳梁,《夜游记II》

2019,三频4K影像

9分50秒

图片由“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这些作品中由计算机生成的变化精准而细微,可周而复始地迅速演变,因此也对人们感官的灵敏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大量的科技成分促使我们同时以理性与感性的双重维度来认知计算机艺术。

展览中丰富多样的作品凸显了世界多国艺术家们在近二十年里的大胆尝试。我们看到可无限再生的程序语言带来了无限变化的作品。由此,尼古拉•舍费尔的预言“艺术家的角色不再是创造作品,而是创造‘创造’本身”得以验证。


然而在计算机艺术绽放之后的后数字时代,一些艺术家又产生了新一轮的焦虑——人类对计算机的使用究竟是对物质的超越还是对物质更深层的依赖?人与机器将怎样继续合作?这种合作会否产生新的局面或新的主导者?


这些重要议题让我们对计算机艺术的未来充满期待。


撰文|李典典




关于UCCA“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展览


览地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4号路)

展览时间:2020.9.26 - 2021.1.17


“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计算机艺术”的发展历程,对机器学习美学、数字客体性以及科学技术的反思进行了探讨。展览由黑阳(Jerome Neutres)策划,汇集了30位艺术家的相关作品——从计算机艺术先驱薇拉·莫尔纳、曼弗雷德·莫尔、艾德蒙·库绍(Edmond Couchot),到当下活跃的数字艺术实践者池田亮司、米格尔·舍瓦利耶、夸尤拉,以及刘娃、徐文恺(aaajiao)、陆扬等年轻中国艺术家。1985年,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çois Lyotard)曾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划了具有开创性的展览“非物质”,构想了一种与电讯技术进步相呼应的全新物质模式。本次“非物质/再物质”展览既是对此前“非物质(Les Immatériaux)”展览的致敬,亦旨在通过探索计算机艺术的广阔前景与哲学根基,在计算机艺术这一媒介的历史上写下新的篇章。展出的全部作品信息与相关学术文章,已详尽收录于“非物质/再物质”展览图录中。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书名: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Immaterial/Rematerial: A Brief History of Computing Art)

作者:【法】黑阳(Jerome Neutres) 主编

出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

装帧:精装,393页

开本:21.4×28.5cm

语种:中英双语

ISBN:9787503969737










近期活动与新书推荐



《吴彬十面灵璧》问世四百年来首次面向公众详尽出版,意大利精印 | 佳作书局


展览 | 园野佛踪——方梦芹与张翀的同题唱和 | 佳作书局


董捷编 |  风格与风尚:中国版画史研究的新面向 | 佳作书局


邵彦新书《山川换古今:蓝瑛家族的故事》| 佳作书局





关于佳作书局


佳作书局798门店


佳作书局(PARAGON BOOK GALLERY)1942年创立于上海。在过去的近80年,佳作书局先后流转于上海、纽约和芝加哥,并于2014年再次返回中国。作为致力于促进中西方艺术交流的独特角色,佳作书局将继续秉承专业化、全球化的经营传统,更加专注于中外艺术类图书的引介、翻译及出版,并持续举办丰富的艺术文化活动,为国内外研究人士及爱好者提供深度服务。



 微信客服:jiazuoshuju2019



淘宝:搜索店铺“佳作书局”

京东:搜索“佳作书局原版图书专营店”

微博:@佳作书局

微信公众号:佳作书局

Instagram:@paragonbookgallerybeijing


实体店铺:


798旗舰店: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E06

央美店: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北里14号楼一层

UCCA | 佳作书局: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二层

乌镇店:浙江省嘉兴市乌镇西栅景区内灵水居

芝加哥店:美国芝加哥西35街1029号,Zhou B艺术中心


联系方式:


邮箱:info@paragonbeijing.com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非物质/再物质”展览图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